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民间短篇小故事,本文共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妙联救人
清代的周渔璜,是贵州青岩人,非常有学问,是当时人们公认的才子。
有一年,在春暖花开时节,周渔璜到十佛寺游玩,晚上就住在寺里。睡下不久,他忽然听到隔壁房间传来微弱的说话声,仔细一听,原来是有人在反反复复诵读一句上联:“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
周渔璜来了兴趣,便起身去问寺里的僧人:“隔壁住的是什么人?”
僧人答道:“是一位姓黄的书生,前几天来本寺游览时想出了这样一句上联,但却百思不得下联,几天过去了,他废寝忘食,苦思冥想,如今已是生命垂危!”
周渔璜问:“难道就没有人能帮助他对出下联吗?”
僧人答道:“这个上联中有四个数字:万、千、百、十,并且这四个数字是10倍递减,要对出下联难度很大,有好多人试过,但是目前还没有人能对得出。”
从僧人那里回来后,周渔璜想了很久,也没能想出下联。
第二天,周渔璜带着遗憾的心情乘船离开十佛寺,途中经过一座桥,桥上刻着“八仙桥”三个字,此情此景,让他心中豁然开朗,便吩咐船家快快掉转船头,返回十佛寺。
寺中的黄书生虽已几日卧床不起,却仍在有气无力、断断续续地念叨着那句上联:“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
周渔璜站在门外大声而有韵地应对:“一船二浆四人摇过八仙桥。”
黄书生一听,顿时眼前一亮,精神大振,惊叹道:“妙联!此下联中也有四个数字:一、二、四、八,按二倍递增,妙!真是太妙了!”
黄书生“心病”消除,身体复元后与周渔璜结伴而行,共游美景!
“面前人”妙对寇宰相
寇准是北宋有名的宰相。一天,他跟几个大官儿聊天儿,写了个上联让他们来对:水底日为天上日。是说水里的太阳,不过是天上的太阳照出来的影。这几个大官听了,谁也对不上来。
赶巧,杨大年这会儿进来,要跟寇宰相谈公事。寇准跟杨大年谈完了公事,就把刚才的上联跟他说了。杨大年盯着寇准的两眼,稍微一琢磨,马上对了一句:眼中人是面前人。
寇准说的是日影,杨大年就对了个人影。我往你眼前一站,你眼珠里准能照出我的人影,这就叫“眼中人是面前人”。
同学们要不信,你就盯住别人的眼珠试试看!
王婆酿酒
古时有一个王婆,以酿酒为生。
有个道士常到她家借宿,喝了几百壶酒也没给钱,王婆也不计较。
一天,道士说,我喝了你那么多酒,也没钱给你,就给你挖一口井吧。
井挖好后,涌出的全是美酒,王婆自然发财了。
后来,道士问王婆酒好不好,王婆说,酒倒是好,就是没有用来喂猪的酒糟。
道士听后,笑着在墙上提了一首打油诗:
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
井水做酒卖,还道无酒糟。
从那之后,那口井再也不出酒了。
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意思是说知道满足的就不受辱,知道适可而止的就不危险,可以保持长久。
当一个人该知足而不知足时,就会成为贪欲的奴隶。
状元争锋
一条船上载着文武两状元和一个孕妇。因为同是当朝状元,文武两状元谁也不服谁,交谈中两人吹嘘起来。文状元吟出一首打油诗:
我的笔儿尖,我的砚儿圆。
文章三篇好,中个文状元。
吟完,文状元傲慢地盯着武状元。武状元也不甘示弱,也吟出一首:
我的箭儿尖,我的弓儿圆。
马上射三箭,中个武状元。
两状元的态度可谓不可一世,夸耀他们的文才武功。文状元说自己文章做得好,武状元说自己弓箭用得好。
这时在一旁看热闹的孕妇突然开口吟道:
我的脚儿尖,我的肚儿圆。
一胎生两子,文武两状元。
两状元听了,哑口无言。孕妇的诗是对两人的嘲讽,有点特长就自吹自擂,有什么了不起?你们还不都是娘胎里生出来的?
人是虚荣的动物,希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当这种虚荣以自我吹嘘、自我膨胀的面目出现时,就会转向傲慢。
王阳明说:“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傲慢之所以排在七宗罪之首,是因为好色的人知道自己好色,贪婪的人明白自己贪婪,都还能自知,而傲慢的人却从不觉得自己傲慢。
书生醉酒
从前有位书生去岳父家祝寿,因众人劝酒,难以推托,喝得烂醉如泥。
小姨子便扶他去书房休息。谁知迷糊中的书生以为是妻子,便说了几句让人脸红的醉话,然后睡了。
小姨子听了非常生气,离开之前,提笔在书桌的纸上作诗一首:
好意扶你睡,竟敢把我戏。
是个读书人,这般没道理。
过了一会儿,小舅子入房斟茶,见桌上有诗,便拿起来读,读完后不禁大笑,于是续写了一首:
酒醉随他醉,为何扶他睡?
