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k8游戏 > 实用文 > 其他范文

中考必考文言文浣溪沙解析(整理6篇)-凯发k8游戏

| nicole要换名|

【导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考必考文言文浣溪沙解析(共6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中考文言文必考渔家傲内容

中考文言文必考渔家傲内容

【原文】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翻译】

译文一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孤单单的城门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之日无法预料。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出征的人不能入睡,将军连头发都白了,战士们流下眼泪。

译文二

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崇山峻岭之间,落日将烟雾飘动孤独的城紧闭着。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哪里能安然入睡,将军士卒白了头发泪流不尽。

译文三

秋季到来,西北边塞的风景多么奇异,大雁南飞避寒,没有半点恋意。

号角连连,马嘶风号,万千层峦叠峰里,云雾弥漫,夕阳西下,天际一片橘黄,孤城紧闭。

斟上一杯浊酒,遥寄远在万里的思乡之情,功名尚未立,又怎么敢盘算回乡的日期呢。

听惯了幽怨的羌笛声,见惯了秋霜满地,远在边塞守边的战士在夜深人静时久久不能睡,辗转反侧,将军和战士们又长了些许白发,热泪满眶,唔呼。

译文四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睡,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重点字词】

·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塞下:边地。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衡阳雁去的倒文。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

·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角:军中的号角。⑤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长烟:荒漠上的烟。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羌管:羌笛。霜满地:喻夜深寒重。[1]

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语。相传北雁南飞,到湖南衡阳为止。

·边声:边境特有的风声,乐声和马嘶声等。

·角:军中的号角。

·千嶂:崇山峻岭。

·长烟:荒漠上的烟。

·羌管:羌笛。羌族乐器的一种。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刻石记功。据《后汉山?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同步练习题】

《渔家傲》练习题

1.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的一个词是。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

答:

3.词作暗含对比,请举例说明。

答:

4.揭示词作主旨的一句是。

5.文化积累:

“衡阳雁去”指:

“燕然未勒”指:

参考答案:

1.异

2.描绘出了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词作将大雁南归“无留意”与戍边将士们不能不留下来进行对比,润笔深厚,为下文写将士们戍边凄苦埋下了伏笔,大雁都知道回家,人何尝不想回家呢?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衡阳雁去指大雁向衡阳方向飞去。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秋末冬初大雁向南至此不再南飞。

燕然未勒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后汉书》记载有窦宪追击入侵的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

【达标测试】

1.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的一个词是。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

答:

3.词作暗含对比,请举例说明。

答:

4.揭示词作主旨的一句是。

5.文化积累:

“衡阳雁去”指:

“燕然未勒”指:

6、诗歌欣赏:(4分)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燕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故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对诗歌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2)、根据诗意,请回答下面问题(2分)

下阕抒发的感情是:。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9.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下阕写,笔力雄健,感情沉郁。(2分)

10.“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2分)

21.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6.开启智慧泉,赏析古诗词。品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然后答题。(3分)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限2个字)。(1分)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一)阅读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回答7-8题。(5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7.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

d.全词意境豪放、壮阔,形象鲜明、生动。

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3分)

答:

四)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9、你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寐”?(2分)

20、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学过的哪两句诗?(2分)

21、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一)品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然后完成第6题。(3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6、①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限2个字)。(1分)

②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词的下片中“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9.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完成下列三题。(5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2分)

(2)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1分)

(3)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2分)

(一)阅读范仲淹《渔家傲》,回答7-8题。(5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7.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

d.全词意境豪放、壮阔,形象鲜明、生动。

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3分)

答:

参考答案:

1.异

2.描绘出了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词作将大雁南归“无留意”与戍边将士们不能不留下来进行对比,润笔深厚,为下文写将士们戍边凄苦埋下了伏笔,大雁都知道回家,人何尝不想回家呢?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衡阳雁去指大雁向衡阳方向飞去。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秋末冬初大雁向南至此不再南飞。

燕然未勒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后汉书》记载有窦宪追击入侵的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

6.(1)d(2)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

一)4分。各2分

9、边塞秋色思乡之情

10、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21.(1)d(2)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言之成理即可)

6.(1)雁去(1分)(2)c(2分)

7、b8、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2分)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1分)

(四)19、睡觉(2分)2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分)21、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答对一种表达方式给1分,后一问意思接近即可给2分。共4分)

6、①雁去②c

9.(1)本题2分,一点1分。a、慨叹功业未立;b、思念家乡。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  (2)本题1分。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答对其中一点得全分,若答“交代时令特征”或“借景抒情”、“渲染气氛”之类的内容,也得1分)(3)本题2分。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全分)

(一)7、b8、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2分)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1分)

篇2:中考文言文字词解析

中考文言文字词解析

1、家族;同姓的`亲属。

2、类。(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3、灭族。(族秦者秦也)

4、丛聚、集结之处。(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1、士兵;吏卒;古代军中队伍的编制,一百人为卒。(夫以疾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2、死;完毕。(初,鲁肃闻刘表卒)

3、终于,最终。(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4、cu通“猝”。突然,仓促。(五万兵难卒合)

1、跑。(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逃跑。(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3、仆人。(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4、轻快。(豫备走舸,系于其尾)

5、奔向、趋附。(窃计欲亡赵走燕)1(古代指疾行,即跑)

6、谦称、我。(走虽为敏)

