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k8游戏 > 汉语百科 > 诗词名句

《外国诗》教案 (九年级上册)(通用13篇)-凯发k8游戏

| 做自己就好lyy|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外国诗》教案 (九年级上册),本文共13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外国诗》教案 (九年级上册)

《外国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蝈蝈与蛐蛐                                      济  慈教学目标:

1、掌握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学习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创作的十四行诗《蝈蝈与蛐蛐》。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以动写静)        静谧、美丽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戴兴华

篇2: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

【教学总结】

这首诗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味浓郁。“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以“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结尾,在诗人的联想中,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让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在诗人的心灵中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这首诗的意境既精微优美又广大深邃,是诗人生命情感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蝈蝈与蛐蛐》一诗的构思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外国诗两首》教学杂谈

〖关于九年级语文诗歌和戏剧单元的备课〗

我们来看《黑人谈河流》,这首诗更富于现代气质,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难度。第一节作者反复强调河流的古老,让人想起一个词,就是“源远流长”,所以,这河流,实际上就是作者对黑人悠久历史的一个形象化的说法。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追随作者的身影掠过亚、非、美三大洲,从古代到现代,重温黑人的历史。因为黑人种族见证了人类的历史,黑人的“灵魂”里容纳了人类的文明,历史的积淀,因而“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表达了作者身为黑人的自豪感。

篇3:九年级下册《外国诗》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外国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

第一首:《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

篇4: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会说出修辞手法让诗产生美感的作用。

2、说出两首诗内容,思想感情方面的不同。

3、领悟大自然的多面及其生生不息的美好。

学习重难点:

比较两首外国诗异同。

教学过程:

自主导入

一、情景导入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预习导学

1、读准下列字的音:

昏晕树篱()栖息()

静谧()遐想()喧响()

2、《蝈蝈与蛐蛐》的作者是国主义诗人。

3、《夜》的作者是国诗人。

学习研讨

朗读课文《蝈蝈与蛐蛐》,思考:

(1)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2)“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3)作者借虫鸣来表达什么意思?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精读品析

朗读课文《夜》,思考:

1、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2、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合作探究

《蝈蝈与蛐蛐》与《夜》比较

(1)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2)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拓展延伸

(一)1、《蝈蝈与蛐蛐》一诗的主旨句是。

2、《夜》一诗表达了。

(二)比较《夜》与郭沫若的《静夜》,完成下列问题: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的,美丽的。《夜》中的景物有等,都是实写,从中传达出诗人对的热爱和他的心境。《静夜》中的景物有等,有写景的想像,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

篇5: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课文原文

(1)《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常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2)《夜》

叶赛宁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丛林失去声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清清的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

【教学总结】

这首诗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味浓郁。“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以“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结尾,在诗人的联想中,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让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在诗人的心灵中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这首诗的意境既精微优美又广大深邃,是诗人生命情感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蝈蝈与蛐蛐》一诗的构思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外国诗两首》教学杂谈

〖关于九年级语文诗歌和戏剧单元的备课〗

我们来看《黑人谈河流》,这首诗更富于现代气质,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难度。第一节作者反复强调河流的古老,让人想起一个词,就是“源远流长”,所以,这河流,实际上就是作者对黑人悠久历史的一个形象化的说法。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追随作者的身影掠过亚、非、美三大洲,从古代到现代,重温黑人的历史。因为黑人种族见证了人类的历史,黑人的“灵魂”里容纳了人类的文明,历史的积淀,因而“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表达了作者身为黑人的自豪感。

篇6:外国诗九年级课文

济慈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常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篇7:外国诗九年级课文

叶赛宁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丛林失去声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清清的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篇8:外国诗(九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人教版九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第4课外国诗两首

教学内容

本课在第14--17页。前首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诗作,通过倾听炎热夏天蝈蝈的乐章和寂寞冬天蛐蛐的歌儿,领悟生命的热情,感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后首是俄罗斯田园诗人叶赛宁的诗作,描摹了静谧夜晚的美景,诗中透出清凉祥和之感,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静谧、遐想、喧响等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在外国诗学习中,回顾前几课学习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再次领会它们让诗产生美感的作用。    ’

4.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夜》中诗歌意象的逐层勾勒,体会诗人静谧的感情。

5.能说出两首诗风格的不同,体会自然的多面(生命的跳动和静谧祥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多遍的朗读,整体感悟诗歌。