猫儿见了鱼,哪有不尝味。
后来,书生醒过来看见桌上有诗,读完觉得万分羞愧,知道自己定是酒后失态,得罪小姨子,还见笑于小舅子,便和诗一首:
酒醉如烂泥,朦胧抱娇妻。
醒后方知错,原来是小姨。
刚写完,岳母走进来,看见这三首诗,忙又写了一首,加以好言劝慰:
小女不懂事,纸上乱写字。
本是一家人,何必当回事。
一场因醉酒引起的误会,在如此轻松幽默的气氛中得以化解,可谓皆大欢喜。
世间很多灾祸是由于误会造成的。所以,人与人之间,沟通最重要。
人对了,世界就对了。
多给别人机会解释,多些向别人解释的耐心,这样人生就会少很多遗憾。
我不问 你不说=距离。我问了 你不说=隔阂。我问了 你说了=尊重。你想说 我想问=默契。我不问 你说了=信任。
心若亲近,言行必如流水般自然;心若疏远,言行只如三秋之树般萧瑟。
不怕身隔天涯,只怕心在南北。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文学家。他少年得志,不免有些飘飘然。曾书一联贴于门上: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正当他洋洋得意时,被路经此地的某翁难住,顿时满面通红,羞愧万分,忙施礼认错,并立即将原联上下句前各加两字变作: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在杭州做了三年知府,政绩显著,奉旨回京供职。恰逢辽邦所派使臣出句要宋人答对,上联是:三光日月星;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还是苏轼有办法,巧妙对上:四诗风雅颂。
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苏氏兄妹对联故事
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 细柳, 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作“腰”,成为五言联句。苏轼文思最快,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黄庭坚接对:轻风舞细柳 ,淡月隐梅花。小妹则填: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纵观三人对联,小妹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明朝万历年间,社会动荡不安,加上天灾不断,民间时兴修庙堂、拜神仙,就连当时的皇帝也对兴建寺庙很感兴趣。
话说甘州府太平村有一个小孩叫何生,从小就乖巧懂事。六岁这年的一天,正在外玩耍的小何生被人叫回家,说他妈妈上吊死了。何生回家一看,只见妈妈直挺挺地躺在地上,邻居们都在抹眼泪。要说这孩子命真苦,一年前他父亲撇下他们孤儿寡母,生病死了。如今他母亲也不明不白地离开人世。正当大家都在为小何生的生活担心时,原来雇他父亲做长工的李员外主动收养了他。这李员外只有一个女儿,跟何生一样大。他看何生天资聪明,便在夫人的劝说下出钱供小何生上私塾读书,打算以后将他招为上门女婿,将来好给自己养老送终。
一转眼,何生已经十八岁了。这年春天,何生告别全家去京城赶考。这天,他在一片荒滩草地上休息,听见一阵动物的叫声,寻声过去一看,一只野兔被捕猎的夹子夹住了。何生知道贫苦百姓一年到头也吃不到荤腥,只能靠捕些野物改善生活。但是,他看着正在挣扎的野兔,何生心软了,便将野兔放走了。之后,何生从干粮袋里面拿出一条蒸熟的大咸鱼放在夹子上,便接着赶路了。
考试很快结束了。这天,何生所住的客栈门厅前突然锣鼓喧天。原来,何生考中了第一甲第一名,朝廷派人来接他去见当今皇上呢。
来到朝堂之上,皇帝一见何生相貌堂堂,立刻就喜欢上了。皇上有一个心爱的公主,便想将公主许配给何生,于是大手一挥将何生定为驸马。这等好事,是多少王公贵族的子弟梦寐以求的,可何生跪倒在地,说:“承蒙皇上圣恩,今生无以为报,但招为驸马,恕难从命。”
何生此话一出,不仅皇上震惊,满朝文武大臣也面面相觑。皇上的脸红一阵白一阵,如此忤逆,该当何罪?皇上高高举起的手又轻轻放下了,他
钟馗捉鬼
有一天,唐玄宗觉得浑身不舒服,身上时冷时热。皇上生病了,这可急坏了宫里的御医们。可是无论他们怎么诊断,都查不出他究竟得了什么病,御医们只得摇头叹息。
一天半夜 ,唐玄宗睡得迷迷糊糊时,突然看见眼前出现了一个小鬼。小鬼见皇上病得起不了床,便肆无忌惮地在宫里翻箱倒柜,最后居然拿出乐器乱唱乱跳。唐玄宗火冒三丈,大声骂道:“小鬼,快滚开!否则我饶不了你!”
没想到这小鬼一点都不怕唐玄宗,还 朝他身上吹了口气,唐玄宗顿时冷得直发抖。突然,从地下冒出一个满脸胡须、威风凛凛的大汉,他大喝一声:“哪里来的小鬼如此嚣张?”说着就一把抓住小鬼的脖子,把小鬼吃到肚子里。
唐玄宗见大汉连鬼都敢吃,吓得躲在角落里发抖。没想到大汉却十分有礼貌地对他说:“皇上受惊了,我是来救你的。”唐玄宗哆嗦着问道:“你是谁啊?”
“我叫钟馗,在阴间专门惩治作恶多端的鬼。我生前没能报效朝廷,希望死后能多消灭些妖魔鬼怪。”钟馗说完,便离开了。
唐玄宗一下就惊醒过来,原来是一场梦。奇怪的是,他觉得自己一身轻松,病居然全好了。后来,他让宫里的画师画出了钟馗的像,挂在宫里。
钟馗捉鬼的事流传到了民间,百姓们并不把他当成鬼,而把他看做是能降妖除魔的圣贤。每年的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贴钟馗像,甚至在今天,有的地方依然保留着这种习俗。
钟馗战胜了小鬼,不仅体现了他勇敢而大无畏的精神,也表现了他的忠心。不过,世界上本没有鬼,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破除迷信。
夸父逐日
远古时期,在北方的荒山中,生活着一群力大无比、意志坚定的巨人,他们的首领叫夸父,因此大家称这个族群为夸父族。夸父族的人心地善良,勤劳勇敢,他们在深山里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
有一年,天气非常炎热,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庄稼枯死了,河流也干涸了,郁郁葱葱的森林变得枯黄一片,夸父族的人纷纷干热而死。首领夸父看着这悲惨的情景,仰天大喊道:“太阳实在太可恶了,我一定要追上它,让它听从我的指挥!”
族人听说夸父要去追日,纷纷劝阻他,有的人说:“太阳离我们太远了,就算你跑到死,也追不上它的。”有的人说:“太阳的温度很高,你还 没追上它,就被会烤死。”但是夸父心意已决,他说:“为了大家,我一定要去!”
