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本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泊车(bó) 称心(chèn) 唱主角(jiǎo) 弹丸之地(dàn)
b.苍穹(qióng) 掺和(cān) 单行本(xíng) 不偏不倚(yǐ)
c.梦魇(yǎn) 本埠(bù) 黑魆魆(xū) 燕颔虎颈(hàn)
d.祝祷(dǎo) 鞭笞(chī) 便利店(biàn) 名噪一时(cào)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能力层级a.
【解析】a项“唱主角”的“角”应读jué;b项“掺和”的“掺”应读chān;d项“名噪一时”的“噪”应读zào。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名运动员看上去一副弱不胜衣的样子,实际上,他身体健,骨骼强健,耐力和速度非一般人可比。
b.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
c.他闲来无事,就经常上网发一些飞短流长的帖子,结果不仅弄得与同事邻里的关系很紧张,甚至还惹上了官司。
d.唐玄宗虽早就觉察到安安禄山有反叛之心,但并没有及时除掉他,反而放虎归山,让他出任范阳节度使,这未免有点蹊跷。
【答案】b
【考点】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含熟语),能力层级d。
【解析】a项“弱不胜衣”:胜,禁得起。形容人很瘦弱,连衣服都承受不起。c项“飞短流长”:指散播谣言,中伤他人。d项“放虎归山”:比喻把坏人都放回老巢,留下祸根。b项“姑妄言之”: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多用作自谦,用来说别人不恰当。此处可改为“畅所欲言”。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天河一号”的问世,我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能够研制运算速度为每秒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的国家,在这一重要科学领域中跻身前列。
b.该厂狠抓生产质量,重视凯发k8游戏的文化,十几年来凝聚了一批技术骨干,所生产的内衣产量成为全国同行业销售额率先突破十亿大关的一个著名品牌。
c.对于那些指责这些学说缺乏理论支持、说她不以实验而以先验方式作一般性推理的人,这表明他们对这一学说缺乏深入认识,还没有掌握其精髓。
d.那个年代的手抄本很难得,书中的故事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爱国心、人生观、事业心、爱情观以及手抄本那漂亮的字迹也让我非常喜欢。
【答案】a
【考点】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d.
【解析】考生应在熟记六种病句类型及其变式的前提下,通过读句子据语感初步筛选出读不通顺的;再通过语法、词法、逻辑分析进行确定。b项“凝聚”和“骨干”不搭配,改为“培养”;“产量成为品牌”搭配不当,改为“所生产的内衣销售额率先突破十亿大关,成为全国同行业的一个著名品牌。”c项“这”指代不明,将前半句改为“一些人指责这些学说缺乏理论支持、说她不以实验而以先验方式作一般性推理”。d项修饰语语序不当,应为“潜移默化的产生了影响”。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21世纪的今天,正确对待任何大自然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
, , ; ,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① 有的国家希望做到“天人合一”
② 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资料都取自大自然
③有的国家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是“征服自然”
④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会报复的
⑤他们把大自然看做伙伴,可惜他们的行动没能跟上
⑥从表面看,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
a. ②③①④⑤⑥ b. ②③⑥④①⑤
c. ③①⑤②④⑥ d. ③④②①⑥⑤
【答案】b
【考点】考查语言表达连贯,能力层级d
【解析】我们可以先判断短文的文体,再据文体特征进行判断。此题材料为议论性的,可以从逻辑关系的角度入手。如④中的“然而”表转折,③⑥和①⑤应该形成转折意,⑥在③后,⑤紧跟①,依据后文的“也”表明①⑤应该在④的后面,③⑥在④之前,②为总括句,最适宜谓语句首。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我们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述”,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朝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国外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成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做出自己的回答。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
(摘编自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
5、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的一种“陈迹”,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用当代意识赋予这种“陈迹”以新的解释和含义。
b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将成之物”,所以先秦、汉魏时代的人们看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
c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世界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
d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两汉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答案】d
【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b