2.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把自己想象成蝈蝈、蛐蛐,体会诗中的感情。

3.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拆分诗歌,重组意象,体会《夜》中静谧。

4.找出英文原文比照,比较外国诗作的多种译法;多角度读诗,比较中外诗歌意象的不同。

5.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大自然的多面及其生生不息的美好。

2.培养学生多读诗、爱诗。

3.培养学生自己主动找诗读,善于收集同类主题的诗作。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2.掌握诗人通过以静写动抒发感情,感慨“大地的诗歌不会死亡”的创作手法。

3.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i生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4.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夜》中诗歌意象的逐层勾勒,体会诗人静谧的感情。

◆难点

1.以静写动的手法及其前后两幅画面的叠印。

2.两首外国诗风格比较。

◆教学突破

l.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亲近自然,想象自己为小昆虫。

2.引导学生学会拆分诗歌,把握诗歌意象。

3.寻找英文诗原文,了解外国诗的多种译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第一课时前,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本诗,能够读准字音、停顿。或者准备好教材配套朗读带,有条件的还可以准备多种背景音乐。根据学生情况,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

2.第二课时前,查找英文原版诗歌及郭沫若的《静夜》。

◆学生准备

1.第一课时前,分工找蝈蝈、蛐蛐的资料,找诗人、诗作的资料,找背景音乐。进

行朗读,理清诗作中的字词,读通全诗,能够做到读准字音和停顿。在朗读过程中不理解的地方用笔标示出来。

2.第二课时前,查找英文原版诗歌及郭沫若的《静夜》。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用旧有知识引出新课,学习外国诗。  1.仔细聆听教师的范读,能够在音乐中

播放背景音乐,配乐朗诵《蝈蝈与蛐        感受诗作的抑扬顿挫,诗人的感情。

蛐》。                                   在听的过程中,能够纠正自己的读音,标示停顿。

2.学生多种形式读诗,让学生整体感悟2.学生多种形式读诗,整体感悟诗歌,

诗歌。问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在诗            划出印象深刻的句子。

中是否有最喜爱的诗句。

3.再读,此时分段读,让学生带着问题   3.带着问题分段读,思考两段描绘的东

读,为什么要如此分段读。理清诗作      西有什么不同。

的结构。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夏天蝈蝈的   4.根据教师的提示,能够独立地发现诗

声音,能理解济慈以静写动的手法。      歌的以静写动。

5.用同样的思路,指导学生集体学习诗   5.与同学合作,学习《蝈蝈与蛐蛐》的第

歌的第二段,引导学生去理解两段之    二段,理解蝈蝈与蛐蛐形象的叠印。

间是如何联系起来。

6.再读,此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如何理   6.有感情地朗读诗作,体会诗歌感情。

解济慈的`感叹。

一、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整体感悟诗歌(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回顾中国诗歌的学习,引出外国诗歌 1.回忆中国诗歌的学习情况,说说学习

的学习。简要介绍两位诗人生平情

况及其诗歌流派。

2.播放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提醒

、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情况

做标示。

3.让学生在自己找的背景音乐下以多

种形式朗读,如一人读,其他人听。

4.问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整体读诗的

感受,不要求说得很好。   体会。在介绍外国诗人时,可结合自

己的材料进行补充,也可以询问自己

希望了解的信息。

2.仔细听教师的范读,纠正字音和停

顿,并标示出自己不懂或者需要注意

的地方。

3.多种形式朗读,体会诗的感情基调,

划出自己比较喜爱或有疑问的诗句。

4.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讲讲自己的感

受。

二、分段读,分析诗作(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分段读,并让学生思考诗中的

两段描绘的事物有什么不同。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夏天蝈蝈

的声音是怎样的。让学生想象如果

自己是这首诗中的蝈蝈,鸣叫时心情

是怎样的?教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

词从中体会,如:昏晕、声音飘荡、喜

悦、舒适等。

3.设问:蝈蝈的乐音为什么在夏天那么

突出?

