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逃离北上广和考研逃避就业都不理智,本文共2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逃离北上广和考研逃避就业都不理智
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发布,就业压力近4年来最大。据团市委下属的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调查,今年大学生期望月薪平均为3683.6元,比去年降低近1000元,比两年前降近元。博士生期望月薪最高,主要集中在6000元左右。但和上年相比,博士生“期望值”降幅也是最大的,降幅为1160元。
连续3年针对毕业生期望选择的工作地点调查都显示,实际上“大都市”并非大多数毕业生首选。今年调查显示,“省会城市以及计划单列市”这样的二线城市在求职者选择工作地点时是最受欢迎的,占比46.9%。其次,有24.7%的学生表示愿意在“地级市”工作;第三才是“直辖市”,占比19.2%;6.4%学生表示愿意在县级城市工作;仅有1.7%表示愿意在乡镇工作。
我认为大学毕业生对工作地点的选择基本理性,但与前几年一半以上大学毕业生首选北上广深四大城市相比,由于一线城市的高房价、竞争激烈、空气质量差和交通拥堵,让一些年轻人产生了逃离的想法与行动。连续3年,大学生就业地点的选择中,对二线城市的选择比例都在50%上下。
但我认为这样的逃避是不理智的。诚如我在《世纪大迁徙》一书中所写道的:中国社会特殊的权力单极化控制资源结构,使得越到基层,竞争的公平性越差。只有在市区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人们才有相对自由的呼吸、相对公平的竞争,越大的城市越自由公平。另外,城市化的发展规律,也不是人们一厢情愿的所谓实现区域均衡发展,那样梦想永远没有可能实现,而只能是万有引力定律一样,越大的城市吸引力越大。福布斯中文版最新报道也显示,世界增长最快的特大城市里,北上广深一个都不少。任何人要想更快更好地发展,借力都必不可少。但最大的借力,不是借他人之力,而是借时代、时势之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事半功倍。
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也不要中小城市一间房。大城市你都混不下去,更别想中小城市和乡村了。与其若干年后拖家带口还面临着要不要重回一线城市的艰难选择,不如现在就痛下决心,想方设法在大城市站稳脚跟。否则,那时候各种成本和代价要比现在高得多。任何人的一生都有压力,不是年轻时有压力,就一定会在中年甚至老年时有压力。
所以不要相信大学生村官计划之类,领导的孩子往什么地方跑,你就往什么地方跑。当然,领导的孩子可以进央企可以进机关事业单位,你可能进不了,没关系,央企的好日子不会长久,市场的竞争力才是永恒。犹太人说,只有知识和能力才是别人抢不走的一辈子的'财富。
在最难就业季,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而考研也不明智,浪费时间。数据显示,今年实际考研人数达到创纪录的180万(占699万毕业生总数的25.8%);其中只有12%的人真心选择毕业后考研。也就是说,在180万考研大军中,真心考研的人还不到一半。这是很不明智的。逃避的心态是一辈子的负资产负能量,它对你生命的负作用远大于高一级文凭给你带来的正能量。再说,人生的竞争永远都是和同代人竞争,当你两年后研究生毕业获得更高的起薪点,人家已经努力工作两年的,薪酬和职位也许早已在你之上。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集中时间和精力在最有效的学习上,不要为了文凭,为无关的课程浪费青春和生命。
逃离北上广 研究生二线城市就业的四大理由
“逃离北上广”的口号近几年变得流行起来,甚至好多在一线大都市毕业的研究生,也选择了到二线城市工作、生活。除了经济压力之外,“幸福感”成为他们现在更重要的衡量指标。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王丹就在媒体上介绍说,今年很多硕士研究生就业时,心态更为平和务实,很多学生更多考虑的不是工作地点,而是幸福指数。而这一抽象的幸福指数,具体化的话,就会变为以下这些理由:
理由一:“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一线城市过高的生活成本和竞争压力,使“移民”环境恶化,导致青年人幸福感降低,引发部分人“逃离”。《新周刊》杂志曾盘点“逃离北上广”们放弃大都市的10个理由,分别是:一线城市是现货,二线城市是期货;一线城市有优越感,二线城市有归属感;一线城市胜在gdp,二线城市胜在cpi;一线城市适合小众者,二线城市适合生活家;一线城市是“漂之城”,二线城市是“一生之城”。