第二天清晨,夸父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大步追去。太阳在空中飞快地移动,夸父飞快地跑着,他跨过无数的高山、河流。实在累了,他就停下来歇歇,并把鞋里的泥土倒出来,这些泥土居然形成了很多座大山。
夸父追着太阳跑,眼看就要追上了,他的信心也越来越强。可是,越接近太阳,温度就越高,夸父也越渴得厉害,不过他并没有放弃,他不断地鼓励自己:“追上太阳,我的族人就能重获幸福生活。”
经过九天九夜 的奔跑追逐,夸父终于在太阳落山的地方追上了它。一个红彤彤的火球照得夸父满身金光闪闪。他想张开双手抱住太阳,可是它的温度实在太高了。这时的夸父又累又渴,他一口气喝干了黄河和渭河的水,仍然不解渴,于是只好向那纵横千里的北海跑去。
可惜刚跑出几步,夸父就倒下了,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他的手杖变成了一片枝繁叶茂的桃林,既能为路人遮阴,桃树结出的果实也能为人们解渴。
夸父立下伟大的志愿,为了族人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去追日。我们也应该像夸父那样,从小就要为自己树立一个志向。
盘古开天
盘古开天辟地,造出许多大山。他实在太累了,就躺在桐柏山歇息。当他一觉醒来的时候,碰上了玉帝的三女儿,对他说:“我父皇见你开天辟地太孤单,叫我来认你做哥哥。”盘古高兴地答应了,愿和她以兄妹相称。这时,苍天刮了一阵大风。大风过后,兄妹俩忘掉了天上的一切,开始了人间生活。
盘古兄妹二人,住在自己用树枝和野草搭的茅庵里,经常有妖怪、野兽来侵扰。他们就费了七七四十九天的工夫,做了一个又大又威风的石狮子。放在桐柏山顶上,还 把这座山叫作石狮子山。从此,这一带有石狮子镇守,妖怪野兽不敢来侵扰了,兄妹二人的日子好过多了。
盘古每天在石狮子山上摘野果,捋草籽,总要围着石狮子玩一会儿,摸摸狮子的身子,亲亲狮子的脸。有一天,石狮子忽然对盘古说:“盘古啊!从今天起,你每天给我嘴里放一个馍,可不能忘了啊!”盘古答应了。
妹妹每天烙馍,盘古每天送馍。过了七七四十九天,盘古往石狮子嘴里放了四十九个馍。
这天,石狮子又说话了:“盘古,别再放馍了,等我的眼一红,你就赶快喊上你妹妹,一块往我肚子里钻。”
不久,盘古果然见石狮子的两眼发红,便立即跑回去喊妹妹。这时候,天昏地暗,乌云翻滚。石狮子的两眼发光,像闪电一样照着盘古兄妹。他俩紧跑慢跑,刚跑到石狮子跟前,天空就下起雨点了。石狮子大嘴一张,就把他俩吞到肚子里。刹时间,天空火闪雷霹,猛雨跟着狂风像瓢泼一样倒下来。雨越下越大,天就下破了一道好长的口子,大雨一直突突往下流。树也淹住了,山也泡塌了,只有石狮子山随着暴水涨,越长越高,高得就快挨着天了。
大雨下够七七四十九天,兄妹俩在石狮子肚里吃完了四十九个馍。石狮子张开嘴,把他俩吐了出来。
盘古见大水漫地,就问:“石狮子呀石狮子,是不是我们兄妹遭罪了,玉帝降祸惩罚我们?”
石狮子回答说:“你妹妹是玉帝的三女儿,她来到地上以后,天上有个面善心恶的天将,也要跟随下来。玉帝没答应,他就私自串通雷公,雨公和风婆,一齐作恶,他们趁玉帝不在家时,撕破天幕,降下滔天洪水,想把你兄妹淹死!”
盘古兄妹齐说:“多亏你的搭救,要不然哪有俺的活命呀!”
石狮子说:“要想永远活下去,还 得把天补好!”
兄妹俩问:“用啥补呢?”
石狮子答道:“盘古开天辟地用的斧子把儿,就能当补天的金针,这山顶上的葛藤,就是补天的金线。快补吧!再停停水就淹住山尖了。”
盘古和妹妹听了,马上往石狮子背上一站,顶住狂风,一人拿针,一个扯线补了起来。补啊!补啊!从这边补到那边。尽管天破得窟窿巴叉的,最后总算补好了。凡是补过的地方,一个针眼儿,就是个星点儿,天河上密密麻麻的星点儿,就是盘古兄妹补天的痕迹。
天补好了,雨不下了,大水还 是遍地翻滚。细心一看,地下有九条恶龙在作怪,水咋会退呢?盘古手持神斧,妹妹拉了些葛条扭成粗绳,和这九条龙搏斗起来。盘古力大无穷,将九条龙捆在一起,坐在了屁股底下,水终于消退了。
盘古兄妹见大水消退以后,又高兴地会聚在石狮子跟前。石狮子望了望他兄妹的笑脸,说:“我能说话,是玉帝的旨意。他给我灵魂,让我替你兄妹办事。临回天上之前,我要管一次闲事儿?”
兄妹齐说:“什么事儿?只管说吧!”
石狮子说:“如今,天下只有你们二人。你们二人也许能活几百岁,上千岁,可到你们身后,人间烟火岂不断绝?所以我劝你俩结为夫妻,延续后代。”
兄妹俩把头一扭,说:“不中,不中!”
“咋不中啊?”
“我们是兄妹,咋能成夫妻?”
石狮子说:“天下这么好,你们不让自己的后代子孙掌管,能让妖魔、怪兽横行吗?”
妹妹听着笑了笑,盘古说:“妹妹,千万莫答应啊!”他有点生气,猛一转身,被一只刚从水里爬上岸的乌龟绊了一跤。盘古一怒,拿起一块石头,把乌龟的壳砸碎了。
妹妹心疼地蹲在乌龟那里哭起来了。盘古想了想说:“这样吧,如果乌龟能复活,兄妹就可成亲。”妹妹哭得更伤心了。
石狮子说:“别哭了!你就把乌龟对拢起来吧!”妹妹听罢,便把大小四十五块龟壳对在一起。接着,石狮子一跳,土溅在龟壳上,龟壳立刻结合起来。从此,乌龟壳上便留下了一块一块的花纹。
按理说,乌龟能复活,兄妹就该成亲了,可是。盘古又说:“不行!还 让我们滚滚石磨吧!俺二人在东西山上放石磨,石磨若滚在一起,合拢起来,俺兄妹就成亲!”
石狮子说:“天上裂缝就能补,滚磨成亲也能行,开始滚吧!”