【解析】d项曲解原文。“先秦两汉文化”“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错。信息源在原文第一段:“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
6、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表现形式没有误读、过度诠释等。
b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否则,我们就难以对自己的文化作出别样的理解。
c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zxxk]
d解决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等,这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中介。
【答案】c
【考点】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c。
【解析】根据经验,选项中出现了“只有……才”、“唯一”等绝对化的词语时,可以考虑该选项是否犯了绝对化的错误。文中第三段说:“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说明两种文化的交流中还可以选择其他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
7 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是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b伏尔泰、莱布尼兹利用已经折射了的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见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
c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会有不同的问答,而平等的对话正是获得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的唯一途径。
d从“相互沟通的话语”、“各自的话语”等说法来看,文中所谓的“话语”应该是指文化交流双方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等。
【答案】a
【考点】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能力层级c。
【解析】a项说法武断。结论“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错。根据原文,我们是可以通过研究外来文化了解本土文化的,因此不是“没有必要”而是“有必要”。
三、(9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康保裔,河南洛阳人。祖志忠,讨王都战没。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没,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寻知代州,移深州,领凉州观察使。真宗即位,召还,以其母老勤养,赐以上尊酒茶米。诏褒之,为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入,诸将与战于河间,保裔选精锐赴之,会暮,约诘朝合战。迟明,契丹围之数重,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保裔曰:“临难无苟免。”遂决战。二日,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没焉,时车驾驻大名,闻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以其子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继彬为洛苑使。继英等谢曰:“臣父不能决胜而死,陛下不以罪其拏幸矣,臣等顾蒙非常之恩!”因悲涕伏地不能起。上恻然曰:“尔父王事,赠赏之典,所宜加厚。”顾谓左右曰:“保裔父、祖死疆埸,身复战没,世有忠节,深可嘉也。”
保裔谨厚好礼,喜宾客,善骑射,弋飞走无不中。尝握矢三十,引满以射,筈镝相连而坠,人服其妙。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上知之,乃复厚赐焉。
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唯张凝、李重贵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当时诸将多失部分,独重贵、凝全军还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上闻而嘉之。
(节选自《宋史·康保裔传》)
(节选自《宋史·康保裔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再遇阵没 及:趁着。
b.寻知代州。移深州 寻:不久。
c.会暮,约诘朝合战 会:适逢。
d.援不至,遂没焉 遂:于是。
【答案】a
【考点】考查理解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能力层级b
【解析】根据原文开头“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没,诏以保裔代父职”,“及”应为“等到”。此题将实词与虚词结合起来考查,有利于减少题量而兼顾各考点,同时,虚词只考意思不考用法,难度有所降低。选项所涉及的义项在中学教材中多次出现过,因此我们要把教材烂熟于胸。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康保裔奋身杀敌的一组是
①保裔选精锐赴之 ②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
③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 ④身复战没,世有忠节
⑤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 ⑥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答案】d
【考点】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
【解析】①说的是康保裔选精兵出征;②说的是身边人劝康保裔赶快逃跑;⑥说的是张凝、李重贵作战的情形。信息筛选首先要弄清题干信息要点,以作为筛选的标准。据题干,此题筛选时应包括两项:“康保裔”和他“奋勇杀敌”,据前者可排除②、⑥,据后者可排除①。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保裔世代行伍出身.一心报效朝廷。其祖康志忠、其父康再遇先后战死边境:
