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英美文学课程改革的探讨论文,本文共11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摘要:英美文学――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深化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审美敏感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笔者就目前英美文学教学中面临的许多难题进行分析,认为只有解决好以上问题,英美文学教学才能适应当今教育要求。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程体系;改革
在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英美文学长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可以使学生了解英美文文化、培养学生独力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但近年来,随着社会多元化的迅速发展,很多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发现英美文学的教学逐渐跟不上社会的发展,经过分析,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学生阅读模式的改变;其次,英美文学教学基本上以讲授、阅读、解析为主,我国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为理论教学,而教学模式都是“教材 粉笔 黑板”,属于典型的“填鸭式”教学。
大部分教师在上课时往往会罗列出大量的文学史知识,给学生布置任务,让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这些内容,没有形成自己见解。
另外,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也是仅仅涉及书本上知识,使虚度学生认为这门课程乏味、无用。
所以,英美文学教学体系的改革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1、地位和内涵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根据《大纲》看来,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并不能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首先,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是要以纯熟的英语技能为基础,加强人文学科的教育,构建英语之外的一个或几个学科的知识体系,提高英语专业毕业生的专业与人文素质,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打开门径。
而部分院校忽视了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仅仅将视点集中在英语专业四、八级的通过率、学生就业率上,忽略了英美文学的教学质量等重要问题。
其次,开设的英美文学课大部分是教师灌输文学理论、文学史、作品分析,学生的参与能力培养不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其三,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生源素质的急剧下降,再加上教学场地、经费投入、师资紧张等因素,大多数课程改为大班授课制,使得本应是精英教育的英语专业教育变成规模化扩张。
2、课程结构不合理和所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由于这些外在因素的影响,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英美文学课程结构不够合理(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教学内容陈旧(大部分内容与时代脱节),学生学习难度大,缺乏灵活性。
逐渐被实用性强、见效快的课程如翻译、商务英语、外贸英语、旅游英语、等蚕食。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据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英美文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
英美文学的教学改革应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来进行。
三、具体措施
1、利用多维度课程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维度课程设计,就是以作品的主题为线索指导学生阅读在课程设计中。
教师应将主题有趣、有现实意义、能启发人深思,与学生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内容应用在授课中。
应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文学基础来进行教材的选择,教师上课时应做到因材施教。
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等息息相关。
在选择文学体裁时,应优先考虑短篇小说,后考虑戏剧、散文或诗歌。
选材时还要注意选择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这会使得学生有机会体验不同文学时期的典型文学体裁,领略多种文学形式。
衡量选取材料是否合适,一是要看其语言是否能被学生接受,此外要看其是否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语言水平。
因此,对于早期的文学作品要选取与其相对应的现代版本,这样学生欣赏这些经典作品时在语言上就不会有太多的障碍。
消除了学生学英美文学的畏难心理障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2、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
教师可以利用视觉效果来活跃课堂气氛,使用多媒体教学来加强学习效果。
通过“优秀文学作品鉴赏课”、播放英美文学名著来促进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直观认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尽量在充分讲解以后压缩上课时间,利用剩余或课后时间开展一些活动,如原声电影欣赏、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等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英语综合能力。
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文学阅读和鉴赏能力,又能提高其人文素养。
3、建立多元评价的考核体系
英美文学课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多元评价”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评价体系是以期末考试为依据,其最大的弊端就是重结果、轻过程。
因此,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比如,可以讲课内、课外的成绩与口试、平时上课的活动成绩相结合,这种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避免了只注重学习结果、不注重过程的传统评价模式,使学生从死记硬背的被动的学习方法中彻底解放出来。
4、运用体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
(1)、在教学中合理的运用角色扮演法
教师把阅读权交给学生,应鼓励学生接触作品。
课堂上,教师只需文学背景、基础知识、阅读的方法向学生讲解清楚,让学生掌握主动性,将其他的分析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把握、学习、分析、总结、体验,这就避免了“填鸭式”教学。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换位思考。
在教学中合理的加入角色扮演法,可以使学生通过对所学作品中人物扮演进而深刻理解其思想和性格,进而体会到作品中的深远意义。
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为顾问或演员组织一到两次舞台剧表演,参与到表演中,这不仅突破了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制,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学阅读经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让学生体验文学创作,增强写作功底
学生想要使体会到作品的`主旨内涵,只有通过阅读来理解并运用作品,才能真正走入阅读的浩瀚海洋。
阅读和写作是血脉相连,必不可分的。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竞欲谓教阅读如教得好,更不必有什么写作指导”。
为了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模拟创作,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技巧。
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着重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加强语言的积累,克服畏惧写作的心理。
参考文献:
[1]张慧君.论多维度英美文学课程设计在教学中的实用价值[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52.
[2]徐畔.英语专业本科生英美文学教学思考[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2):90.
[3]朱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6.
[4]吕红兰.影视教学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作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6):107一108.
[5]聂晶晶.论高校英美文学课程的改革[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12)
[6]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7]谷启楠.英语文学教学与研究中的三个问题.外语教学,,(3).