近年来大量人口涌入一线城市,但城市的公共服务没有同步发展,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提供不足,尤其是向中低收入人群、流动人口提供不足,使得青年人要在一线城市安居乐业变得越来越难。甚至,仅仅是早晨上班高峰时期堵车带来的焦虑,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对一线城市感到了厌倦和疲惫。
理由二:机会不仅在大城市
近年来,武汉、郑州、西安、成都等一大批二、三线城市都相继崛起,无论是在经济规模、基础建设,还是在城市管理、创业环境等方面都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这些二、三线城市的快速成长,得益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国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并且差距有持续扩大趋势。但本世纪特别是2004年以来,这种趋势得到了扭转。一方面国家出台大量区域发展政策,如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促进了一大批二、三线城市的崛起;另一方面,许多一线城市开始面临土地和环境承载力的制约,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其他地区转移。此外,我国中西部地区资源储备较为丰富,近年来资源价格不断上涨,推动了资源富裕的二、三线城市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工作机会增多、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收入水平提高,二、三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显著增强。而人才向二、三线城市流动,能反过来推动区域经济的继续快速发展。有助于弥补不足,推进人才的合理分布。
理由三:认清自己,理性择业
不管是“逃离北上广”,还是坚守“北上广”,都是建立在对城市环境和自身发展的理性选择基础上。过去那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一心往一线城市奔的择业观明显陈旧,发展机会、收入水平、社会福利等现在成了青年择业时综合考虑的因素。理性的、多元化的择业观让青年人有更多自我实现的机会。例如,创业明星马云没有坚持在一线城市上海发展,而将创业和发展的地点选在二线城市杭州,正是出于对自身发展的理性判断。
在信息化、全球化日益推进的过程中,城市间的竞争日益增强,这有利于为不同地区的青年成长创造更加公平的发展环境。去或留的决定,都是青年人经过理性思考后的'选择,都应当得到尊重。现在更多的毕业生选择的不是最好,不是最贵,而是最适合。
理由四:提前预防大都市的“挤出效应”
一些人选择二线城市就业,实际上是害怕城市的“挤出”效应。在一段时期内,一线城市由于集聚大量生产资料、社会资源,拥有绝对的发展优势,由此带来人才“集聚效应”。与此同时,社会竞争加剧,“挤出”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如果要坚持留在大城市发展,必须对竞争的激烈性和残酷性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同时要抓住一切机会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的竞争力。但是,并不是每个学子都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也不是都准备在十几年寒窗之后,还让自己天天都绷得紧紧的,应付各种竞争和挑战。所以他们提前就对这种生活产生犹疑,与其将来被“挤出”,不如现在就撤退,还能争取个主动,在二线城市提前开展自己的人生。
【网友如是说】
中国有个很有意思的传统,就是面子问题出奇的看重。这样我们自我实现的需求就变得无比的强烈。这并不是坏事。曾经有一位作家就说过,我写书就是为了出名,出名就是为了让我妈妈感到骄傲,让妈妈在亲戚朋友面前,街坊邻里面前自豪。这都无可非议。只是,在现在这个时代,金钱成了衡量面子的尺度,所以,我怎么选择就是为了能挣更多的钱,让我妈妈过上好日子,让四周的人因为有我而感到幸运,因为我有钱有能耐了,很愿意帮助他们。这会造成什么呢?本来我国的人才是供不应求的,只是分布出了偏差。一线二线明显拥挤,而穷苦的地方却很是奇缺。我们大多数都不愿意去,以至于徐本禹一出来就感动了整个中国。但是,我们感动过后,还是不愿去,因为,这已经不在是精神需求的国度。没钱,什么也别谈。不光你在亲朋面前抬不起头,你父母都觉得窘迫……dd林山
现实就是现实,生活就是生活,不是我们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大都市你够不着,基层你不愿去,二三线城市也就凑合。务实、理性,是择业就业的第一前提。dd栗彦卿