4.总结刚才的读诗思路,让学生分成两

大组互问、自学第二段。设问:两段

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1.带着问题朗读诗歌。

2.把准备的关于蝈蝈的材料介绍给其

他同学。学会抓住诗中的动词来体

会诗人对蝈蝈鸣叫的感情。

3.抓住夏天骄阳,其他鸟儿的昏晕去理

解以静写动的创作手法。

4.想想刚才是通过抓诗中动词、形容词

来体会诗的感情的,然后合作讨论,

学习第二段。理解蝈蝈与蛐蛐乐音

的叠印。

三、师生共读,体会诗情(约  分钟)

l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再次配乐范读。 1.认真听,体会读诗的抑扬顿挫。

2.让学生读整首诗,思考存在疑惑的那

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意

思。

3.通过板书,让学生联想蝈蝈、蛐蛐与

大地的关系以及蝈蝈的乐章和诗歌

的关系。通过回顾前几次课学习的

拟人手法,再次体会蝈蝈的歌唱。

4.继续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选取了夏和

冬来写。

5.读全诗,再次结合诗人生平,理解诗

人的创作思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

并提高他的思想”,鼓舞人们乐观地

对待生活。布置课后作业。

6.师生再次小结如何学习诗歌:抓关键

词语、感情词、动词去理解,一段一段

体会。 2.思考存在疑惑的那句“大地的诗歌从

来不会死亡”的意思。

3.回答:蝈蝈、蛐蛐是大地生命的一员,

蝈蝈、蛐蛐的呜叫也就是大地的歌

声,是生命热情的体现。

4.联系夏天和冬天的气候来回答问题。

5.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并记录课后作

业。

6.师生再次小结如何学习诗歌:抓关键

词语、感情词、动词去理解,一段一段

体会。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这一课都是关于大自然的诗作,由此  1.学生多读,是学诗的第一步。

导出第二首诗的学习。

2.让学生自由想象当自己想到夜时,头     2.大胆想象,当想到夜时,自己头脑中

脑中会出现什么景象?使其与诗人         会出现什么景象?

笔下意象对比,由此学诗。

3.从对诗中动词、形容词的挖掘和诗人      3.学会从诗本身和诗人的生平介绍来

生平介绍两个角度,对比学习两首诗             对比学习诗歌风格的差异。

的不同风格。

4.对比学习不同译诗的风格。        4、再朗读课文《蝈蝈与蛐蛐》和课后的《蝈蝈与蟋蟀》,体会不同译诗给人的不周感受。

5.对比学习英文原文诗与译诗的差  5.大声朗读英文诗《onthegmsshopperandt}lecdcke》,感受英文诗与中文译诗的差异。

一、拆分、联想法学诗(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这一课都是关于大自然的诗作,由此

导出第二首诗的学习。

2.围绕此诗的标题,问学生看到“夜”这

个词,联想到什么?头脑中会出现什

么样的景、物、人?

3.学生分小组配乐朗读,就朗读作简

洁、恰当的点评。

4.让学生找诗中出现的名词(植物、动

物、景物等),同时思考诗人怎么排列

组合这些想到、看到的物,使其成为

一首诗的?

5.再读《夜》。让学生给景物连线,呈现

景物转换图,提问学生这些景物给人

的感觉。可提示学生从形容词找问

题的答案。    lr.多读,是学诗的第一步。

2.不同语文水平的学生回答由“夜”想

到的种种。

3.配乐分小组有感情地朗读诗作。

4.找诗中出现的名词(植物、动物、景物

等)。

5.带着问题再读《夜》,并通过给景物连

线,弄清诗人的情感思路,回答这些

景物给人的感觉。

二、对比学习。拓展学诗(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通过比较前后两首诗的形容

词、动词,体会前后两首诗的诗风。

1.回答:前首诗是热情,体现的是大自

然动的一面,后者是大自然静谧的一

面。

2.两首诗描写的是大自然声音的两面,

而如果同是描写自然的“夜”,之间会

有什么不同呢?对比《夜》与《静夜》

诗中出现的物象有何不同?再从诗

中出现形容词的不同理解两首诗的

区别。(多读)