摘要:一直以来,我国对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并不十分清晰,对目标内涵的层次定位更是模糊,因此英美文学教学改革进步缓慢。
笔者认为,只有明确新形势下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才能找准英美文学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和教学方法上的突破。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 现状 改革
英美文学教学现状认识
根据20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我们可以把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内涵分为五个层次:一是英美文学原著的阅读体验,这是一种基于感性认知的经验层次。
二是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这是一种基于理性认知的知识层次。
三是英美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这是一种基于理论思辨的审美层次。
浅论网络时代英美文学课程的改革论文
一、网络时代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现状
英美文学不仅是英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还是很多我国高校广泛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我国高校通过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培养高校大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听说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文学素养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可见英美文学课程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及素质塑造的关键课程,同时也是其他非英语专业学生锻炼英语交际能力、探究英美文化和文学的专业化途径。近年来,国内社会经济及文化产业发展非同寻常,英语及文化欣赏和学习出现两种极端心态和学习模式:实用性和娱乐性。此种状况的出现过多受到当前网络时代的影响和引领,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盛行和传播,网络的影响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无限扩大,随之而来的是知识爆炸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个新时期的高校大学生极易受到网络资源的影响和引导,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与传统的呆板、单一的课堂教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之高校教师对英美文学课程重视度不足,没有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和教学内容,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单方面地向学生讲授,学生也只是时刻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课堂教学效率每况愈下。
二、网络时代英美文学课程改革措施
(一)调整英美文学课程定位
大学生是极具青春活力的一代新人,正是广泛摄取知识的大好时光,教师和高校应认识到大学生这一特点,深入调查和分析不同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和文学素养整体状况,充分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成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结合之前的办学和教学经验,在深入分析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及时、适当地调整课程教学目标和定位,将课程设置调整到符合大学生成长阶段和心理特点的方面,适当地将课程教学中的实用部分与素养塑造部分有机整合起来。注意不要过多使用说教的教学方式,避免无形之中引起年轻人的反感,而应该注重合理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规划有效引导学生,或适时结合所进行的课程教学内容展开讨论或辩论,以这种更适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成长需要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教学过程中来。以课程常有的《简爱》这一部分内容为例,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课程相关资讯和内容,并引导学生自主搜集教学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针对当前年轻人普遍抱以热情又怀有困惑的`“爱情”为题,通过影片的欣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共鸣,再适时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简爱》整个故事的看法,以及自己对爱情的看法,如此将课程定位在学生感兴趣又值得深思的内容上,事半功倍。
(二)有效整合网络资源与传统教学
当代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网络资源的冲击,生活在知识爆炸和信息爆炸的新时期的高校大学生极易受到网络资源的影响和引导,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与传统的呆板、单一的课堂教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导致当前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止步不前的一大原因。教师在明确网络时代下英美文学课程现状同时,又要认准网络资源的巨大潜力,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资源,将无限的网络资源充分应用到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去,如在《简爱》部分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首先提问:大家看过《简爱》的原着或影视作品吗?经过教师简单的描述和讲解,很多学生的好奇心都被带动起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搜集相关资料,将网络资源与传统教学有效结合起来。
(三)紧贴网络时代思潮进行课堂教学
网络时代不仅有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还有瞬息万变的潮流变化特点。教师应适应网络时代变化和发展特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选取更贴近学生思想和观念的教学内容。如课程设置中常见的《呼啸山庄》的教学部分,传统的教学重点在作品的人物性格及人物关系等方面,而新时期的《呼啸山庄》主要在心理学方面引人入胜。教师应事先了解文学作品学习和分析的最新趋向,以及时调整教学重点,顺应学生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呼啸山庄》中的人物心理及对整个情节发展的潜在作用,从更加现实的角度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同时,教师也可将切身的教学体验分享到无限的网络中去,丰富网络资源、增进相互沟通交流。
总之,英美文学课程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及素质塑造的关键课程,同时也是其他非英语专业学生锻炼英语交际能力、探究英美文化和文学的专业化途径。网络时代的英美文学课程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课程相关资讯和内容,并引导学生自主搜集教学资料,将无限的网络资源充分应用到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去,寻求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新路径。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英美文学 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论文摘要]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目前面临着诸多困境,如课时压缩、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方法和手段难以满足课程需要、学生学习兴趣缺乏等,如何改变现状,加强和改进英美文学的教学使之符合大纲对课程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开展实践教学等方法,为提高教学质量、开创英美文学教学的新局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引言
英美文学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知识课程。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多年的实践证明开设《英美文学》课程对增强学生的语言基本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和研究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为应对多变的市场经济,英语专业的教学中越来越多地采用“英语+x”的模式,英语与应用型专业复合的结果往往是英美文学逐渐被边缘化,甚至在一些学校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学生对文学的学习兴趣减弱,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效果欠佳。如何在新的环境下有效地实现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己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
英美文学课程目前的困境有教和学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教学任务重、课时紧,课堂上教师对庞杂浩繁的内容难以面面俱到。通常来说,“文学史+选读”是普遍采用的模式。但是重史轻读作品,文学课就基本是空谈,而读作品又由于时间有限,教师主要讲述节选的内容,对作品全文做整体的把握的比较少,又由于学生语言水品参次不齐,文学课很可能成了精读课的翻版从而忽略文本内涵的挖掘以及学生评析能力的培养(吕洪灵,:62)。另外,目前的文学教学用书中缺少对文学批评方法的介绍,导致学生是被动接受老师的复述,死记硬背。其次,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仍然比较单一。目前英美文学课程更多的是从课程教学出发,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对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容易造成课堂沉闷、枯燥乏味,无法吸引学生,学生主观能动性受到压抑,逐渐就丧失了对英美文学的兴趣。第三,教学手段的运用仍需提高。文学课堂现在多数采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有效缓解了传统文学教育模式中有限的课时不能有效完成的教学内容。但是目前文学课堂上的参与情况仍然不佳,这主要是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更多的注意知识的传授而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不大,也不太考虑如何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文学课堂的问题。如何在文学的多媒体课上加强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需思考和实践。目前高校中的英美文学课教学中很多方面差强人意造成目前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兴趣缺乏。当然,学生的畏难情绪以及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也导致学生对英美文学课丧失兴趣。学生从一、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转入高年级专业课学习时语言基础准备不充分,而文学课上突然接触到的大量的文学术语,以及文学作品中的生词和表达法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畏而退;此外,很多学生在社会上追求实用性的风气影响下越来越“务实”,认为英美文学课不是一门实用技术,在他们将来择业时用不上,因而对一些所谓的“短期、实用”的课程趋之若鹜。在英语教学重视实用性的情况下,要改善目前的现状,文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改革思路
《大纲》中提到英语专业的文学课的目的是“促进语言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以及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下功夫,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文学课的参与性;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文学课的趣味性;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习主动性。
(一)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效度
目前使用的文学教材大多按照时间顺序,从古英语文学开始授课,但是早期的作品难度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刚开始接触英美文学的学生带来了困难,畏难情绪又无疑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文学的教学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文学发展的变化,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实际,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精心选择教学材料,比如“放弃一些早期的语言难度大的经典作品,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现、当代的英美文学经典作品”(范谊、苗渝萍,:166);另一方面,除了优化文学读本以外,应当注意文学教学实际上是传授知识、激发兴趣、促动思维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而现有的文学教材普遍忽视文学批评方法的介绍。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忽略文本内涵的挖掘以及学生评析能力的培养(吕洪灵,2006:62)。因此在文学课上,有必要用浅显的文字简要介绍一些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切入点和批判作品价值的尺度,比如在诗歌教学中,引入新批评理论,在英美小说的讲授中,适当引入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等,这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大有益处。