1、左边,与“右”相对。

2、较低的地位。(余左迁九江郡司马)

3、不正;邪僻。(执左道而乱政)

4、不合。(身正而事左)

5、不赞助。(右韩而左魏)

1、座位。(公子引侯生坐上坐《信》)

2、坐着,坐下。(项王,项伯东向坐)

3、犯罪或错误。(何坐?曰坐盗《晏子使楚》)

4、通“座”。(座位因击沛公于坐)

5、因为。(由于停车坐爱枫林晚)

6、坐守。(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7、坐落,位置所在。(坐北朝南)

篇3:浣溪沙解析

送梅庭老

赴上党学官

苏轼

门外东风雪洒裾。

山头回首望三吴。

不应弹铗为无鱼。

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

时平不用鲁连书。

苏轼词作鉴赏

《浣溪沙》词调,苏轼以前的词家手中,大抵只用于写景抒怀,而此词却用来写临别赠言(题记为: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致力于用意,有如文章之序体,从而开拓了小词的.题材内容。

门外东风雪洒裾,是写送别的时间与景象。尽管春已来临,但因春雪,而气候尚很寒冷。这时有雪洒裾(衣襟),而不言泪沾衣,颇具豪爽气概。次句即有一较大跳跃,由眼前写到别后,想象梅庭老别去途中,于山头回首望三吴,对故园依依不舍。这里作者不是强调三吴可恋,而是写一种人之常情。第三句再进一层,谓不应弹铗为无鱼。这句用战国齐人冯谖事,冯谖为孟尝君食客,曾嫌不受重视,弹铗(宝剑)作歌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战国策。齐策》)。此句意谓梅庭老做了学官,不必唱归来了。同时又似乎是说,尽管上党地方艰苦,亦不必计较个人待遇,弹铗使气。

过片音调转高亢:上党从来天下脊。意谓勿嫌上党边远,其地势实险要。盖秦曾置上党郡,因其地势高,故有与天为党之说。先生元是古之儒,此称许梅庭老有如古之大儒,以天下为己任,意谓勿以学官而自卑。笔力豪迈,高唱警挺,足以壮友人行色。末句补说,时平不用鲁连书。鲁连,即鲁仲连,战国齐人,曾游赵《史记》给他很高评价。因上党是赵地,当时宋辽早已议和,故云时代承平,梅庭老即有鲁连奇策,亦无所用之。此句既有劝勉梅庭者随遇而安之意,又有对其生未逢时不得重用之遭的同情。

这首词里,作者用自己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去影响朋友,出语洒脱却发自肺腑,真挚动人。

篇4:浣溪沙解析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续钩。

秦观词作鉴赏

这首词以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描绘一个女子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和轻轻寂寞。全词意境怅静悠闲,含蓄有味,令人回味无穷,一咏三叹。

漠漠轻寒上小楼起调很轻,恍如风送清歌,悠然而来,让人不知不觉中入境。漠漠者,弥漫、轻淡也。李白《菩萨蛮》云: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韩愈《同水部张员外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诗云: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皆其意。轻寒者,薄寒也,有别于严寒和料峭春寒。无边的.薄薄春寒无声无息地侵入了小楼,这是通过居住楼中的人物感受写出来的,故词虽未正面写人,而人宛然兹。时届暮春,冷从何来呢?晓阴无赖似穷秋。原来是一大早起来就阴霾不开,所以天气冷得象秋天一般。穷秋者,九月也。南朝鲍照《白歌》云:穷秋九月荷叶黄,北风驱雁天雨霜。唐人韩偓《惜春》诗亦云:节过清明却似秋。词境似之。春阴寒薄,不能不使人感到抑郁,因诅咒之曰无赖。无赖者,令人讨厌、无可奈何之憎语也。

南朝徐陵《乌栖曲》云:唯憎无赖汝南鸡,天河未落犹争啼。以无赖喻节序,亦见于杜甫诗,如《绝句漫兴九首》之一云:无赖春色到江亭。此词云景色无赖,正是人物心情无聊之反映。小楼,晓阴,时间地点写景和抒情中自然而然地交代得清清楚楚。接下来淡烟流水画屏幽一句,则专写室内之景。词人枯坐小楼,畏寒不出,举目四顾,唯见画屏上一幅《淡烟流水图》,迷蒙淡远。楼外天色阴沉,室内光景清幽,于是一股淡淡的春愁很自然地流露出来。

从前片意脉来看,主人公小楼中坐久,不堪寂寞,于是出而眺望外景。过片自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写望中所见所感,境界略近唐人崔橹《过华清宫》诗所写的湿云如梦雨如尘。此处作者以纤细的笔触把不可捉摸的情绪描绘为清幽可感的艺术境界。今人沈祖棼《宋词赏析》分析这两句时,说: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第一,‘飞花’和‘梦’,‘丝雨’和‘愁’,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细’这两个共同点,就将四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两组,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譬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而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也同样很新奇。确如此言,这两句用语奇绝,特别具有一种音乐美、诗意美和画境美。

篇5:河南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

文言文阅读——联系课文,联系上下文

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一定是在课本中出现过的,中考察的意义和用法也一定是常用的。因此,平常复习要着重课本中的文言文的复习,做题时也一定要联系课本做判断。其次,文言文一般中考察的是人物传记类的文章,这类文章故事性强,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上下文来推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篇6:河南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热门推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