3.从诗人生平比较看其诗风格差异。

2.回答:《静夜》更多的是从写虚角度来

描绘夜,《夜》更多的从声音--静谧

角度突出夜的特点。

3.可以通过听教师讲,也可以通过自己

找的资料自己总结,答案不限。

三、拓展学习,丰富对诗的认识(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来对比课后诗《蝈

蝈与蟋蟀》和课文《蝈蝈与蛐蛐》,从

读中获取感性认识。

2.回顾以往学过的关于诗体的知识,接

触译诗的不同风格。

3.找出英文原版诗,进行朗读。尝试让

学生翻译,可以是小组合作翻译。 1.多种形式的读这两首诗,在读中获得

感性认识,体会译诗的不同。

2.不要求具体答案,只要能有所接触、

有所体会就行。

3.朗读英文原版诗,感受英文的音韵,

尝试翻译,可以小组合作。

本课总结

本诗是自读课文,与此单元其他诗歌不同,是来自国外的诗歌。此两首外国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是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蝈蝈与蛐蛐》较后首诗稍难理解些,这包括蝈蝈、蛐蛐意象是如何叠加,使之融为一个整体的;蝈蝈、蛐蛐唱歌的意象与大地诗歌之间的联系;“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与诗人创作思想的关系等。第二首诗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的,诗中意象也需要结合个人想象慢慢琢磨才能有所领悟。

板书设计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学诗,首先就需要多读,只有在读中才能真切感受到诗的音韵美、节奏美、意象美。作为自读课文,其与精读课文相比,教师重点分析的内容可以少些,重要的是拓展学生对此单元学习内容的认识,打开学诗、读诗的思路。因而,此篇课文的重点放在比较读诗上,包括两首诗情感的对比,看大自然的多面性;包括描述同一种大自然现象--夜,却也有不同写法;包括译诗不同风格的对比;包括英文原版诗歌与译诗的对比等等,增加对诗多样表现手法的认识,是这篇课文的特色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说,不管说得怎么样,只要学生有所体会,就能不同程度达到要求。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请同学介绍济慈和叶赛宁,并说说他们所代表的诗歌流派的风格。

2.在《蝈蝈与蛐蛐》中,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发出的声音比作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与提示: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发出的声音比作“大地的诗歌”。诗歌在诗人的

2.《蝈蝈与蛐蛐》英文诗

on the crasshopper and the cricket

--john keats

the poetry 0f earth,is never, dead:

when all the birds are faint with the hot sun,

and hide in coolillg trees,a voice will run

from hedge t0 hedge about the new-mown mead;

that is the grasshopper’s-lle takes the lead

iil 81litllner luxury。一he has never done

with his delights,for when tired out with fun

he rests at ease beneath some pleasant weed.

the poetry of earth is ceasing never:

on a lone winter evening,when the frost

has wrought a silence.from t}le stove there shrills

the cricket’s song,in warmth inceasing ever,

and 8eeni8 t0 one in drowsiness half lost.

the grasshopper’s among some grassy hills.

3.诗歌对比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篇9:《外国诗》教案

《外国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世界诗歌发展概貌、中外诗交流概况。

2.了解普希金、狄金森、裴多菲的简历与创作。

3.理解、领会几位作者所绘写的意象及其特有的含蕴。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诵读并体会《致大海》的精神实质。随作者华兹华斯一起感受一种逼人的质朴、自然美。

2.领悟《篱笆那边》带一点神秘色彩的诗意。

3.美诵《我愿意是急流》,把握其意象群,深深地体味作者真挚的情怀。

三、德育渗透目标

1.追求自由、美好、进步是人的天性,人生而为人,要奋发有为。

2.爱好思考,珍爱生活中真挚的情怀。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了解普希金的生活环境和俄罗斯当时所处的历史阶段,对完整全面地理解《致大海》尤为重要。难点就在这些方面,学生应把世界史的学习与语文中的诗歌理解、欣赏融汇贯通起来。

狄金森的诗素以神秘著称,评诗者一向聚讼纷纭,要想让学生理解透她的诗旨,就有必要对“上帝”这一概念作些阐释。所谓“上帝”,是西方文化中的概念,中国学生在理解这个概念上易犯简单化的毛病,要从独特的角度去诱导学生理解。再者,神秘主义的诗不能只允许一家之言,应让学生在其智力基准上去理解,可以见仁见智,甚至学生完全否定其诗,也不必太在意。优秀的诗从来不靠强迫去打动人。

《我愿意是急流》一向被人当作精彩的情诗来读,高中学生还处于一个敏感的青春勃发期,他们会悄悄地反复诵读此诗。教学时可相机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婚恋观教育,不必在思想内容上过多展开,指导学生抓住其形式的特点谈一谈就可过去。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世界诗歌史概貌,了解课文几首诗的作者。

2.第一课时:学生展示自学预习所获知识,教师补充,诵读《致大海》,带着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题一、二,继续品读二诗。

