作者:夏衍
1、简析三幕悲喜剧《上海屋檐下》的题旨。
《上海屋檐下》写30年代抗战前夕。作品有意识地用阴晴不定、沉闷压抑的黄梅天气,影射当时令人窒息的政治空气,通过一群生活在上海这个畸形都市的小人物的悲惨遭遇和他们的喜怒哀乐,揭露了白色恐怖下的黑暗现实,暗示出雷雨将至的光明前景。
2、简述《上海屋檐下》中五家住户的经历和悲剧。
第一家,工厂职员林志成十年前在朋友匡复被捕入狱时,被托照顾其妻杨彩玉和女儿,在匡复杳无音信的情况下,与杨彩玉同居。十年后匡复出狱回家,三人心灵都留下伤痕。林志成软弱内疚,杨彩玉多情,难以选择。匡复初时沮丧,最后毅然奋起,走出家庭,奔向时代洪流。
第二家,大学毕业生黄家楣,毕业后却失业在家,穷困潦倒,老父远道来沪探亲,家楣与妻只能变卖衣服强颜欢笑,黄父发现真情,留下仅存两块钱后悄然离去。
第三家,买报孤老李陵碑,独子在“一.二八”战事中牺牲,心中仍盼其归来。
第四家,孤苦无靠,被迫卖身的施小宝,丈夫漂泊海外,自己受尽流氓侮辱。
第五家,小学教师赵振宇夫妇生活拮据,只能苦中作乐。
3、简析《上海屋檐下》的结构艺术。
《上海屋檐下》的结构属于“横断面的描写”法,既西洋戏剧史上“人像展览式”,追求自然、朴实。剧本巧妙地截取上海弄堂房子的一个横断面,在一天的时间里,同时展现五户住家十四个人的生活。
情节基本上以林志成一家为中心,以林、匡、杨三人之间的复杂经历以及感情纠葛贯穿始终;将黄家楣家庭悲剧、李陵碑和施小宝的苦难命运交织相间;以小学教师赵振宇夫妇为穿插交换的交叉点,使剧情在严密的布局中,井然有序,波澜起伏的发展。
4、简谈林志成和匡复形象及意义。
林志成是《上海屋檐下》中一群小人物里刻画得较为丰满的一个。他善良、软弱,被捕匡复托照妻女,因失去信息又和其妻产生感情而同居,匡复回而感无脸见人,背着沉重负罪感,想离开又难以割舍。在工厂不满老板,又不敢反抗,生活得压抑、痛苦。后在匡复精神感召下,终于觉醒,不惜丢掉饭碗,摆脱了被人看作狗的屈辱生活。
匡复是剧中有理想、有毅力的勇敢坚强的革命者形象。“四.一二”被捕入狱,获释回家却发现妻子和朋友林志成同居,处于尴尬境地。心中的失望、痛苦自不待言。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克服了个人生活的创伤,走出家门,重新投入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
林志成和匡复形象,体现了作品“从小人物的生活中反映这个大的时代,让当时的观众听到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的题旨。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