他代父职后,又随众将攻破契丹。宋真宗即位.召他回来,给予赏赐嘉奖。
b.康保裔抱定赴死信念抗击契丹。契丹大举入侵,双方约定次日早晨交战,契丹却
提前至黎明层层包围宋军,保裔不愿苟免于死,战至兵尽矢绝,最终阵亡。
c.康保裔战死沙场引起强烈反响。他的死讯传来,皇上深深震惊哀悼,停止朝会两天
天.又赐封其子官职,同时一再表示,保裔是为王事而死,理应厚重褒奖。
d.康保裔品行端正,严谨厚道。他待人接物讲究礼貌,又擅长骑马射箭,射飞禽走兽无不中;在与契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与他共同抗敌,敌军这才退去。
【答案】d
【考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
【解析】“张凝、李重贵与他共同抗敌”错。原文末段“重贵与凝赴援”,“独重贵、凝全军还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可见,在康保裔与契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率领军队策应他,但没有与他共同抗敌。
[译文]
康保裔,是河南洛阳人。祖父叫康志忠,在攻打汴梁时战死了。父亲叫康再遇,跟太祖打李筠,友死在战场上。康保裔在周朝屡立战功,等到康再遇战死之后,皇帝下诏书让康保裔代替了父亲的职位,跟石守信一起攻下了泽州。又和一些将领在石岭关打败了契丹人,做了登州刺史。不久又作代州,又做深州刺史,还做过凉州观察使。后来真宗即位,把康保裔诏回朝内,因为母亲年老需要勤加奉养,哪上等的尊酒茶米赐给他。皇帝下诏书嘉奖了康保裔,又让他去做了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举入侵,诸将与契丹人在河间开战,康保裔亲选精锐的士兵参与战斗,恰逢傍晚,同契丹人约定第二天早晨打一仗。但第二天一早,契丹人就把他们重重包围,手下劝康保裔换掉盔甲骑马突围逃跑,康保裔说:“面临大难不能苟且偷生。”于是就决战。打了两天,杀死了不少契丹人,地下尘土都踩了二尺深,但最后弹尽粮绝,援兵却吃不来,所以战死了。当时皇帝驻扎在大名,一听到康保裔战死了震惊难过,两天不上朝,追赠康保裔为侍中,封康保裔的儿子康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康继彬为洛苑使。康继英等峰值谢恩说:“父亲没有打胜仗就死了,笔下你不降罪给我们,我们就感到侥幸了,我们蒙受了超出一般的恩惠啊!”说完就流泪哭得爬不起来了。皇帝悲伤地说:“你爹是为骨架而死的,封赏当然要厚重。”然后皇帝对左右的大臣说:“康保裔的父亲、祖父,全部战死沙场,现在他也战死了,他们祖辈都有忠心,绝对值得褒奖。”
康保裔为人恭谨仁厚知礼节,好结交宾朋,擅长骑马射箭,箭无虚发,射飞鸟走兽没有不射中的,曾经手握三十支箭,打满弓射出去,筈镝一个个被射了下来,人人都佩服他的射术之妙。康保裔大战无数,身上有七十处战伤。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不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皇帝知道后,就重重赏赐他。
当康保裔与契丹人血战的时候,援兵却迟迟不到,只有张凝、李重贵分别领兵策应,遇到契丹兵交战。康保裔被敌人包围,李重贵与张凝去救援,却腹背受敌,从申时指导寅时全力作战,才把敌人击退。当时各个将领都损失大半了,只有李重贵与张凝回到军屯,张凝建议上奏将士立功情况的文书,李重贵叹息说:“大将陷阵杀敌,而我们却计算功劳,有什么脸面啊!”皇帝听说了这件事,就嘉奖了李重贵与张凝。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11小题,共120分。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
四、(23分)
11.把第ⅰ卷(选择题) 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来源:学_科_网]
译文:
(2)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
译文:
【答案】(1)(康保裔)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不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2)张凝建议上奏将士立功情况的文书,李重贵叹息说:“大将陷阵杀敌,而我们却计算功劳,有什么脸面啊!”
【考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b
【解析】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在中学课本中均出现过。如“始皇既没”(《过秦论》)中“没”同“殁”,死亡;“明告鬻梅者”(《病梅馆记》)中“鬻”,卖。(1)重点词语:贷,借;劳,犒劳;“没”通“殁”,死亡;鬻,卖;以,目的连词,来。(2)重点词语:议,建议;上,上奏;状,情形;吾曹,我们;面目,脸面。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案】(1)(3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2分);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1分)。(2)(5分)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举例分析3分,其他正确的写作特色并举例2分)
【考点】分别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e
【解析】(1)根据标题中的“梦中”,注释①可知,这首诗是作者被贬官后的作品。“路暗迷人”可以理解为前路茫茫,“酒阑无奈”可以理解为无可奈何;“客思家”可以解读为“渴望摆脱官场,回到家乡”。
(2)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5分)
(1)既替余以蕙纕兮, ① 。 ② ,
虽九死其犹未悔。(届原‘离骚))
凡事预则立, ③ 。(《礼记·中庸》)
黄鹤一去不复返, ④ 。晴川历历汉阳树, ⑤ 。(崔颢《黄鹤楼》)
(2)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① 。”(《论语·雍也》)
业精于勤, ② ;行成于思, ③ 。(韩愈《进学解》)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④ ; 盈虚者如彼,⑤ 。(苏轼《赤壁赋》)
【答案】(1)又申之以揽茞 亦余心之所善兮 不预则废 白云千载空悠悠 芳草萋萋鹦鹉洲 (2)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荒于嬉 毁于随 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考点】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能力层级a