3.第二课时:抽查并评点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引导学生领会《篱笆那边》的含蕴,提示学生注意《我愿意是急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并反复诵读。

4.模拟仿作自由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生简述外国诗歌发展史概貌,教师补充。粗略了解外国诗歌发展

情况。

2.了解几首诗的作者并能初步诵读这几首诗。

二、外国诗歌发展史概貌

第一阶段:远古时期(前40世纪至5世纪)古埃及,古巴比伦。

第二阶段:古希腊、罗马时期(前8世纪至公元5世纪)。

第三阶段:中世纪(5至15世纪),亦可称圣经诗歌时期。

第四阶段:文艺复兴时期(14至16世纪),伟大诗人有英国的莎土比亚、意大利的彼得拉克等。

第五阶段:古典主义时期,(17至18世纪),有弥尔顿、伏尔泰等历史名人。

第六阶段:浪漫主义(18至19世纪),诗歌群星璀璨,俊采风流。德国有歌德;英国有布莱克、彭斯,有湖畔派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及雪莱、拜伦、济慈三个少年天才;法国有雨果;俄国有普希金;美国惠特曼;匈牙利有裴多菲、等等。

第七阶段: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意象派超现实主义、先锋派各种风格的诗层出不穷,东西方碰撞、交流,融合已近百年,流风所及,以至于今。

三、学生诵读课文中的《致大海》、《孤独的收割人》,了解普希金和华兹华斯的简历及创作特点,教师补充。

(关于普希金的资料甚多,此处略)

四、再次诵读《致大海》,试完成练习一、1。

五、参考资料:《世界名诗鉴赏词典》,辜正坤主编。

附:板书设计

致大海

诗人赞叹大海的壮美

内诗人热爱大海的奔放与宽广

容诗人羡慕大海而为自己懊丧

诗人更依恋大海悲哀的喧响

召唤的喧响

体裁既是情调忧伤的哀歌

又是富有哲理的诗作

特点气势豪放,意境雄浑,思想深沉,激情奔放,

充满了积极奋进的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深入全面地理解领会《致大海》的诗意、诗美。

2.感悟《篱笆那边》的神秘含蕴。

3.把握《我愿意是急流》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

二、学生在深入全面领会诗意诗美的基础上,再次美诵《致大海》,配乐配图。

三、了解狄金森,读懂《篱笆那边》

1.狄金森(1830—1886),美国女诗人。25岁始,弃绝社会交往,潜心以诗作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她的诗篇中洋溢者一种奇光异彩。与惠特曼的'诗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得细腻、柔美,清新别致,精细人微,寓深邃于浅表的意象,塑造出别具一格的意境。

2.内容大意

表面意思是:一棵红草莓在篱笆那边向我招手,我想爬过去攀摘在手,又怕弄脏白围裙。过去或不过去,真是矛盾。如果上帝是小孩子,它会不会爬过去呢?也许会吧,也许不会。可以联想、感悟到的意思因人而异。

3.鉴赏要点

(1)独特价值的重新发现

狄金森的诗,在一战前的相当长时间内,不被人重视,今天,她被公认为美国罕有的文学天才,声望越来越高,成为与惠特曼、哈代、霍普金斯齐名的西方现代诗歌的先驱。她的诗不循章法,内容广阔,意象奇特,韵律多变化,以其独往独来的姿态为美国诗坛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她努力挖掘人们内心深处的隐秘,她的诗是内心感受的外化,被称为灵魂的风景画家。

(2)打破生命时间的顺序

面对篱笆和红草莓,诗人触发了无限的诗意,仿佛穿越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历程,回到了她的童年的幸福时光,充满了创造的发现和美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回忆,相信每个同学都有各自独特的感受。

四、了解裴多菲,读懂《我愿意是急流》

1.裴多菲是19世纪匈牙利爱国诗人。他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1849年?月在和沙皇军队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6岁。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爱情诗,尤其是1846年秋爱上森德莱尤丽亚以后,写了不少动人的诗给她。1847年秋,裴多菲与心爱的人结为伉俪。这首诗的创作,可以看作爱情的表达。当然,这首诗也可以有多种解读。

2.内容大意

全诗共五节,采用的都是“我愿意是……”开头的格式,诗人把自己说成“急流”“荒林”“废墟”“云朵”“破旗”,把爱人比作“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构成五个有层次的充满活力的艺术画面,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