(二)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参与性
教师应自觉立足于教学工作实际,加强课堂参与度,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笔者在教授英国早期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的诗歌时,曾让学生对其《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中以“扫烟囱的孩子”为题的两首诗歌进行对比研究,主要采用研讨式的方式。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推敲诗句、琢磨内涵,对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进行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体验和评判作家的创作意图,启发他们多角度、多层面地看待文本,培养问题意识,拓展思维的空间,并留思考题指导学生课后继续通过网络寻找相关信息,以达到深化学习的目的。另外,文学课程的作业形式也应尽量做到多样化,课程论文是常见的形式,这样可以为学士论文的撰写打下较好基础。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感受文学思考和交流的乐趣,还可以采用口头陈述、诗歌朗诵、名剧片段表演、模仿等多种形式,有效地实现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程的趣味性
英美文学课信息量大,理论色彩浓厚,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再加上大量的文学名著己被拍成了电影,同时网络上各种音频、视频文件等素材繁多,这一切都使得文学教学中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成为可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网络、多媒体和影像资料等手段进行备课、上课和课后辅导,效果良好。课前,教师准确把握和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和提炼,制作好相应的电子课件,配合文字内容添加音乐、声响、色彩和图片等营造美的意境。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穿插介绍背景及知识点,放映名著片断及课件幻灯片,使教学内容更一目了然,更生动,更立体化。另外,网络信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特别是在课后提供了信息扩展,通过网络资源,尤其国内外一些较好的文学站,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兴趣,开拓思维与想象,培养研究探索的精神。
(四)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习主动性
英美文学课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主要是本着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为主的原则。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这里谈到的部分实践教学在课堂完成,例如开展研讨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理论思维的能力;针对某部作品可以开展工作坊(workshop),收集、选编材料,撰写研究报告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文学课外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通过大量阅读和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文学本质的意识,培养独立学习的习惯和创造潜能。例如以演剧或诗歌朗诵的形式,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提高英语表达能力:或者欣赏英美文学名著电影,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力和英语听力;在适当的时间,举办专题讲座,结合课程教学,对一些较难的内容、对学习中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内容或对今后学习有提高意义的内容用讲座的形式、用例证进行阐释,以答疑解惑、开阔视野、启迪学生的思想。当然,为了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还可在课外组织他们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作品改写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结语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文学教学的作用和功效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提高英美文学教学的效度,使这门课程能符合时代的要求,是一个复杂的、需要不断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课题,需要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和广大从事英美文学教学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出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bpumfit,c.j.literatureandlanguageteaching,shanghai[m],shanghaiforeignlanguageteachingpress,
[2]程爱民,徐劲,关于我国高等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3]陈开顺,语言能力与认知模式自动性[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2
[4]范谊,苗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2005(3)
[5]傅修延,杨正和,沟通与超越:素质教育与外国文学教学[m],广州: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6]吕洪灵,独白与交往,何去何从?——浅论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
[7]王守仁,赵文书等,网络环境下的英国文学教学[j],国外外语教学,(1)
[8]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摘 要】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目前面临着诸多困境,如课时压缩、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方法和手段难以满足课程需要、学生学习兴趣缺乏等,如何改变现状,加强和改进英美文学的教学使之符合大纲对课程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开展实践教学等方法,为提高教学质量、开创英美文学教学的新局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一、现状分析
英美文学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知识课程。
多年的实践证明开设《英美文学》课程对增强学生的语言基本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和研究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为应对多变的市场经济,英语专业的教学中越来越多地采用“英语 x”的模式,英语与应用型专业复合的结果往往是英美文学逐渐被边缘化,甚至在一些学校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学生对文学的学习兴趣减弱,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效果欠佳。
如何在新的环境下有效地实现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己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英美文学课程目前的困境有教和学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教学任务重、课时紧,课堂上教师对庞杂浩繁的内容难以面面俱到。
通常来说,“文学史 选读”是普遍采用的模式。
但是重史轻读作品,文学课就基本是空谈,而读作品又由于时间有限,教师主要讲述节选的内容,对作品全文做整体的把握的比较少,又由于学生语言水平参次不齐,文学课很可能成了精读课的翻版从而忽略文本内涵的挖掘以及学生评析能力的培养(吕洪灵,2006:62)。
另外,目前的文学教学用书中缺少对文学批评方法的介绍,导致学生是被动接受老师的复述,死记硬背。
其次,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仍然比较单一。
目前英美文学课程更多的是从课程教学出发,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对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容易造成课堂沉闷、枯燥乏味,无法吸引学生,学生主观能动性受到压抑,逐渐就丧失了对英美文学的兴趣。
第三,教学手段的运用仍需提高。
文学课堂现在多数采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有效缓解了传统文学教育模式中有限的课时不能有效完成的教学内容。
但是目前文学课堂上的参与情况仍然不佳,这主要是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更多的注意知识的传授而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不大,也不太考虑如何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文学课堂的问题。
当然,学生的畏难情绪以及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也导致学生对英美文学课丧失兴趣。
此外,很多学生在社会上追求实用性的风气影响下越来越“务实”,认为英美文学课不是一门实用技术,在他们将来择业时用不上,因而对一些所谓的“短期、实用”的课程趋之若鹜。
在英语教学重视实用性的情况下,要改善目前的现状,文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改革思路
(一)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效度
目前使用的文学教材大多按照时间顺序,从古英语文学开始授课,但是早期的作品难度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刚开始接触英美文学的学生带来了困难,畏难情绪又无疑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文学的教学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文学发展的变化,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实际,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精心选择教学材料。
比如“放弃一些早期的语言难度大的经典作品,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现、当代的英美文学经典作品”(范谊、苗渝萍,2005:166);另一方面,除了优化文学读本以外,应当注意文学教学实际上是传授知识、激发兴趣、促动思维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而现有的文学教材普遍忽视文学批评方法的介绍。
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忽略文本内涵的挖掘以及学生评析能力的培养(吕洪灵,2006:62)。
因此在文学课上,有必要用浅显的文字简要介绍一些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切入点和批判作品价值的尺度,比如在诗歌教学中,引入新批评理论,在英美小说的讲授中,适当引入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等,这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大有益处。
(二)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参与性
教师应自觉立足于教学工作实际,加强课堂参与度,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笔者在教授英国早期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的诗歌时,曾让学生对其《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中以“扫烟囱的孩子”为题的两首诗歌进行对比研究,主要采用研讨式的方式。
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推敲诗句、琢磨内涵,对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进行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体验和评判作家的创作意图,启发他们多角度、多层面地看待文本,培养问题意识,拓展思维的空间,并留思考题指导学生课后继续通过网络寻找相关信息,以达到深化学习的目的。
(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程的趣味性
英美文学课信息量大,理论色彩浓厚,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再加上大量的文学名著己被拍成了电影,同时网络上各种音频、视频文件等素材繁多,这一切都使得文学教学中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成为可能。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网络、多媒体和影像资料等手段进行备课、上课和课后辅导,效果良好。
课前,教师准确把握和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和提炼,制作好相应的电子课件,配合文字内容添加音乐、声响、色彩和图片等营造美的`意境。
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穿插介绍背景及知识点,放映名著片断及课件幻灯片,使教学内容更一目了然,更生动,更立体化。
另外,网络信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特别是在课后提供了信息扩展,通过网络资源,尤其国内外一些较好的文学学习网站,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兴趣,开拓思维与想象,培养研究探索的精神。