盘古兄妹各掂一扇儿石磨,分别站到东西山上,石狮子一点头,两个人就把石磨放下山了。石磨轱辘轱辘地滚动着,天空也出现了一道鲜艳的彩虹。彩虹升起以后,二人的石磨一齐滚到石狮子面前,倒下来。只听“咔登”一声,两扇石磨合到一起。随着磨盘的合拢声,彩虹散了,百花也开遍大地。
盘古兄妹高兴极了,一齐跑到山下的百花丛中,跪到石狮子面前,磕了头,便结为夫妻。
盘古兄妹结为夫妻以后,生了八个孩子。取名;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
这八个儿子长大以后,被盘古分配到八个方向去生活。八个儿子去八方,盘古在中央,以后这八方加中央,就称为九州。
盘古的八个儿子出生不到一百年就相继死去。(比起盘古夫妇的寿命,一百年也是短命)盘古很伤心,就到处奔走。寻找八方儿子的灵魂。不知走了多少年,盘古走遍了天南地北,把八个儿子的灵魂都找到了,收到了石狮子山下埋了。现在,盘古山以南约三十里的“八子山”还 非常壮观。还 能分清哪是盘古的大儿、二儿、三儿……
盘古夫妻失去了八个儿子以后,就捏泥做人。今儿捏,明儿捏,捏了成千上万,晒了满场满院。
盘古把泥人一摆弄,泥人就能走会跑了,妹妹朝泥人一吹气,泥人就会说话了,又喊爹,又喊娘,盘古夫妻心里乐开了花。
这一天,盘古夫妻商量,打算给每个泥巴人起个名字。泥巴人根据盘古夫妻的吩咐,一个一个的从场院里跳出去,有的爬到桃树上,有的爬到李树上,有的坐到石头上,还 有的站到河边上……盘古说声好!大家都有名了。爬到桃树上的叫桃,爬到李树上的叫李,坐到石头上的叫石,站在河边上的叫河……
这些泥人学会了好多的本领,盘古夫妻就把泥人的名当姓,分别又派向四面八方生活去了。他们有的去种田,有的去打猎,有的丧捕鱼……
以后年长日久了,盘古山上又修了盘古庙,盘古爷和盘古奶的神话故事也在各地流传开了。
水仙花的传说
在欢乐的新春佳节中,南方大部分地区还有赏水仙的习俗。每到除夕前后,那一盆盆陈列在案头的水仙,洁白如雪,清香馥郁,极目观之,令人陶醉,特别是广州的水仙,不独宾馆店铺,更缀背街小巷,实为水仙之乡。此刻,客主言欢,悦目欣赏,别有情趣。然而,欣赏之余,人们常常情不自禁地谈论起水仙的故事来,更增添欣赏的情趣。
传说,从前有一个富翁,生了两个儿子,经营田产,安闲度日,好不快活。可是,没有多久,老富翁死了,两个儿子便分产另居。大儿子恃着居长,见弟弟愚笨可欺,随之将一切田产,金钱掳为私有,只给弟弟分了一个荒石坝。小弟弟不知怎的,也就接受了,一点没敢抗议。
但是,这荒石坝没有一点用处,不能耕,不能种,哪有糊口之资?没法,只好典当度日,食粗米,吃菜根。
这样过了许久,家什典当完了,再也没法过活了。一连饥了几天,饿到实在不能忍受时,便函跑去向哥哥借资,哥哥拥有大量资产,住着高楼大厦,穿着绫罗丝锦,食着山珍海味,好不风流,但是一点兄弟之情都没有,他不但不肯施与,反而说三说四的推出门了事。老二没法,只得乖乖地踱出门外,坐在路上大哭起来,哭得泪如泉涌,湿了衫角。
然而,这一哭,竟惊动了天庭上的玉皇大帝,忙问庭臣道:
“ 下凡某方似有一男了哭之甚衷,究竟哭的什么,快去查报来!”
“ 那么,请当地的土地查明禀报吧!”庭臣说。
“ 好,就这么办。”玉皇答道。
土地爷接了玉皇的命令,遂驾云上天庭去作详细的报告。
玉皇听后,点头微笑说:“ 好一个诚实忠厚的人!”
“ 大帝想怎样拯效这个忠厚而又可怜的人?”土地爷问。
玉皇思索一会儿道:“ 把水仙花交他种植好吧?”
“ 别人仿种起来,他不仍是一贫如洗吗?”
“ 这是要有沙坝才能种的呵,”
“ 呵。 ”
玉皇觉得很为难,又沉思了一会儿说:“ 有了,有了,这可无人能与之争利了!”
“ 怎样办?”土地爷又问。
“ 我先下了一个咒语,再交你拿下去给他种植。只有他那块沙坝种的水仙才有花开,别处移去种的,只当年有花开,过一年,就任凭你怎样栽培,也不会开花了,如果要开花的,即要向他购种。 ”
“ 的确是好办法,真是为人为到底。”
“ 那么,请你拿去给他吧。好好的劝劝他,不要使他失望,灰心,自戕 ”
“ 谨遵诏命。”
土地爷受玉皇的命令,带了水仙花,驾云回凡。变成一个衣衫褴褛的扶杖老人从他那里走过,问起情由,老二一五一十地诉说了一遍。土地爷听后,也为之凄然。便安慰老二道:“ 上天不绝忠厚人,这是水仙花头,你拿去在荒坝种植吧,异日所得的金钱,当很惊人!”
“ 怎的花头可以挣到大钱?人家不会移种种植么?过了一年谁还再向我买种?”