活着其实就是为了生活,在一线城市都没有了生活的乐趣,那呆着的意义也就自然不大了。研究生回归“二线”城市其实才是更合理的生活方式。况且成都、武汉这些所谓的“二线”城市其实都不比一线的北上广差劲的。dd杨文
要不要继续留在北上广,我一直觉得这是个伪命题。你觉得好就留下来,觉得不好就走人,而好与不好,是由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做主的,不是什么指数和排行榜。这四条理由都很好,但归结到一点,还是“认清自己”。dd杨菁
没有经历过北上广的残酷竞争,身在二三线城市依然觉得生活不易。随着城市发展的加速,道路拥堵状况日益加剧,很多时间都浪费在了路上,有时候甚至想回到乡下,利用堵在路上的时间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但是其他地方无论基础设施建设的多么完善,市场就业机会依然无法跟大城市相比。dd程鹏丽
我选择留在武汉最重要的原因是离家近,家就像坐标的原点,父母驻足那里,手里拽着长长的风筝线,而我就是那风筝,如果我飞的太远父母会很担心,整天望眼欲穿等我回家。他们也老了,需要人照顾。另一个原因是在武汉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一个高速发展的城市,机会更多一些,我不惧挑战,也不怕大城市的压力,但是我更看重未来的发展。dd张欢
研究生回归二线城市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真正回归。没有法律或政策规定研究生就必须呆在北上广深,关键就是毕业生和城市的一种双向选择。只要能让研究生发挥特长,在二线城市又有何妨?如果是一线城市的资源浪费,我们更宁愿看到二线城市资源的充分使用,只要能发挥所长,只要能学以致用,二线城市也好,哪怕是三线四线城市。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人才资源得到最好最大的应用。dd倪卫校
现在大城市的城市病越来越严重。这种城市病不仅仅是硬件上的,也有软件上的,或者说制度上的。年轻人在大城市得不到好的机会,自然会选择离开。但是,中小城市真的准备好迎接这些归乡者了吗?中小城市相对封闭,社会形态单一,对人际关系的依赖严重,这些都会成为阻碍年轻人发展的障碍。逃离北上广并不是一了百了,更大的挑战在前面等着。dd王俊岭
随着中小城市的高速发展,个人选择更多了,也日趋理性,许多研究生选择二线城市工作生活的背后,更多的是理性的考量:与其在大城市忍受巨大的压力、过二等公民的生活,不如找到更能发挥自己优势、贡献自己力量的地方。有人离开也自然有人留下。选择留下的,或因为理想,或因为爱情,或因为习惯……无论走了的,或是留下的,希望都能切切实实地享受自己的选择。dd西铭
我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走,还是留,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城市,对我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吸引力,我留在北京只是因为这里有许多朋友。我曾说过,我是一棵蒲公英,本来就是随意飞的,只是偶然在北京落地,而这里的每个朋友都是伸出的一根根须,如果没有朋友,就会继续飞走。可是,现在是有朋友的,还有好多,才会慢慢安定,但仍向往着别处,也恐惧着别处。我想,最后我还是会走的,朋友都会结婚,到时,我就会懂得朋友不是落地的理由吧。各有各的生活,是鸟就应该飞翔,是鱼就应该游泳,是蒲公英就应该漂泊。dd龙在天
远离一线城市不需要太多理由,为了生存我们必须去远离一线城市。不然,整天连饭都吃不饱,活都活不下去了,还谈什么发展?dd李特
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生存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城市,职业规划与第一职业选择很重要!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都有自己的精彩之处。dd李斐
其实这个中缘由大家都很清楚,人们追求的就是幸福感。既然再大城市压力大,生活不如意,就去二线城市咯,哪管它发达程度,工作待遇,自己过得快乐舒心就好。说不定二线城市不适合自己,还不如回去三线,四线城市。dd汪兰
归属感是可以建立的,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建立了一定的人脉关系,自然就产生了对这个地方的归属感。现在的人把一线城市的竞争压力过分夸大,甚至有点妖魔化一线城市,不少准毕业生看到前辈对一线城市的评价而选择远离之,实际上这个因人而异,别人的不适合扎根一线城市不一定自己就不适合,这当中牵涉很多问题,例如个人能力、性格、际遇、目标等等,是不是要逃离北上广,这个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