(四)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习主动性
英美文学课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主要是本着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为主的原则。
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这里谈到的部分实践教学在课堂完成,例如开展研讨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理论思维的能力;针对某部作品可以开展工作坊(workshop),收集、选编材料,撰写研究报告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文学课外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通过大量阅读和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文学本质的意识,培养独立学习的习惯和创造潜能。
例如以演剧或诗歌朗诵的形式,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提高英语表达能力:或者欣赏英美文学名著电影,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力和英语听力;在适当的时间,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
当然,为了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还可在课外组织他们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作品改写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结语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文学教学的作用和功效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提高英美文学教学的效度,使这门课程能符合时代的要求,是一个复杂的、需要不断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课题,需要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和广大从事英美文学教学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出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程爱民,徐劲.关于我国高等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2]陈开顺,语言能力与认知模式自动性[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2
[3]范谊,苗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2005(3)
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英美文学 文学教师素质 互动原则
论文摘要:本文从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出发,针对英美文学课的学习意义、课堂教学内容和文学教师的素质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互动教学原理,从而提高英美文学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教学大纲还分别在四级、六级和八级的考试中对文学的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文学课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但现阶段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
1.教学内容分配不合理
目前使用的教材基本按照编年史的体例编排,从14世纪一直延续到20世纪。虽脉络清楚,有利于学生认识文学的源流关系,却存在时间跨度过长、厚古薄今的弊病。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大多侧重传统的经典作家,对当代作家很少问津。由于英语诗歌语言和现代英语语言有很大的区别,加上教师和学生的畏难心理,诗歌教学并未与小说、戏剧教学并重。此外,文学史与文选教学脱节,并没有将文选融入到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去,而是孤立地学习文学史或选读作品。
2.教学方法单一
绝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讲解,对学生参与度要求不高。教师一味地单方面灌输,甚至照本宣读,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不能及时吸收、消化教学内容,从而不能将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真、善、美等价值观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就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3.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相对的不合理
目前,担任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师存在着专业局限性,比如专功文学专业的教师,对于语言学、翻译、哲学与历史等相关人文类学科的知识储备不足,没有将文学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发挥出来。文学是社会的镜子,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学作品中反映的所有问题,都与人文类学科相关。因此,英美文学课教师在相关人文知识领域的欠缺,导致英美文学课教学在深度、准确度与广度方面存在不足。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1.文学史应与文学作品选读并重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习英美文学存在着语言障碍。作家与作家之间的写作风格迥异,语言特色更是千差万别。为了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原著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文学史和文学作品有机结合起来。
其一,联系历史背景来深刻理解作品。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是作家对社会境况的一种深沉反思。文学史教材一般按照时间顺序编写,不仅具有文学学科的特点,还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只有把作品放到一定的历史环境中,才能理解作品的内涵和社会意义。以英国文学为例,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即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维多利亚时期和现代主义时期。其文学流派分别为人本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艺复兴时期,shakespeare塑造了portia、bassanio、antonio、hamlet等一系列人本主义代表;新古典主义时期,fielding刻画了tomjones等道德说教的典型形象;浪漫主义时期,byron塑造了donjuan等byron式的英雄人物;维多利亚时期,dickens笔下的davidcopperfield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受害者,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罪恶;现代主义时期,lawrence塑造了paul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分裂的、扭曲了的人物性格。文学教师应该搜集相关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资料,力求把最能说明问题的贴切而又生动的材料介绍给学生,并使学生在学习文学史的过程中了解一定的英美两国历史。
其二,导入文化语境,辅助文学史与作品教学。文化语境“三源泉”,即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圣经》故事和亚瑟王传奇故事,是贯穿整个英美文学的脉络。因此,阐明文化语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纵观英美文学历史,像shakespeare、milton、melville、faulkner等作家的作品,大部分都有直接引用或间接借用这些文化语境源泉。文学教师本身应该熟悉并研读这些文化语境源泉故事,并向学生讲述这些故事,否则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不能吃透原文的内涵,特别是作品中包含的文化内涵。例如,milton在《paradiselost》中直接引用了《圣经》故事:撒旦造反、伊甸园、偷食禁果等。如果没有文化语境知识,学生在阅读时很难跨越文化鸿沟。
其三,结合作家生平,把握作品的思想精神。分析文学作品,把握它的思想精神必须联系、考察作家的生平,尤其是他一生当中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事件和人物,以及他的创作思想。例如在学习d.h.lawrence的《sonsandlovers》时,学生需要了解他的生平,父亲是一位粗俗的煤矿工人,母亲是一位有教养的教师,对婚姻不满,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倾注到她的两个儿子身上——d.h.lawrence和他的哥哥。哥哥不幸夭折,母亲的爱全部给了d.h.lawrence。母亲的爱超过了母亲对儿子正常的爱,以至于d.h.lawrence不能与异性发展正常的关系。他后来与一位已婚女子结了婚,但他的一生都生活在母亲的阴影之中,可以说《sonsandlovers》是他的生平写照。
2.采取互动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所谓的“百科全书”,是至高无上、不可动摇的权威。学生往往具有较高程度的焦虑感和被动感。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表现在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语言认知方面的问题,而且也表现在包括师生情感、人格在内的精神整体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相信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学习的潜力和能力。这对于学生增强自信心、消除焦虑感、解决被动学习尤为重要。英美文学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学生不免会产生畏惧感和枯燥感。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要求他们根据自己所查找的资料和信息进行陈述和发表意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的创造性。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思路,或对学生的陈述进行评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思维的独特之处和欠缺之处。另外,研究表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显著提升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教学模式,即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查询某一作家或某一文学时期的相关资料。学生在课堂上,将所掌握信息讲述出来,并加以自己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可解决语言问题并进行思想沟通。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友好合作精神。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之间具有信息差。不同的学生会对某一作家或作品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和评价。教师要认识到这种差异,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虽然一个人的视野是有限的,但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可以丰富和拓宽自己的视野。
3.教师完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高校英美文学教师,首先不仅要熟悉英美两国文学,还要了解和精通中国文学及熟悉其他国别的文学,以便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满足学生学习文学专业知识的需求;其次,除文学专业知识外,教师应具有渊博的人文学科知识,要做到精通一门、熟悉几门、涉猎多门。对人文学科中的历史、哲学、心理学等与文学紧密相关的学科具有广博的知识;再次,教师须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具有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并且熟悉现代多媒体等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如何查阅文献,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最后,英美文学教师须掌握丰富的本国文化知识,使学生了解英美文学史和作品的同时,提高对本国文化的热爱。努力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并能进行中西对比,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认识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
三、结论
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英美文学教学需要改革,其中教学过程的改革尤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文学史与文选的互动,才能使整个教学系统顺利地运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岂深,孙铢.英国文学选读(第一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2]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第二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3]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4]程爱民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5]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孟育凤.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6).