3.鉴赏要点

(1)多样的解读

首先可以把本诗看作一首爱情诗,它抒发了对爱人的深挚恋情,歌颂了纯洁而高尚的爱情;其次可以看作一首政治抒情诗,它委婉地表现了19世纪40年代匈牙利人民的解放斗争事业,歌颂了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精神和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诗中的“我”可能是诗人自己,也可能是革命战士们;诗中的“爱人”,既可以是诗人的爱侣,也可以是诗人追求的革命理想。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到其他意义。

(2)意象的独创性排列

这首诗没有空泛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鲜活意象的排列展现。

篇10:外国诗教案

外国诗三首教案

教案示例1

《致大海》

设计思想 采用比较

教学的方法

教学本课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理清诗歌的抒情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手段 讨论

教学过程

一、明确要求:

1.

教师可把学生分为5-7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协调分工:朗诵讨论,记录(有专人)

2.每个同学要有自己的体会,并能表达出来(1-2分钟)

3.从主题、内容、写法、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

4.教师巡查、指导,注意倾听学生们发言,给予适当启发诱导,充分肯定

5.讨论情况记入平时成绩

二、明确讨论题目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借大海的形象抒发诗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意象虽不多样,但却负载着作者沉重热烈的情感,应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理解诗歌中能突出表现大海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寄托着的作者的情感,明晰诗人的抒情思路。

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两首诗在题材上有相同之处,都是诗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来表情达意的作品。这就成为了比较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三、学生讨论

四、讨论发言

明确: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达诗人的思想,传达诗人的心意,此课比较阅读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

先分析一下二者的结构:

普希金诗

舒婷的诗:

联想―人们对大海的一席感触

回忆―儿时的生活

思考―引入对现实之思考

抒情―积极向上,热情洋溢。

意象及意象的象征意义:

普把大海人格化,大海是自由的象征。作者直接同大海对话,给人一种亲切感。普的大海自由奔放,任性不羁,它是天使头上的光环,闪闪发光,不染纤尘。这是完美的海,梦中的海。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赞美及憧憬。但现实使他伤心,他虽失望但不绝望,他要把大海永记心中,把自由传播到四面八方。

舒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大海有涨有落,有风暴,有平静;它多变,并不完美,但它真实。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观望生活的戏――有悲有喜,包罗万象。感受着大海的宽广与静寂,就像在感受自己。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舒婷自己则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表现手法及修辞:

普采用直抒胸意的表现手法。他所表现出的情感悲壮豪放。诗中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如将“波光”写作“容光”,将海浪声声化为“怨诉”,“呼唤”,“回音”,使海更加人性化,便于作者与海对话,使海更像诗人的挚友,表达了作者对海――自由的热爱之情。

舒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她的大海是对生活细腻的观察,海边的每一种风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人将自己对生活的诠释融入对大海的描写当中。诗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反复。

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普希金是杰出的俄国民族诗人,19世纪积极浪漫文学代表,是自由战士。他一生向往自由,却被沙皇流放远方,加上拜伦的去世,普希金心情郁闷。他要借大海赞颂自由!

舒婷是朦胧派的代表诗人,她以大海写出对生活的感悟,启发人们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附录:

致大海

舒婷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

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哪儿是儿时挖掘的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涛

能把记忆涤平

还有些贝壳

撒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

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断送

无数纯洁的梦

也还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风雨中

疾飞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静

冷夜的山岩死一般严峻

从海岸的山岩

多么寂寞我的影

从黄昏到夜阑

多么骄傲我的心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掠走过去的一切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1973、2

《我愿意是急流》

教学目标

体会诗歌主旨的多样性。

重点难点

本诗的画面感和抒情性的结合是教学中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作者与写作背景

裴多菲是19世纪的匈牙利爱国诗人。他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1849年7月在职和沙皇军队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6岁。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爱情诗。尤其是在1846年爱上森德莱尤丽亚以后,写了不少优美的爱情诗。1847年裴多裴与心爱的人结成伉俪。这首诗的创作可以看出爱情的表达。

《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二、内容大意

全诗共五节,采用的都是“我愿意……”开头的格式。诗人把自己说成是“激流”“荒林”“废墟”“云朵”“破旗”。把爱人比作小鱼小鸟长春藤火焰夕阳构成五个有层次的充满活力的艺术画面,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鉴赏要点