【解析】这种记忆型默写,要注意防止错别字。如“揽茞”、“萋萋”、“鹦鹉洲”、“嬉”等。另外,记忆时不能只背诵所谓的名句,如(1)小题的①、②空。
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大河家
张承志
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
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家,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它恰像那种地理老师不懂得、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疏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声更自然更原始。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来源:学科网zxxk]
这些地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稳脚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们神交。
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密集的、土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店铺簇堆,人马拥挤。集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戴白帽的回民。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多。
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
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傍大河家集一侧是甘肃.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忙碌。大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们隐约在山道里出没。大河家,它把青海的柴禾和药材,把平特角的藏羊和甘肃的大葱白莱.把味浓叶大的茶——在轰鸣滚翻的黄河水上传递。
河上悬空吊着一条胳膊般粗的大铁索。一条大木船挽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的冲力,用一支舵往返两岸。船入中流时,那景色十分壮观。在颤篮如叶的渡船上,船客子扳牢大舵,把黄河的千钧水力,分成了横渡的巧劲。
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走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船撞入漩涡时。水溅起来,岸上船上的人都怔怔地看。使船时的吆声是听不见的,在大河家,永远地充斥着河谷的,只有黄河跌撞而下的轰轰涛声。
清晨时分,因为黄河走得太急.过水太多吧,整个河谷白摹津地罩着浓雾,听得水响,不见河流。渐渐天热了,阳光照透了雾,才看见平素黄河的雄姿。那黄河太漂亮了,衬着一面被它在古时劈开的红石头山,衬着被它滋润得冲天的茂盛青杨林,一川狂怒狂欢的黄河水,不顾性命地尽管奔流。
我住在韩三十八家里是第几次了,现在回想着已经数不清楚。此刻从异国归来,仿佛中我又住进了他那院里。韩三十八今年应是八十岁。他也喜欢看河。黎明时,雾罩河,他一声不响地凝望着那一川雾。水气渗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我猜不出他在看河时想些什么。[
他从死地里挣着命回来了。五十年前他做过护兵,在喀什以南的戈壁滩上,捏着步枪疯跑,天上的飞机追着他们剿杀。那是没有边的大戈壁滩呐,不知道人怎么能跑过飞机。队伍散了,他和几个大河家同乡钻进了昆仑山。
沿着昆仑山北缘,沿着塔里木沙漠南缘。他们几个大河家男子逃回了家——世界上著书立说的探险家谁走过这样的路线?韩三十八老汉和我看河,总是默默无语。他从来不提当年,也不讲他见识过的血腥沙场。这对我这个求学者不免可惜,因由我只有凭自己猜想了。
返回大河家以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船客、金客、麦客。卖过茶叶,闯过藏人地方。黄河是他的家路;他说过,只要挣上了钱,就找河。在任何一个渡口搭上个筏子,或是再当个筏客子再挣几个钱,不多久就能与他的妇人相遇。这真是一种准确的地理;任世界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门,正因此韩三十八老汉稳如泰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壮游无止,这是中国的古风。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去看甘青两省,去看黄土高原和积石山脉的分界,去看那造雾的滔滔大河,和真的经过险境的人一块。
14.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②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机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答对①④得3分,答对②③得3分)
【考点】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c
【解析】看段落的作用,要看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本文前三段,第一段点出题目含义;第二段介绍大河家的基本情况,点出主题,预示下文;第三段写出写作缘由,抒发情感。答题时可以从结构(与上下文、题目的关系)和内容(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与主题的关系)两方面作答。一般的,开头段落往往有点题或总起下文(总领全文),或奠定全文感情基调,激发读者兴趣等作用。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答:
(2)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答:
【答案】(1)①大河家虽然偏疏、原始,不为人知,确实连接中国的一个地理枢纽;②在大河家,可以看见甘肃、青海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③大河家更在精神和心灵上沟通了中国。
(2)①我们不能在世俗生活中放任自流;②要深入到大河家这样的底层民间,才能找到中国文化的根以及人生的真谛;③这既是作者的自我鞭策,更是对读者的期待。