【摘要】在认知语言学派中,隐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并且被广泛的使用。隐喻不仅融入了语言学的思想,同时也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反映。隐喻性的语言是对语文自身进行隐秘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成为语言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与认知语言学派的源头,一般都会让想到在文章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在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下,隐喻具有很明显的文化特征,其不同的隐喻反映了不同的文化思想和深刻内涵,但是文化所具有的共性使得在中文和英文学习中隐喻具有相似的功能,对于隐喻的作用及内涵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英美文学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及其思想观点,对于提高学生英美文章阅读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隐喻 语言文化 社会背景 文章内涵 英美文学作品
隐喻是历史最为悠久且使用范围也相当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人们在日常表达及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语言表达类型。只要我们留心注意就会发现,隐喻在语言表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才让许多语言学者们对隐喻的研究如此热衷,并对此一直坚持不懈的深入研究。
一、隐喻的含义及其在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作用
在高校英美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原著有深层次的理解和鉴赏,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及价值醒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及鉴赏能力。而在一些英美文学评论的文章中,隐喻的运用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原著的把握和分析。
隐喻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存在于人们的日常语言交际中,存在于人们的思维行为中。换句而言,用中国的成句来解释就是人们常说的指桑骂槐。他们相似的地方都在于借助于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来比拟那些比较抽象、陌生的事物,利用熟悉的物体过渡到陌生事物达到让人们更为形象了解的效果。
隐喻包含本体和喻体,但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完全不属于同一类型的事或物,但二者之间存在的共性和相似之处则构成了“隐喻空间”。隐喻能够有效的增强文学作品语言的生动性。
二、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社会文化的渗透与隐喻的关系
隐喻不仅自身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语言现象,更是人们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模式或是范式,虽然我们对于隐喻的具体使用方法并不陌生,但是隐喻的使用来不开社会环境和文化知识的影响。在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隐喻的使用充分体现了原作者对某一个领域的熟知和掌握程度,既能在两个不同的领域之间进行迂回,同时又能让人去理解与明白作者的意思,足以可见作者的个人知识范围之广和写作技巧水平之高。
隐喻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但是同时与文化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隐喻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文化在隐喻的使用过程中发挥这引导的作用。在以往对历史文化和隐喻的相关研究中,一些专家学者认为隐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反映了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所代表的文化模式。
同r,隐喻在文章中所呈现的方式与作者的思维形式紧密相关。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无疑能够增强文学作品的渲染力和感染力;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来阐述的话,可以解释为对具有相似性事物的联想;隐喻作为一种语言手段来看的话,那么隐喻所表达的就是重复性的并且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隐喻受到了许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和议论。
三、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关联隐喻分析
在不同的文化形态背景下,有着其特定的话语模式,同时也表征着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交流方式。而所处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则会造成人们对英美文学作品理解的方式和角度也具有明显的差异。因为语言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折射出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形象。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于话语的方式具有直接的影响。如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那么在英美文学中作者运用隐喻时可能会与大海、航行等内容相关。
隐喻也反映了人类的一种思维模式,借助于隐喻来表达一些抽象陌生的事物。如何正确的理解英语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关系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与理解。
隐喻中包含了对社会制度的评判、对个人信仰的推崇、作者心理变化、社会文化背景灯各方面的内容。虽然,在理解隐喻时不能完全依赖于对于社会文化的理解,但是文化在理解隐喻的过程中起到一个纽带的作用,促进了各国人们进行更好的交流。因此,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只有掌握了各国的知识背景,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文章中的隐喻,这样才能实现用英语与人进行无障碍的交流,从而达到高校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真正教学目标,提高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对语言的掌握能力。
当然,对于作品中的隐喻我们不可能去一一的深入且全面的了解与研究,但是采用有效的文化理论和基础知识去理解或是阐释文中的隐喻结构,对于当今大学生英语学习和其他语言的学习还是显得尤其必要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隐喻反映了原作者的个人经验感受和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隐喻的生存空间已经变得相当广泛,并且不断的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中,为此,隐喻的使用离不开作者对事物的认知及渊博的学识,只有当人们真正的认识到隐喻的作用并且能够深入的理解其含义时,才能充分的体现隐喻使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殷兆武.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隐喻研究及启示[d].新疆大学,.
英美文学导论课程辅导
edmund spenseer (1552?---1509)
spenser was born in a rather poor family, his father being a journeyman cloth maker, but later he claimed to be related to the aristocratic spenser family of althorpl. however, the merchant taylor’s school he attended was one of the greatest humanistic schools of the english renaissance, where he received a solid education and learned classic languages and literary masterpieces. it was at this school that spenser came to know edmund frindal, an examiner at the school and later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 to whom spenser paid tribute in the shepherd’s calendar in 1579. he carried on his education in pembroke college, cambridge as a sizar, a student who offered services in exchange for a scholarship. in this college, he was instructed by dr. joseph young, who later became bishop of rochester, and spenser worked for a short time for him as a secretary. these church authorities represented the religious views with which spenser identified himself. spenser took a b. a at cambridge in 1573 and an m.a in 1576. after a brief service in the household of robert dudley, earl of leicester, whom spenser deeply respected and portrayed in the person of arthur in the faerie queene, he became secretary in 1580 to lord grey of wilton, who was at the time lord deputy of ireland and who later appeared in the person of artegall in the faerie queene. except for an interruption of two years (1590---1591) and short visits to england, spenser spent the rest of his life in ireland for as long as 18 years, during which period he held a succession pf posts, such as clerk of the chancery for faculties and clerk of the council of munster. after he became prebendary of limerick cathedral, he was assigned in 1586 by the government kilcolman castle near cork with 3028 acres of land, which was part of the forfeited estate property form the earl of desmond after the failure of his insurrection. it was at this time that sir walter raleigh visited ireland and listened to spenser recite the completed sections of the faerie queene. in the autumn of 1589, spenser sailed back to england with sir walter raleigh and visited the court of queen elizabeth. he was granted a pension for life in 1591 of 50 pounds in recognition of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first 3 books of the faerie queene to queen elizabeth. he had also a yearly salary and a considerable dowry brought to him by marrying elizabeth boyle in 1594. in ireland spenser continued to lead the life of a landed gentleman and was made the sheriff of cork. but the histor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in ereland was deplorable. the military suppression of the desmond insurrection was very cruel. however, spenser supported lord grey in taking severe methods. in a view of the present state of ireland, he approved of using sword and famine as instruments to change ireland in the way england wanted. yet the irish people never ceased their fight. in 1598 the long dangerous rebellion of tyrone o’ neill broke out. kilcoman castle was burned down and spenser was driven from his home. he arrived in london on christmas eve of 1598, and in less than a month, he died in poverty.
字串5
spenser’s first important work is the shepherd’s calendar, a pastoral poem in 12 parts, one for each month of the year. it is written in the tradition of virgil’s verse dialogues in a rural setting with shepherds and shepherdesses who adopt classical, french, or english peasant names. the poet’s intention is to give different description of the english countryside at each particular time of the year, but the main themes embodied in the poem are love, poetry, and religion. the shepherd’s calendar set the pastoral fashion in english literature, and inaugurated the great lyrical poetry of the last two decades of the 16th century.
his major achievement, the faerie queene, is an unfinished allegorical romance. according to spenser’s original plan there should be 12 books, each telling the adventures of one of the 12 knights dispatched by the faerie wueene, gloria, who represents glory and queen elizabeth in particular. in the introductory letter to sir walter raleigh, spenser explicitly states his intentions. he says that the book is to be “ a continued allegory” and the theme is to “fashion a gentleman or noble person in virtuous and gentle discipline.” spenser’s historical period, that of the renaissance, was greatly concerned with the idea of “gentleman”, which is a kind of humanistic parallel to the medieval idea of the “saint”. according to the thought of the day, the virtuous man is one who knows how to govern him, and thus is qualified to govern others. in the faerie queene, spenser makes a distinction between “ethical” virutes and “political” virtues. although aristotle once said that “the good citizen may not be a good man” the good citizen is one who does good service to his state, and the state may be had in principle” (politics), he still identifies the good ruler with the good man. spenser follows the idea of aristotle’s and tries to demonstrate it in the faerie queene in the education of the young future rulers. the central character, arthur before he was king, is presented as such a good man, not only wise politically but also perfected in the 12 moral values as devised by aristotle. however, spenser only completed six of the books, in which the six virtues of truth, temperance, friendship, justice, chastity, and courtesy are presented.