“ 不要担心,这是经玉皇大帝咒过的,谁人移种都无效。谁要种时,每年都要向你购种。”
老二一转眼,土地爷不见了。乃向天空膜拜,以示感谢。
此后,如命将水仙在沙坝种植,很容易的茂盛起来,顷刻之间,已弥漫了整个石坝。过年,开满了馥郁醉的香花,谁看了都中意,谁都来向他购买种子,因而赚得了许多钱。
买种的,以为买了一年第二年便可以不用再购了,谁知旧种无花开,仍是要一年年的向老二购种。
老二得了这个机会,丰衣足食,渐渐的富庶起来。
老大不知咋的,忽然贫穷得无以自给。老二念着手足之情,拿了些种子给老大。但老大种的,不大生长,就是长了,也多是单层花,双层花的连一株都没有。这样,年年向老二取种,结果都是一样。而老二则安闲的一天天富裕起来。
所以,南方一些地区,都把水仙花当作富贵之花养植,特别是专门在农历年关陈列欣赏,其用意就是为了当年致富发财。
江南有个泉湾村,村里有个财主叫周家巨,村里的其他人家都是他的佃户。这周家巨仗着自己家大业大,一向作威作福,佃户们都不喜欢他。
这一年,泉湾村一带大旱,庄稼颗粒无收,村里的人家无粮可吃,只好去周家买粮。周家巨趁机抬高了粮价,村里人买不起粮食,只得准备外出逃荒。
周家粮仓里的粮食,堆得如同小山一般。这天,周家巨习惯性地在自家的粮仓里巡视了一番,然后骑着一匹高头大马,走亲戚去了。
在亲戚家美美地喝了一顿酒后,周家巨不紧不慢地往回赶。路过一个村庄时,他忽然发现一户人家的一家老小,正在一座大宅前抱头痛哭。他一打听才得知,那是个大户人家,刚刚一伙强盗冲进了他们的家中,不但抢光了金银,而且把粮食都抢走了。
周家巨的酒意顿时醒了大半,他急急忙忙骑上马,赶回了家中。望着粮仓里那小山一般的粮食,他止不住地想:那个村庄距离泉湾村不过五十多里的路程,强盗们既然能去那里抢劫,那么说不定哪一天,他们就会来泉湾村抢劫。泉湾村只有我一家是富户……家里的那些金银财宝体积小,可以藏起来,可粮食怎么办?
一直到第二天傍晚,周家巨的眉头都没能舒展开来。坐立难安之际,他望起了村中人家屋顶上那时断时续的炊烟。望着望着,他的眉头忽然一展。
吃过晚饭,周家巨将管家叫到了跟前,让他去称一千斤粮食,并且一定要足秤。管家不禁感到非常奇怪:天都黑了,东家让我称粮食干什么?究竟派什么用场?
管家不敢多问,他称好粮食,来到周家巨的面前复命。周家巨点了点头,让管家把住在村头的刘二柱叫来,管家连忙拔腿往刘二柱家赶去。
刘二柱是周家的佃户,他见周家的管家夜里上门,料定没有什么好事,便沉着脸,暗暗小心着,跟在管家的身后,踏进了周家的大门。
周家巨见了刘二柱,便指着一堆粮食,道:“二柱,你把这些粮食拉回家去。”
刘二柱见那堆粮食足有一千斤,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道:“东家,你家粮食的价钱那么高,我可买不起啊!”
周家巨牙疼似的道:“二柱,这一千斤粮食不是卖给你的,而是借给你的,并且不要利息,等明年庄稼有了收成,你还给我这么多粮食就成了。”
刘二柱以前吃过周家巨不少苦头,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场便发起了愣。周家巨以为刘二柱还在犹豫,便一狠心,跺跺脚道:“这样吧二柱,我借给你一千斤粮食,明年只需还给我九百斤,那一百斤,我白送给你——这下,你总该愿意借粮了吧?”
刘二柱终于醒过神来,他虽然仍不明白周家巨为何突然发起了善心,但他知道这是好事临头了。于是,他当场写下了借据,拉走了那一千斤粮食。
望着刘二柱乐颠颠的背影,管家不解地问周家巨:“东家,您为何借了那么多的粮食给刘二柱,而且白送了一百斤?”周家巨神秘地笑了笑,然后把强盗在那个村庄里,抢光了那个大户人家的粮食一事,详细地说了一遍,然后道:“将粮食借出,这是我想了一天多时间,才想出来的保住粮食的最好的办法啊……”
原来,周家巨想:如果我将粮食借给村里的人家,那么即使强盗们来我家抢劫,也抢劫不到粮食,等来年村里的人家还了粮食,我家的粮仓仍然可以堆得满满的。村里有两百多户人家,每户人家借粮一千斤,便可以差不多将我家的粮食借完,虽然每户人家我白送一百斤粮食,损失了一成,但保住了九成的粮食,这个代价不算大。
听完周家巨的一番话,管家不禁频频点头,连声称赞东家的主意妙。当天夜里,管家陆续将村里的其他佃户都叫到了周家,借走了粮食。一时间,泉湾村里呈现出一种欢天喜地的气氛,原本准备外出逃荒的人家,因为家中有了粮食,所以都在村里留了下来。
粮食借出后,周家巨将家里的金银财宝全部深深地埋入了地下。做完这一切后,他的心彻底安了下来。泉湾村附近的村庄里的百姓,因为村里的大户没有借出粮食,无法活命,只得全部外出逃荒去了。
转眼过了年,二月的一天,周家巨去县城里看大戏。刚进入县城,他便看见许多人都往一个方向急走,他不解地问一位路人,那是怎么一回事?路人告诉他说,今天县衙要在法场砍一伙强盗的头,大家都想去瞧瞧热闹。周家巨顿时来了兴趣,于是随着人流,也向法场走去。
来到法场,只见场地中间跪着三十多个汉子,显然,他们便是将被砍头的强盗。听着百姓们的议论,周家巨得知,那伙强盗是本县境内唯一的一伙强盗。自去年以来,他们抢过不少大户的粮食。前不久,官兵攻上山寨,杀死了大部分的强盗,并生擒了三十多名。
得知了这么一番内情,周家巨只觉得自己的脑袋“嗡”地响了一声,顿时发起了呆,就连强盗们何时被砍了头,他都不知道。
失魂落魄地回到家中,周家巨一口气喝下了一壶热茶,才总算缓过神来,口中喃喃道:“我亏了,我亏大了啊!抢粮的强盗被剿灭了,不会来我家抢粮了,我真的不该借出、白送那么多的粮食啊!”
周家巨喘了几口粗气,将管家叫到跟前,吩咐他去佃户们的家中看看,他们的家中还剩下多少粮食——他想把借出的粮食收回来。
管家出了门,工夫不大,他回到周家巨的面前,禀告道:“东家,佃户们借去的粮食都已吃了大半,现在让他们还粮食,他们哪里能还得上?再说,佃户们的借据上,写下的还粮的日期,都是今年庄稼收成之后呢!”