【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力层级b
【解析】理解句子的含义其实就是理解句子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同时,把握其结构特征和情感内涵。答题要领为:结合关键词含义(尤其是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双关义等),说说句子的含义;使用了何种手法,有何表达效果;结合全文主旨归纳句子所体现的情感态度。(1)是一个概括句,要结合主旨理解;(2)要明确作者的情感态度,才能理解“随波逐流”和“去大河家住一阵”的深层含义。
16.文中说:“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克子。”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6分)
答:
【答案】①上承前文作补充,指明了上一段中“船客子”的含义;②为后文作铺垫,解释下文“金客”、“麦客”等的含义;③使文章节奏有了变化。
【考点】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c
【解析】这句话是文章第八段开头的一句话,它在文章的中间。一般的,中间段落(或词句)往往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如第七段提到了“船客子”,第八段进行解说,属于补充上文;文章最后一段提到了“金客”、“麦客”、“筏客”,它又起着引出下文的作用。
17.(1)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又“总是默默无语”,这是为什么?(2)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有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黄河是韩三十八老汉的母亲河,是他生命的安全港湾;②壮观的黄河让韩三十八老汉百看不厌,让他想起了自己坎坷的人生;③韩三十八老汉历经险境,已经胸有成竹,波澜不惊。(2)①揭示黄河与大河家人之间命运与共的关系:②传达作者对自己与黄河、黄土地以及底层人民关系的感悟。
【考点】综合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来源:zxxk.com]
【解析】(1)我们要抓住题干进行分析:韩老汉为什么“喜欢看河”,为何看河时他“无语”。这就需要通读全文,才能披文入理。韩老汉喜欢看河是因为老汉与河的关系,“默默无语”是坎坷人生后的醒悟。(2)作为一篇人物散文,我们可以考虑韩老汉的性格特征及命运代表着哪一类人物(就是所谓的典型人物),作者这样写体现了他怎样的情感和人生思考。作者写韩老汉,是将他当作了底层人的代表,写韩老汉的动作,就是写以韩老汉为代表的大河家人、底层人与河的关系以及作者的思考。
六、(15分)
18.从以下12个词中选取最恰当的8个,分别填入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选词不得重复。(4分)
停止 损害 设立 具有 核实 侵害
咨询 维护 存在 叫停 保护 免受
“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是文化部指导下的企业自律行为。先期试点的六家网络企业将建立服务页面, _ ① 专线电话等,为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网游监管提供_ ② 与服务。家长可实名举报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的游戏账号,网络游戏企业_ ③ 之后,将根据家长的要求,依法限制或_ ④ 对该未成年人提供相关的网络服务。
目前,一些网络游戏不同程度地_ ⑤ 低俗、暴力、色情等方面的内容,这严重_ ⑥了那些沉迷于网游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实施网游监护工程的目的是要_ ⑦ 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及其合法权益,使他们_ ⑧ 不良网络游戏的侵害。
【答案】①设立;②咨询;③核实;④停止;⑤存在;⑥损害;⑦保护;⑧免受
【考点】考查正确使用实词和语言的简明、准确。
【解析】“专线电话”与“设立”搭配,服务页面和电话的作用是咨询和服务,举报后的行动是核实,“叫停”的主语应该是执法部门而不是企业,故④应选“停止”;⑤应选“存在”,“侵害”不能与“身心健康”搭配,应选“损害”;⑦⑧明显选填“保护”和“避免”。
19.在下面文字中的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使整个段落语意连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5分)
人们都知道爱因斯坦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相对论学说, ① 很少有人确切地了解这种理论。跟我们所熟知的经典物理学相比,相对论学说中有关新概念的表述充满了数学公式和演算, ② 目前常见的有关相对论的科普书籍一涉及重要概念, ③ 在表达上或含糊不清,或繁琐难懂。 ④ 这也不能全怪那些作者, ⑤ 用非数学语言来表述那些新概念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答案】①但是;②以致;③就;④其实;⑤因为。(每答对一处给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能正确表达逻辑语义关系.即可给分。)
【考点】考查正确使用虚词和语言的连贯。
【解析】关联词要根据上下文的关系来选用,另外,成对使用的关联词可以据给出的一个判断另一个。①为转折关系;②表示严重的后果;③“就”和“一”搭配;④是让步关系;⑤解释原因。
20.仿照下面的示例,以“博大”为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内容贴切,所写的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成熟是一种临危不乱的从容;成熟是一种宠辱不惊的淡定;成熟是一种卓尔不群的大气。
答:
【答案】示例:博大是一种中流击水的胆识;博大是一种海纳百川的胸襟;博大是一种志怀高远的气魄。(内容贴切给2分;形成排比给2分;句式相同,给2分。)
【考点】考查仿用句式,能力层级d[来源:学科网zxxk]
【解析】根据题干,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话题是“博大”而不是其它;写三个句子,得构成排比。在求其形似的前提下,我们还要力求意境高远,积极向上。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今年世界读书日这天,网上展开了关于“浅阅读”的讨论。
甲:什么是浅阅读?