英美文学的各位同学可以怎么样选题?看看下面的最新英美文学论文选题吧!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ody language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nd china 中国与英语国家的肢体语言的对比研究
on the ideals of modern women from the scarlet letter 从《红字》中看现代女性意识
on strategies of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浅谈大学生英语词汇的学习策略
the study of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robinson crusoe《鲁滨逊漂流记》的现实意义研究
021021016 杜 娟 translation of culture and facsimile of culture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
the revelation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y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二语学得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the change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 after september 11th 9.11 之后中美关系的变化
culture difference in pragmatics从语用看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analysis on football and the competitive spirits embodied in the games 解析足球及比赛中体现的竞技精神
on 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situation on english teaching试论语言环境对英语教学中的影响
the translation of automobile trademarks and advertising slogans汽车商标及其广告主题句的翻译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animal idioms浅谈英语动物习语的特征
the building of poe’s horror爱.伦坡的恐怖营造手法
radical henry in the picture of dorain gray《道林?格雷的肖像画》中极端的亨利
exploration of the theme in sons and lovers《儿子与情人》的主题探讨
the translation of express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有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
on the theme of king lear论《李尔王》的主题思想
on the changes of marner’s characters论织工马南的性格变化
the comparison of several negative forms in english 英语中若干否定形式的比较
culture difference and dfferent business etiquett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商务礼仪的不同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american legal culture论美国法律文化的特点
isolationism tradition in american diplomatic history美国外交史上的孤立主义传统
the study of culture of flowers in western countries 浅谈西方国家花的文化
on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of ucp500浅议《ucp500》的语言特点
differences of american dream in benjamin franklin’s autobiography and in reality 论”美国梦”在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中和现实中的差异性
on feminists in uncle tom’s cabin《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女性人物研究
on women characters in sons and lovers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女性形象
on language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bussiness contract 论商务合同的语言特点和翻译
the arts of body langueg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中身势语的艺术
the english classroom interaction under the new curreculum新课标背景下的英语课堂互动
on the writing and translation of foreign trade contracts论涉外经济合同写作与翻译
on eternal life of helen burns in jane eyre论《简?爱》中海伦?彭斯生命的永恒性
the effect of chinese action film to the film indurstry of hollywood 中国动作片对好莱坞电影业的影响
on the comparison of classroom question raising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teachers中美教师课堂提问方法比较
the connection between rock music and american culture摇滚乐与美国文化的联系
on the applic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浅谈素质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on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in english teaching浅谈多媒体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on the symbolic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le petit prince 浅析《小王子》中的象征意义与现实意义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mparative sentence patterns浅谈比较句式翻译中的几个问题
on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from the realistic films of china and the western从中西现实主义电影看文化差异
the common features of american favorite chinese movies美国人喜爱的中国电影的共性
skopostheor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tourist materials翻译目的论与旅游资料的汉英翻译
an analysis of three women’s tragedies on sons and loves浅析《儿子与情人》中三个女人的悲剧
on pound and the contingency of language 浅谈庞德与语言的偶然性
the comparision of pearl i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eva in uncle tom’s cabin《红字》中珠儿与《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伊娃的对比
the comparision of character between beeky sharp and scarleet o’hara in vanity fair and gone with the wind《名利场》中蓓基?夏泼与《飘》中思嘉?奥哈拉的人物性格
on the gothic features in short stories by edgar allan poe浅谈爱伦?坡小说中的哥特式特点
on dreiser’s realism in jennie gerhardt德莱塞《珍妮姑娘》的现实主义研究
the comparison of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jane eyre and qing wen简爱和晴雯人物性格比较
the love concept of william butler yeats from his early poetry从叶芝的早期诗歌看他的爱情观
on transfer of english learning 英语学习迁移问题研究
knowing about the american culture from jazz music从爵士乐看美国文化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eremonial speech in english and chinese 礼仪用语的英汉对比
potia and ophelia-two kinds of women character in shakespeare’s work鲍西娅与奥菲利娅――莎士比亚笔下两类不同性格的女性角色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aiwan and america in 1949―1979 浅析1949年至1979年台美外交关系的发展
mother tongue influences on learning english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effect on advertisement originality from different chinese-western modes of culture中西文化差异对广告创意的影响
on the english abbreviation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浅谈国际组织名的英语缩略方式
the use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创新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on the politeness strategies of business letter商务信函的礼貌策略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ry music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merican culture 美国乡村音乐在其文化影响下的发展