周家巨听罢管家的话,只得摆了摆手:“算了,算了!只好等庄稼有了收成之后,再让他们还粮了。”
很快到了三月,老天终于下起了雨,村里的人家开始播种起来。泉湾村附近的村庄里,由于佃户们都外出逃荒去了,还没有回来,所以那些村庄里的大户们的田地都没有人耕种,村里冷冷清清,只有泉湾村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
其他村庄里的大户们,当然不愿意自己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因为那样一来,他们便收不到地租。于是,他们纷纷来到泉湾村,请佃户们种地,并把地租一降再降,可泉湾村的佃户们根本不愿意去耕种他们的田地,他们只乐意耕种周家的田地。
这一年风调雨顺,庄稼的收成非常不错,佃户们不但将地租交给了周家,而且将借来的粮食、周家巨白送的粮食,全部还给了周家。卖掉大部分粮食后,周家的粮仓里,粮食仍然堆得像小山一般。而附近的村庄里的那些大户们,由于田地都荒芜着,所以他们竟然没能收到一点地租。
数着白花花的银子,望着黄澄澄的粮食,周家巨始终想不明白村里的佃户们为何只愿意耕种他周家的田地。
这天,周家巨在村里闲逛,无意中看见刘二柱正和另一位佃户在闲扯。只听刘二柱道:“去年,周东家借出、白送了粮食,才使得咱们各家老小没有饿死,也不用外出逃荒。正是冲着周东家的这份善心,咱们才愿意只耕种他家的田地。”
原来,这才是佃户们只愿意耕种周家的田地的原因,一时间,周家巨不禁感慨万千:借粮食、白送粮食,只不过是我为了避免被抢劫而做出的无奈之举,没想到村里人竟会因此如此帮衬我。看来,一个人只要做了好事,就会好心有好报。
从此,周家巨不再作威作福了,并经常接济乡邻,大伙儿都说周家巨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
柴昆靠种田打柴为生。正是大夏天,这天,柴昆上山打了满满一捆柴,走累了,来到大道旁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槐树下乘凉,顺便歇歇脚。刚走近,忽听到细微的呻吟声,柴昆循声一望,见一个老翁面色苍白地倒卧在草丛内。
柴昆判断,这是遭了蛇咬,中毒了。他拿出随身携带的蛇药,为其灌下。片刻,老翁悠悠醒转过来。这老翁是个走南闯北的生意人,不想经过此地时遭蛇咬中毒晕厥。柴昆救了他性命,老翁感激不尽,掏出一锭银子,说:“救命之恩千金难谢,这点银子,小哥不要嫌少。”
柴昆一笑,说:“举手之劳哪用酬谢,老先生不要往心里去。”
老翁听了,不由对柴昆多望了几眼,说:“小哥,想不到山野之中竟有你这样的信义之人,也罢,来日方长,你我总有再见面的时候,恩人,我姓黄,叫黄西璧。”说着,一拱手就走远了。
老翁走后,柴昆倦意上涌,倒头便睡。一觉醒来已是红日西坠,柴昆忽觉内急,便到刚才老翁晕厥的地方解手,头一低看到一个包裹,打开包裹再一看,里面是个精美的小匣子,被一把小小的铜锁锁着。
不用说,这包裹肯定是刚才那黄老翁丢下的,可黄老翁已走了大半天,又到哪里能找到他?唯一的办法只有坐等他回来寻找了。
于是柴昆坐在大槐树下忍着饥饿静等起来,直到夜深也不见黄老翁回转。接下来,柴昆是天天来到大槐树下,一晃一个多月过去了,连黄老翁的影子也不曾见,这可怎么办?在这痴等也不是个事,谁还没有个忙的时候呢?
柴昆一时苦恼极了,忽然灵光一闪:不如在这开个小客栈,这样一来,就可以时时刻刻坐等那黄老翁寻上门了。
这想法遭到家人和邻居的一致反对,说:“柴昆,你疯了不成?荒郊野外,能有客人去住宿吗?”
柴昆坚定地说:“我开客栈不是为了生意,而是等一个人。”柴昆把包裹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
众人听了恍然大悟,这时有人沉吟道:“要我说,干脆当众人面撬开那匣子看,如果里面的东西不值钱,那你还是打你的柴种你的田去,如果值钱,那时再开客栈也不迟。”
众人听了一起附和,柴昆却摇摇头,说:“匣子不是我的,我哪能随便开?是人家的东西咱就得归还人家。这事就这么定了。”
柴昆不顾众人反对,拿出所有积蓄,在大槐树下开了间小小的客栈,名字就叫“槐树客栈”,同时另打一布幔,上面请人浓墨重彩地写了一行大字:黄老翁之物在此。
柴昆捡到一个小匣子的事在四里八乡传开了。有人寻上门,指着布幔说他是黄老翁的儿子,特赶来领取匣子。柴昆问道:“你说匣子是你的,那里面装的是什么?”
来人中气十足地说:“是值钱的东西,不方便说。本来我父亲要亲自来取,可他老人家实在太老了,走不动了。我父亲还说,等取到匣子后要重重谢你,恩人,给你的谢金是五两银子,够不够?”
柴昆摇摇头,说:“你错了,我来告诉你,那匣子内的东西只怕还不抵五两银子,再说,既然你父亲让你来,那钥匙呢?”
那人听了知道把戏拆穿,只得红着脸走了。
过了几天,又有人来认领,说他才是黄老翁真正的儿子,柴昆一伸手说:“请拿钥匙来。”
那人听了面不改色,说:“钥匙倒是给的,我路上丢了。”
柴昆想了想,又蹦出一句:“黄老翁是左脸还是右脸长了黑痣?”
来人顿时语塞,支吾道:“是左脸……不对,是右脸!”
柴昆一摇头,说:“错了,你不是黄老翁的儿子,可以走了。”
来人灰溜溜走后,家人小声问:“那黑痣到底在左脸还是右脸?”
柴昆一笑:“是脸的人中处,所以他们无论答左脸右脸,全错。”
时间一长,经过槐树客栈,看到布幔的人越来越多,口口相传中这事越传越广,前来试运气的人也络绎不绝。忽然一天夜里,槐树客栈闯进一个蒙面大汉,喝令柴昆交出匣子,否则一刀砍死他。
柴昆倒也不惧,说:“如果你硬要抢走匣子,那干脆杀了我,否则有朝一日黄老翁寻来时,我有何面目见人家?”