乙:就是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嘛。浅阅读很时髦的。
丙:如今是读图时代,人们喜欢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
丁:浅阅读就像吃快餐,好吃没营养,积累不了什么知识。
乙: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这么快,大家压力这么大,我想深阅读,慢慢品味,行吗?
丙:人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浅阅读流行,阅读就更个性化和多样化了,挺好。
丁:我很怀念过去的日子——斜倚在书店的一角,默默地读书,天黑了都不知道。
甲:浅阅读中,我们是不是失去了什么?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解】
1、文题指向是开放性的,并不导致结论和答案。这为深入开掘材料,进入辩证思考提供了可能。老话题也可以出新彩,可以谈精读与泛读之关系切乎深与浅问题,这样考生可以把浅阅读放在辩证的层面来一番思辨式的审视。当然也完全可以破立之。浅阅读是网络化的阅读,是百度谷歌式阅读方式或存在。站在传统阅读立场审视。从材料的指向上看,也应如是观。尽管提到顶级大师中,除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外,可能考生对于材料提及的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考生是非常陌生的,但这不影响他们关于浅阅读的逻辑判断。因为教材中关于传统阅读,提供了大量的事实判断。浅阅读是功利娱乐化的,也是浮躁世风在学界的一个投影和显现。阅读不管是学生或者成人都是一个生命课题,人的精神发育,民族的精神境界,人的文明和国家的文明与阅读息息相关。读书人要心怀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阅读是精神的东西,而浅阅读完不成这一使命。负荷不了这一重担,浅阅读不能承受生命之重。
2、考题利于深入挖掘。快餐文化式浅阅读与文化创新是背道而驰,基于此拈住创新也可以写出有观点有思想内蕴的文章。浅阅读只能是娱乐和功利的。我个人认为,从读书的独特味道,到精细深入阅读的审美体验是可以写出有个性的文章,而这是浅阅读所没有的阅读体验。古典给你的滋养,读书之乐,精读的独得之乐悠然之趣,涵咏之味,有书痴的考生必能写出痴情之文章,这也是考题独特宜于深入挖掘魅力之所在。读书得其间需要精读,质疑辨难需要精读,推陈出新,务去陈言也需要精读,写你有创新探险的阅读之旅也是有个性飞扬的文章。充满朝气、富有深度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3、便于展开联想的翅膀。中国文化传统中关于阅读的文化熏陶便于考生启开联想。 莎士比亚“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谓仔细的探究,谨慎的思考,明确的辨别。王安石“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董仲舒苦读,三年不窥园。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三年末进花园。司马光苦读“以圆木为警枕,小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苏秦的“悬梁刺股”更是熟悉的常典。匡衡凿壁偷光勤学苦读。晋代人车胤收集萤火虫读书;晋代人孙康积雪映雪读书等。古人读书的功夫之于苦之于精才能得其乐,立其德立其功立其言。苦与乐、深与浅应该有许多话题可生发而议论之。
【评分说明】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一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
择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
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来源:zxxk.com]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⑾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⑿见解新颖⒀材料新鲜⒁构思新巧 ⒂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⒃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扣l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套作、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
★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天津卷)
★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课标卷ⅰ)
★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重庆卷)
★ 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上海卷)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