the reflection of realism in dickens’a tale of two cities现实主义在《双城记》中的体现
the psychological variation of mr. dimmesdale in the scarlet letter论《红字》中狄梅斯迪尔的心理变化历程
on the religion belief of silas in the da vinci code浅谈《达芬奇密码》中塞拉斯的宗教信仰
the impact of slavery on american black people in 》看奴隶制对美国黑人的影响
021021076 夏 静 the application of dynamic equivalence to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scenic spot introduction materials动态等值论在旅游景点材料翻译中的应用
a study of emerson’s views on nature爱默生的自然观研究
comments on hemingway’s the snow of kilimanjaro海明威《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的评述
pragematic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策略
on female struggle in marriage from jane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论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在婚姻中的挣扎
on the origins of pecola’s tragedy佩科拉悲剧的起源
the stylistic study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老人与海》的风格研究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phor and style浅谈隐喻与文体的关系
[最新英美文学论文选题]
《警察与赞美诗》的情节和主题
摘 要: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指出在《警察与赞美诗》中,主要的七个情节并非任意安排,而是寓意深刻,各有所指,并且相互照应,共同勾勒出一个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图景,描绘出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进而展现出在这样腐朽荒诞的制度中,悲剧发生的必然性。
关键词:小说《警察与赞美诗》 文本细读 情节 主题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与莫泊桑、契科夫等人同为世界短篇小说大师。
欧亨利一生创作了三百多个短篇小说,描写的主要是拉丁美洲和美国大都市中各个阶层人物的生活万象。
欧亨利的小说立意深刻,语言诙谐,构思新颖,尤其是小说的结局自成一派,常常笔锋陡转,令人拍案称绝。
小说《警察与赞美诗》是欧亨利的代表作品之一:主人公苏比是一名流浪汉,试图进入监狱以躲避严寒而艰难的冬季,但他六次故意犯罪都未能如愿;最后,他受到教堂中赞美诗的感化,决定洗心革面,努力开始新的生活,可惜的是,警察出现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投入监狱。
对于这一小说,国内学者已经从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许多成果。
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解释小说情节的设计,探讨其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以加深大家对这一名篇的认识和理解。
苏比为进入监狱,共进行了六次尝试,分别是:(1)妄图进入豪华饭店享受饕餮大餐(未能得逞);(2)扔石头砸碎商店的玻璃;(3)成功地进入一家小店吃霸王餐;(4)调戏少女;(5)偷盗一位绅士的雨伞;(6)在大街上大吵大叫,扰乱公共治安。
这六次失败的尝试,加上文章最后(7)苏比决定洗心革面但却无端被捕入狱这一情节,构成了文章的主线。
在这里值得思考的是,欧亨利为什么选择这七个情节,而不是其他的设计,难道是随心所欲、任意为之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这七个情节的安排,恰好勾勒出了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完整图景,刻画出其中的典型人物,彰显了文章的主旨。
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作者告诉我们,这是一个贫富悬殊的社会,这是一个富者穷奢极欲、贫者无处栖身落脚的社会;这是一个富者为所欲为、贫者无辜入狱的社会。
在(1)中,苏比计划进入一家豪华饭店,免费大吃一顿,然后因无力支付账单被送入监狱。
然而,衣衫褴褛的他刚到饭店的门口就被“训练有素”的侍者识破并扔到了门外。
有了这一次的经验,苏比审时度势地进行了另一次尝试(3)――选择一家不起眼的饭店,白吃了一顿。
同样是到饭店蹭吃蹭喝,居然在一个篇幅有限的短篇小说中出现了两次,这是作者的无心之失吗?当然不是,吃饭在这里指代的是人们的物质生活,这两个情节成功地构成了对比,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在资本主义社会,有钱人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穷人无法享受的,甚至是无法接触的。
普通大众只能在固定的圈子中挣扎生存,妄图走进有钱人的圈子,即使是以不惜入狱为代价,也是不可能的。
资产阶级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奢侈糜烂,令普通民众望尘莫及,在社会上还享有广泛的特权,为所欲为。
在(6)中,苏比“在人行道上扯直他那破锣似的嗓子,像醉鬼那样乱嚷嚷。
他又是跳,又是吼,又是骂,用尽了办法大吵大闹”,但是令他惊讶的是巡逻的警察竟然为他寻找理由,向公众解释他是耶鲁大学的学生,为庆祝球队的胜利而欢呼,不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警察与苏比素不相识,为什么帮助他解围,并断定他是耶鲁大学的学生呢?这一情节看似匪夷所思,但细想一下,却寓意深刻。
苏比选择大吵大闹的原因是这一行为对于普通人而言,足以导致被捕入狱,但是,如果对于资产阶级,情况则大相径庭――这完全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至于警察断定苏比是耶鲁大学的学生,更是这一情节的隐含注脚:耶鲁大学是美国著名的常青藤大学,历来是美国政治、经济等方面头面人物的后花园,这里作者通过警察之口告诉我们:只有资产阶级才胆敢堂而皇之地触犯法律,也只有资产阶级逍遥法外。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享受着奢侈的物质生活,享有广泛的特权,那么,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他们果真如同宣传中描述的那样道德高尚、智慧过人、勤俭努力、不断进取,并最终获得成功吗?在小说中,欧亨利尖锐地揭露了这一谎言。
在(5)中,苏比决定偷走一位绅士的`雨伞,结果发现这把伞竟然是那位“绅士”偷来的。
衣着光鲜的绅士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满口仁义道德,表面道貌岸然,其实背地里使用偷窃等下流和见不得光的手段来聚敛财富。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在资产阶级社会的普通大众又是一群怎样的人呢?欧亨利同样给了我们具体而形象的回答。
无论是(1)中的大饭店,还是(3)中的小饭店,侍者都不可能是资产阶级,而是与苏比一样是普通的民众,受着资产阶级的奴役和剥削。
但是,可惜的是,他们选择的不是与阶级兄弟牵手,与资产阶级对抗,他们成了资产阶级的鹰犬和打手,将苏比这样的难兄难弟“往外一叉,正好让他左耳贴地摔在铁硬的人行道上”。
更有甚者,有些女人为了金钱,不惜出卖自己,在(4)中,一个“衣着简朴颇为讨人喜欢的年轻女子”就因为金钱成为妓x。
在资本主义社会,衣冠楚楚的资产阶级是强取豪夺的伪君子,受剥削遭压榨的普通民众懵懂无知,整个社会泛滥着唯利是图、利欲熏心的铜臭气味,这导致了美德沦丧,虚假当道,正义无处安身。
在(2)中,苏比扔石头砸碎一个商店的玻璃,然后主动向前来探视的警察承认自己的罪行。
出人意料的是,“在警察的脑子里苏比连个旁证都算不上。
砸橱窗的人没有谁会留下来和法律的差役打交道”,于是警察抽出警棍,追赶一个跑着去赶搭车子的倒霉鬼。
当然,普通大众之中还是有许多人没有被金钱蒙蔽双眼,像主人公苏比,虽然是个贫困的流浪汉,但也知道自重和尊严。
“他可去的地方多得是,有市政府办的,有救济机关办的,在那些地方他都能混吃混住”,但是,苏比是“一个灵魂高傲的人”,在监狱和救济院之间,他宁愿选择前者,原因就是要保证他仅有的尊严。
在(7)中,苏比听到教堂传来的赞美诗,“敏感的心情和老教堂的潜移默化会合在一起,使他灵魂里突然起了奇妙的变化。
他猛然对他所落入的泥坑感到憎厌……一刹那间,新的意境醍醐灌顶似地激荡着他。
一股强烈迅速的冲动激励着他去向坎坷的命运奋斗……”。
这时,苏比已经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朝着善良和美德大踏步的前进,但是警察毫无理由地逮捕了他,牢狱生活猝然来临,所有的希望灰飞烟灭。
这是一个奇峰突起的结尾。
小说这一悲凉的结局,显示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彻底失望。
需要指出的是,小说的结尾一向以出人意表收到广泛的好评,但如果对情节(2)进行细读,我们就很容易发现,那个去“赶搭车子的倒霉鬼”才是文中第一个无辜受害的不幸者,这样荒诞的情节在苏比身上重复,告诉我们的是,这不是偶然,而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如果我们将这七个主要情节联系起来考查,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众生相就跃然眼前了:这是一个富者穷奢极欲,贫者无处栖身落脚的社会;这是一个富者为所欲为,贫者无辜入狱的社会;这是一个道德沦丧、唯利是图的社会;这是一个荒诞悲凉的社会。
综上所述,在《警察与赞美诗》中,主要的七个情节并非任意安排,而是寓意深刻,各有所指,并且相互呼应,共同勾勒出一个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图景,描绘出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进而展现出在这样腐朽荒诞的制度中,悲剧发生的必然性。
参考文献:
[1]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评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4):89.
[2]杨建玫.《警察与赞美诗》的语料库检索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3).