强人举刀就砍,柴昆避也不避,那刀眼看就要劈下来,谁知在距柴昆脖子一寸处硬生生停下了,强人点头叹道:“想不到你倒是条汉子,我生平最佩服的就是你这样的汉子。行,匣子你留下罢,而且绝没有我的同行再敢騷扰你!”说着一晃便没了踪影。
大槐树上花开花谢,眨眼间三年过去,这天来了一大帮子人。这些人一来到大槐树下便忙碌起来,又是平整地面又是运砖头木料,一时间人欢马嘶热闹非凡。柴昆一问才知,这是一群外地人,他们买下了槐树客栈周遭的一大片地皮,要建四乡八里最大的牛马交易市场。
就在这时,一个领头模样、面目和善的年轻人来见柴昆,说官府批给他的地不够大,他愿意高价买下槐树客栈。
柴昆一听连忙摆手,说:“我这客栈是万万不卖的。”
年轻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说:“我出20两纹银,行不行?”
柴昆还是摇头,年轻人痛快地说:“嫌少?这样,一口价,50两。”
柴昆活这么大也没见过这么多银子,可柴昆依旧一副山水不惊的样子,说:“甭说50两,就是500两、5000两我也不卖,因为我在等一个人,”柴昆一指那已褪色的布幔,说,“三年前,有人把一样东西遗失在了这里,我一直等着他找来,这就是我开客栈的原因,如果我把客栈卖了,他又到哪里找我?不过,你想买也不是不可以的。”
年轻人眉毛一挑,说:“请讲!”
柴昆诚恳地说道:“你走南闯北见闻广博,你是有机会帮我打探到黄老翁下落的,待我心愿一了,就将客栈转让于你。”
年轻人好大气魄,眨眼间牛马交易市场开起来了,一时间成天人流潮涌。因为人流增多,柴昆的客栈生意也随之红火起来了。可是,依旧不见那个黄老翁来。
这天,年轻人来找柴昆,一见面就高兴地说:“柴大哥,我有那黄老翁的消息了,他就住在邻省。不过,现在你客栈生意这么好,你还会将客栈转让给我吗?”
柴昆哈哈一笑:“你太小看我了,我开客栈本不为赚钱,现在黄老翁有下落了,我还开什么客栈?”
年轻人听了,这才取出一封信来,柴昆打开一看,只见上面笔笔用力地写着:“小哥,时光真的匆匆,不想一别三年矣!那日大槐树下承蒙施手相救,老朽时刻铭记在心,现又听说你等我三年,更让我感激涕零。本应亲自登门感谢,只是人老体衰,不能长途跋涉,万请你能携那包裹随传言之人来我处,我当感谢不尽,黄西璧字。”
柴昆一看便知这写信之人正是当年的黄老翁,一是他叫自个小哥,这种陌生的称呼只有黄老翁叫过;二是黄老翁的名字他从未对第二个人说过。
柴昆当即要关了客栈,年轻人见了忙说:“生意这么好,关了太可惜,要不包裹让我带了去?”
柴昆毫不在意:“我等候三年就为物归原主,还在乎这点生意?”
两人当即上路,直奔黄老翁家乡而去。一路上晓行夜宿甚是辛苦,几日之后终于见到了黄老翁,果然已是老态龙钟了。黄老翁一见柴昆便老泪纵横,说:“三年来我一直把恩人记在心头,只是分别后便身染重病,一步也行不得,想去取包裹却有心无力,今日终于见到小哥了!”
柴昆也是感叹不已,当即双手捧上包裹。黄老翁拿出钥匙,颤巍巍打开,却见里面只有一张发黄的纸张而已,上面写着两句诗:“山野信义少,江湖**多。”
黄老翁说:“小哥,你三年来精心保管的只是我两句诗,现在你还觉得值吗?”
柴昆正色言道:“我读书不多,但‘信义无价’这句话还是懂的,人生在世,上不负天,下不惭地,中不愧对人,足矣。”
黄老翁说:“我是经商之人,闯过江湖走过无数码头,所见之人大多重利轻义,所以一时感喟写下这两句诗,‘山野信义少,江湖**多’,随手放于木匣之中。现在看来我错了,拿笔来!”
年轻人听了连忙展纸研墨,黄老翁略一思索便笔走龙蛇:“山野信义重,江湖良善多。”
黄老翁又说:“我老早就听说小哥你为了等我开客栈的事了,更听说即使强人夜闯你家拿刀逼你,你也不改初衷的事,我父子俩好生敬佩。于是特让我儿在你客栈旁开了一家牛马市场,不为别的,只为让你的客栈生意红火起来,实际上也不止是回报于你,说回报那是辱没了你。更重要的是,能让我儿子天天跟你在一起,从而时时得到你的教诲。”
那年轻人,也就是黄老翁的儿子,走上前来深鞠一躬,说:“大哥肯认我为小弟吗?”
柴昆忙说声“不敢”,两人拉着手,相视大笑起来。
回到槐树下时,柴昆惊见原先破旧低矮的小客栈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拔地而起、气派无比的大客栈。门楣上四个大字“槐树客栈”和老旧的布幔,在陽光下一起熠熠生辉。
投胎三滴泪
郭中是个身家过亿的大老板。这天,他一时兴起,开着新买的豪车在高速路上跟人飙车,没想到车冲出了护栏,当场车毁人亡。
他在陽间还没享受够呢,当然很不甘心,于是就用亲人烧来的钱物上下打点,希望早点转世投胎。不料却遇上了麻烦。掌管投胎工作的转轮王铁面无私,冷冷地说:“别跟我来这一套。我要把你行贿陰司的事报告上去,让你永世不能超生。”
郭中吓坏了,连忙跪下求情。他好话说尽,转轮王脸色才稍微好转,说:“你想从我这里投胎转世,靠这些没用,我只认一样东西。”转轮王拿出一只酒盅大小的杯子,说,“很简单,你拿着这只杯子,到陽间收集三滴为你而流的眼泪就行。记住,你只有三天时间!”
郭中接过杯子,飞快地离开了轮回殿。因为他知道,今天就是他的葬礼,正是收集眼泪的最佳时机。
眨眼间,郭中就飘到了葬礼现场。他往下一看,果然,自己的葬礼非常隆重,灵堂里站满了人,个个表情沉痛,直掉眼泪。他顾不得感动,连忙拿杯子去接眼泪。可奇怪,那人的眼泪被接进了杯子,却马上就不见了!