1、多样解读

首先将其看作一首爱情诗,它抒发了对爱人深挚的.恋情,歌颂了纯洁而高尚的爱情;其次看作一首政治抒情诗,它委婉地表现出19世纪40年代匈牙利人民的解放斗争事业。歌颂了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精神和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诗中的“我”可能指诗人自己,也可能指革命战士们;“爱人”可以是诗人的爱侣,也可以是诗人追求的革命理想。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

高一年级语文《外国诗三首》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请说明出处

2、意象的独特性排列:

本诗没有空泛的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鲜活意象的排列,递进,营造了一个情感流动的回旋天地,层层递进,使诗人情感富于变化,呈现出多侧面多层次,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

我愿是我的爱人是

急流(崎岖)小鱼(鱼水之情,是你的生命之源)

荒林(狂风)小鸟(是你的可爱家园)

废墟(荒凉)常春藤(是你的一生依靠)

草屋(打击)火焰(是你的抒情小屋)

云朵(破旗)夕阳(是你的,相依伙伴)

在我的怀抱中接受我的关爱与呵护,我们相依相伴,我愿为你奉献一切。

注意修饰词语的暗色调,可体现:

1、生活的艰难

2、男人的勇敢

3、也可能是革命斗争的艰难

《篱笆那边》

自读导言

1.理解本诗中“草莓”和“上帝”指代的具体内容及诗歌蕴涵的寓意。

2.扩展阅读:赏析芒克的诗《阳光中的向日葵》,理解诗中蕴涵的寓意。

(解说:这是一首蕴涵着深刻寓意的哲理诗,理解诗歌的寓意是学习本诗的重点,也是难点。)

自读程序

一、总体把握,理清思路

讨论:这首诗从表层意象看,写了哪几个层面?

明确:两个。一是小孩想摘草莓而又有所顾忌,另一个是上帝如果也是小孩,也会爬过篱笆去摘草莓。

二、研读全诗,讨论以下问题

1.诗中的草莓指代什么。

明确:草莓指代世间美好的事物。思考这一问题应从草莓的特点入手。草莓色泽鲜艳,圆润可爱,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水果。

2.“我”想不想爬过篱笆?为什么?

明确:想。因为那儿“有草莓一棵”,而且“草莓,真甜!”

3.“我”能不能爬过?为什么?

明确:能。因为“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

4.那么,“我”愿不愿爬过?为什么?

明确:不愿。因为“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

5.上帝又指代什么?

明确:上帝号令一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是权威的代表,又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思考这一问题应从上帝特殊的身份入手。

6.如高一年级语文

篇11: 《外国诗》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写景诗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

一、活动目标

1、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和体验大自然的韵味。

2、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增长见闻,开阔视野,并锻炼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

3、阅读和朗诵写雨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和朗诵能力,尤其是体味抒情类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二、活动准备

1、搜集关于雨的知识和文学作品。

2、在学生进行分组活动准备时,及时进行指点和帮助。

3、干旱少雨的地方,可以把活动的重点放在阅读文字材料和欣赏文学作品方面,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来补偿直接体验的不足。

三、活动指导与建议

1、活动准备

课前,把学生分成三组进行活动准备(以自愿分组为原则)。

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让学生在不同时空谛听雨的声音,深入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各个角落去采集雨声,用录音机录下来(有条件的还可以用摄像机),准备在课堂上播放并描述给全班同学。

第二组:“说说我的功过”。让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关于雨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与灾难的资料;也可以有所扩展,如不同地区和季节,雨的不同形态;雨的各种奇特现象及成因等。

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让学生搜集写雨的文学作品或片段,并准备简要的评点,准备好音乐,在课堂上进行配乐朗诵。还可以进行专题性的作品搜集,如写雨的古诗词集锦,小说、戏剧中的雨;写春夏秋冬四季之雨的作品;欢乐、忧郁、兴奋、凄凉等各种心境下的雨。

也可以自主开展如下活动:

第四组:欣赏、评论关于雨的歌曲──尤其是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搜集相关作品,分析它们是怎样写雨、唱雨的;

第五组:举办雨景摄影展、绘画展。可以诗画相配,增添情致。

以上各组进行活动准备时,老师可以相机指导,以便把握住整个活动的方向和质量。

2、课堂活动(主要练习口语表达)