[3]阮温凌.走进迷宫:欧亨利的艺术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董衡巽.美国文学简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透过《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汀的婚姻家庭观
摘 要:简・奥斯汀的婚姻家庭观的里有女权运动的思维在游动,她认为爱情要建立在尊重与理性的基础上,爱情和金钱是婚姻中必不可少的。
简・奥斯汀认为家庭的和谐稳定对于一个女人幸福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婚姻家庭观 简・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汀在继承英国18世纪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于19世纪初期最早发表现实主义小说,扫除了英国文坛庸俗无聊的阴霾,由此奠定了其著名古典女作家的地位[1]。
简・奥斯汀有着大多数女性具有的优雅气质和知性之美,同时有具备可与男人媲美的勇气和智慧。
本文以《傲慢与偏见》为切入点,旨在分析出她反应在文学作品中的婚姻家庭观。
一、爱情要建立在自尊与物质的基础之上
不管处在何种年代,位于何种阶层,人们普遍认同物质是构建爱情城堡的基础,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把自尊作为爱情的前提。
小说《傲慢与偏见》创造的人物,如简、宾利以及伊丽莎白和达西,在她们的婚姻里,男人占有着足够的财产,只有这样的婚姻才在小说中获得了圆满的结局,似乎想要传递出“以物质为基础的爱情才值得女性同胞的追求”。
翻阅简?奥斯汀一生当中所有的创作,似乎每个作品都要表达出这样的思想。
比如简・奥斯汀早期作品《诺桑觉寺》(1797-1798)中的女主人公瑟琳・莫兰是一个出身卑微的乡村牧师的女儿,她自幼受到哥特式小说思想的熏陶,幻想自己的婚姻也能如小说中女主人公那样幸福。
后来一位富有的朋友邀请瑟琳?莫兰出去度假旅游,在这次旅行中,她结识并爱上了一位出生于富贵家庭的公子亨利?蒂尔,在哥特式小说思维的影响下,她幻想可以与亨利・蒂尔不受社会阶层的限制而在一起,不过亨利的父亲得知瑟琳・莫兰出身卑微后,拒绝并阻挠两人的交往。
简・奥斯汀创作这部作品时年仅26岁,她对当时充斥着英国文坛的哥特式小说不以为然,遂以自身作品中的残酷结局讽刺主流哥特式小说。
简・奥斯汀以现实的生活与美好的小说情节作了强烈对比,以一股清新之气吹醒受哥特式小说影响严重的人们,试图告诫人们要懂得自尊自重,不能妄想没有物质条件就能获得美满的婚姻生活。
在简・奥斯汀所有的小说中,始终以理性的优雅风趣为风格,显示出现实的生活残酷[2]。
二、婚姻中爱情是必不可少的
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柯林斯非常平庸而且古板,不过他善于阿谀奉承,以此借助权势人物坐上牧师的位置,通过继承伊丽莎白家的财产变得富有。
当他拥有财富和地位之后,向班纳特太太坦露出自己对于吉英的爱意,而吉英的.母亲因为吉英的婚姻已经有所归属,建议柯林斯追求她的另一个女儿伊丽莎白,没想到遭到伊丽莎白的坚定的拒绝:“我的拒绝是完全严肃认真的,你不可能让我幸福,而且我也完全相信,你也决不可能让我得到幸福”[3]。
科林斯没想到以自己的身份向一无所有的伊丽莎白求婚,会直接遭到一次拒绝,他感到十分羞辱,为此他决定报复伊丽莎白,转而立即与伊丽莎白的闺中好友夏洛特成婚。
伊丽莎白觉得不可思议,跑去质问夏洛特为何与没有爱情基础的科林斯成婚。
我们知道伊丽莎白其实代表着简・奥斯汀,她对爱情理智而认真,不会为了金钱和地位就向爱情屈服,她接受不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把它当成可怕的怪物。
其实,每个女人都期许自己能有一个美满而幸福的婚姻,但是她们中的大多数不会为爱坚持到底,最终为了现实或非现实因素而向爱情低头,她们承受不了现实带来的生存压力,宁愿选择一个自己不爱的男子结婚,以此改变自己不尽如人意的生活,这是简?奥斯丁与夏洛特的不同。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管时代怎样变迁,形势如何变化,人们总是乐意将爱情穿插在生活之中,体现在文学作品和思想观念里,人人向往获得真正的爱情,但是他们的婚姻大多向爱情低了头,没有爱情的婚姻也能很好地生活,而简・奥斯汀不能,在她的价值观念当中,爱情必不可少,没有爱情她宁可不嫁。
实际上,简・奥斯汀也是这么做的,她终身未嫁,孑然一身。
三、家和万事兴
1.对长辈和父母的尊重
当时英国的绅士和知书达理的小姐要想获得别人的认可,首先应该学会如何尊敬长辈。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男人享有首先继承上辈的财产的权利,由此奠定了男人至高无上的家庭地位。
在一个家庭中,大到达官显贵小到乡野村夫男子拥有的地位是任何人、任何事都动摇不了的。
女儿要想与某个男子结婚,必须先征得父亲的同意,否则就被看作是没有教养的表现。
所以莉迪亚背着家人与维克汉姆私奔,音信全无后,全家人都觉得非常痛苦,因为婚姻没有经过父亲的同意,人们对莉迪亚的行为指三道四,令全家人蒙受不白的羞辱,另外担心维克汉姆在占有莉迪亚后会把她抛弃。
无论古代英国还是中国,父权的根深蒂固还体现在男女婚姻制度的不公平上,男子可以凭借着权贵和地位娶多名女子,女子却必须从一而终;在家族里面,父亲是一家之主,享有决定家庭大事的权利,女子只有选择接受的份;财产继承上也是子承父业,女儿没有继承父亲基业的权利。
其实对待长辈并不是盲目的迷信和听从,通情达理的长辈理应得到晚辈们的尊重和爱戴,但是倚老卖老凭借着自己长辈的身份侮辱和利用晚辈的长辈,我们也要敢于提出反对意见。
2.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平等
父母与子女的平等应该体现在相互尊重上。
小说中,贝纳特太太得知伊丽莎白拒绝嫁给科林斯立马破口大骂,在她看来伊丽莎白为了追求爱情的美满不惜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并且不为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妹妹的生活考虑。
不得不说贝纳特太太的出发点还是好的,她希望自己的女儿们都能找到一个富有的丈夫,不必受生活所迫,因此她告知科林斯姐姐吉英可能将与收入殷实的彬格莱订婚后,立即向科林斯推荐妹妹伊丽莎白,希望伊丽莎白也能嫁入一个富有的家庭。
但她没想到伊丽莎白会断然拒绝科林斯求婚,她跑出去追奔出家门的伊丽莎白,试图劝说女儿改变主意,甚至把班纳特先生搬了出来,让他给伊丽莎白施加压力接受自己不爱的科林斯。
班纳特先生了解女儿的心意,他不想强迫女儿接受不爱的丈夫,因此得到伊丽莎白的感激,一直把父亲放在心中崇高的位置上。
相反班纳特太太固执愚蠢的做法只能让女儿心生厌烦。
参考文献
[1] 徐丹. 简・奥斯丁小说的叙事风格研究[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
[2] 罗卓琳. 挑战父权制:简・奥斯汀小说的女性主义评析[d]. 广西师范大学 2001
[3] 梁承玉. 《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叙事艺术[d]. 郑州大学 2011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