郭中愣了一下,连忙又去接下一个人的眼泪,然而还是不行,眼泪明明被接进了杯子,可杯子里连一点痕迹都没有。这下,他着急了,拿着杯子挨个接过去,杯子里仍然没收集到一滴眼泪。
郭中傻眼了。最后,他来到哭得最凶的妻子刘丽面前,满怀希望地将杯子伸过去。妻子的眼泪一颗颗掉进杯子,可看看杯子里,依旧空空如也。
郭中垂头丧气地回到轮回殿。
看到他带回来的空杯子,转轮王叹了口气说:“知道你葬礼上的那些人的眼泪为什么无法收集吗?因为那些眼泪都是假的,他们在流泪的时候根本就没动感情,而你需要的是真正为你流的眼泪。”
郭中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可难道连我妻子的眼泪也是假的吗?”
转轮王冷笑一声,说:“这得问你自己,你对你妻子可是真心?”
郭中脸一红,不由得低下头去。没错,他对妻子早就没任何感情,早就想离婚,只是舍不得把家产分出去,才迟迟没下决心。
转轮王说:“去吧,你只剩下两天时间了。”
父亲的眼泪
郭中离开轮回殿,沮丧地想:“既然妻子的泪水都是假的,就更别提那些情人和小三了,该到哪里去寻找眼泪呢?”突然,他眼前一亮,想起一个人来。
是的,郭中想到的这个人就是他的父亲。想到父亲,郭中不禁一阵惭愧,母亲过世早,全靠父亲一手将他带大,可自从他进城混出名堂后,已有很多年没回过家乡。现在的父亲已经九十高龄,有严重的高血压,估计是妻子怕老父亲伤心,所以都没通知父亲他儿子的死讯,以至于葬礼他都没来。
郭中心念一动,已经飘回了家乡。看着白发苍苍、动作迟钝的父亲,他感到一阵阵心酸,忍不住哭了起来。但他的哭声父亲却听不见。
只见父亲缓缓地从睡觉的枕头底下摸出一张照片来,郭中看到,那正是自己小时候的照片。父亲伸出手摸着照片中的郭中的脸,傻傻地笑着,郭中知道那是父亲回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调皮可爱。突然,父亲抽了抽鼻子,掉起眼泪来,郭中知道那一定是父亲想念自己了。郭中一面哭着,一面将手里的杯子伸过去。奇迹出现了,杯子里果然多了一滴眼泪。
妻子的眼泪
收集到了第一滴眼泪,郭中心里并没有喜悦,反而更加惆怅了:再到哪里去收集剩下的两滴眼泪呢?他原本以为,自己生前交友多,人脉广,现在才知道,自己原来这么可怜,竟没人肯为他流一滴真心的眼泪。
他冥思苦想,把所有可能真心为自己流泪的人逐个过滤了一遍,最后剩下的人仍然是妻子刘丽。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这滴眼泪,只有妻子能够给他。想到这里,他飘回家中。
卧室里,一片狼藉,刘丽神情憔悴,正在翻箱倒柜,寻找着什么。
刘丽翻了半天,最后从柜子底层拿出一只陈旧的木匣子来,她爱不释手地抚摸着匣子,还珍惜地捂在胸口。郭中从没见过这只匣子,不禁感到很好奇。他连忙凑过去,想看个究竟。
刘丽小心翼翼地把匣子打开。郭中不禁非常失望,原来匣子里并没什么宝贝,只有一些发黄的硬纸片。可当他看清硬纸片上的内容,不由浑身一震:每张硬纸片上,都画着两颗印在一起的红心,还写着情意绵绵的句子─原来是情书!
郭中心情激荡,这些情书正是他的手笔。当年上大学时,刘丽是众星捧月的美丽公主,而他不过是个出身农村的穷小子。看着那些追求者送花送物献殷勤,他想到一个别出心裁的方式:每天省下半斤粮票,画上相印的红心,写成情书送给刘丽。他想让刘丽明白,无论怎么样,他都不会让她饿着。他的粮票本来就有限,为了省下那些粮票,他晕倒在体育课上。果然,刘丽被他的一番苦心打动了,选择了他。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刘丽还珍藏着这些“粮票情书”!
只见刘丽一张张翻看着“粮票情书”,手开始微微发抖,再也忍不住,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般掉落下来。郭中傻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连忙将杯子伸过去,杯子中又多了一滴眼泪。
第三滴眼泪
离开家,郭中心里五味杂陈。他没想到,妻子对自己的感情原来这么深。同时他更加愧疚,父亲和妻子,是这个世界上肯真心为他流泪的人,而他却恰恰辜负了这两个人!想着想着,他忍不住大哭起来。
哭罢,他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还能到哪里找到那第三滴眼泪,只好灰心地回到轮回殿,将收集来的两滴眼泪交给转轮王。此时,他绝望了,看来自己是无法再投胎转世了。不料,转轮王看到那两滴眼泪,却说:“恭喜你,你可以去投胎转世了。”
郭中惊讶地说:“不是说要三滴眼泪吗?可我现在只有两滴啊。”转轮王淡淡地说:“你很幸运,已经有人给了你第三滴眼泪。”
郭中又惊又喜,连忙问:“是谁?”转轮王说:“那人就在你的墓前。”
郭中迫不及待飘到自己的墓地上空,往下一看,看到一个衣着破烂的老农,正坐在他的墓碑前默默流泪。他仔细看了看,却根本不认识那个老农。
就在郭中疑惑不解时,转轮王出现了,指着那老人,对他说:“一年前在医院,他因为交不起儿子的住院费而哭泣,你给了他一千元钱。虽然他儿子最后还是没救过来,但他却没忘记你的恩情,一直在寻找你报恩。可当他找到你时,你已经死了。”
听了转轮王的话,郭中总算想起来了。那次他因饮酒过量进了医院,心情烦躁着呢,偏偏有个老农因交不起儿子的住院费在走廊上哭哭啼啼,搞得他更是不胜其烦,为了让老农闭嘴,他随手甩了一千元给老农。没想到,就是这么点小小的善举,竟让他得到了第三滴眼泪。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