三个小组依次或穿插进行活动展示。

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播放雨声的录音,让听众说一说雨声唤起了怎样的心绪和感受。然后,由录制雨声的同学描述真实情境。

第二组:“说说我的功过”。可以用知识竞赛或有奖竞猜的'形式开展活动。还可以从“正大综艺”等媒体中借鉴活泼多样的活动方式。

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进行配乐朗诵,请听众在听完后谈谈感受,以及对朗诵本身的评价。所有朗诵结束后,再对作品进行一番比较、品评、归纳,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

3、作文练习

课本上建议的是写一篇抒情文章。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时,应引导他们把握好“一个季节”“一种突出的感觉”等关键字眼,抓住特定景物的特征,写出真实而独特的体验。

学生有兴趣写诗歌、童话、剧本、文学评论等,都应该积极鼓励,只要写真实感受即可。有的学生暂时缺少感受,不应强迫他们无病呻吟。

四、活动评价

1、本次活动的评价内容有:

(1)课堂活动时的口语表达能力;

(2)作文水平;

(3)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小组合作学习时,合作精神的体现程度。

2、评价的方法:

(1)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对于前两项内容,可以制定详细的评分表,予以量化;后两项内容可以以写评语的形式进行评价。

(2)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可以让小组给每一个成员写段评语;自己也写一写个人评语。这些评语都可以放入学生的个人成长档案袋里。

(3)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应帮助学生树立起“过程重于结果”的意识,评价时,不仅关注最后的能力水平和表现,更要关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度、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五、有关资料

(一)关于“雨”的诗文

(二)关于“雨”的知识

篇12:《外国诗》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

2、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

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

【教学重难点】

1、诗歌诵读。

2、诗歌仿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英国有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叫济慈,他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经典的话本身也是一句诗,它告诉我们生活的本质就是诗,人的一生也是诗。如果我们能用诗意的眼光来观察我们平凡的生活,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时时有诗情,人生处处有诗意。写诗,并不像许多同学想象的那么困难,今天,就让我们以两首优美的外国诗为阶梯,去尝试一下写景诗的创作。

二、品读济慈和叶赛宁,感受写景诗的特点

1、介绍两位诗人: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2、自由诵读感受诗意诗情:

⑴自由读、表演读、配乐读。

⑵自由谈一谈你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

引导学生交流:

《蝈蝈和蛐蛐》中的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热爱生活乐观地对待生活。

《夜》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自由诵读议一议诗歌的语言:

⑴重点读《蝈蝈与蛐蛐》引导学生体会:

散文一样的语言:娓娓道来,似在说话,不造作不生硬。

感受方式:改变诗歌分行排列的方式,把它们以散文的形式排列,读一读体会一下,原来,散文诗就是一篇散文。

⑵重点读《夜》,引导学生体会:

诗的语言就是形象化、细节化、生动化的语言;

景物的铺排:松林、夜莺、长脚秧鸡、溪水、明月;

特点的凸现:松林的“幽暗”、夜莺的“歌声”、长脚秧鸡的“欢嚷”、大河的“银星”、小溪的“银波”……

⑶教师总结:

写景类抒情诗其实很简单:

写诗,就是诚实地写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细腻地描绘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优美地表达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灵活地排列出心中的话;

……

三、他山之玉:看看如何把散文变成诗

1、把《春》的前几段变成诗:

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

水涨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

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

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2、把记叙文变成诗:

深圳的程少堂老师曾把《荷花淀》的开头由记叙文改成这样了:

原文: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五、课外作业

自由创作诗歌,在班上举行诗歌创作比赛。

篇13:《外国诗》教案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文常。

2、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学习重点:

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

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学习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介绍收集到的相关资料。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二、学生自学

1、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两首诗的诗意。生个别读。

2、学生自由诵读《祖国》,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

(1)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2)《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3、学生自由诵读《黑人谈河流》,思考:

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小组交流学习

1、检查自学情况。

2、自由读课文,组内成果交流后展示。

3、当堂探究:

(1)《祖国》中,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3)《黑人谈河流》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四、教师检测

a、课文小结。

b、检测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生字词。

3、《祖国》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4、《黑人谈河流》中,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想表达什么效果?

教学反思:

这两篇文章是自读课文,我把时间大部分放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小组交流,学生兴趣较高,但参考教材全解的学生较多,学生能自主学习,但不能独立思考,这还是今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点。

热门推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