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k8游戏 > 实用文 > 其他范文

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材编写说明(精选6篇)-凯发k8游戏

| bbomega|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材编写说明,本文共6篇,欢迎阅读!

篇1: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材编写说明

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材编写说明

由人教社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材,在内容的安排和编写方式上,除了与前几册教 材内容有相同的特点(即适当增加概括性的数学知识,适当加强知识的逻辑系统性,进一步加强知识间的内在 联系,适当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外,还注意了适当加大教学的步子,适当增加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练习,以便更好地完成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做到与初中的数学教学更好地衔接。

本册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适当改进了分数加、减法的编排。分数加、减法都有同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和带分数相加或相减的情 况,在计算方法上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宜把加法和减法结合起来教学,以便于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和对知识的迁 移类推。在分数加、减法中,带分数相加、减的情况是个难点,考虑到带分数只是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 数的另一种写法,在带分数加、减法中,分数部分既有同分母的,又有异分母的,因此在教材中,不把带分数 加、减法单独列为一节,而把含有同分母、异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并入同分母、异分母的分数加、减法中, 这样既便于突出同分母、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法则,又分散了带分数相加、减的难点,便于学生逐步掌握 。

2.适当调整了分数乘、除法的内容。在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这两个单元中,都先集中教学每种运算的意义 和计算法则,然后再着重教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这样容易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除法 的概念、计算法则和实际应用。教材还注意加强分数与整数的联系,在教学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 ,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在教学分数除法之后,教学比的意义、性质和应用,这样安排,一方面有 利于加强比和分数的联系,加深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 能力;另一方面为后面教学圆周率、百分数、统计图表等知识做较好的准备。

3.适当降低了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难度。分数四则计算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应使学生比较熟 练地掌握。教材中,只着重练习一步式题和两、三步的混合运算式题,主要编入一些分子、分母比较小的大部 分可以口算的分数四则计算,分数、小数混合运算也适当简化,以加强简便计算的练习。

4.适当扩展了分数应用题的范围。进入五年级后,对应用题的教学要求主要有以下三点:(1 )能解答常 遇到的比较简单的分数四则应用题;(2)进一步提高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3)能够综合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一些较简单的实际问题。按照上述教学要求,在本册教材中适当扩展了分数应用题的范围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把已学的两三步整、小数四则应用题, 适当更换其中的一些数据为分数;(2 )适当扩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以及“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范围; (3 )适当出现少量的综合运用知识来解答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及可以用不同方法解答的应用题(不超过 三步)。同时,注意加强方程解法的教学,把方程解法和算术解法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既便于学生掌握两种 解法的解题思路,又便于学生灵活地选择解题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而且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5.适当加强了操作和联系实际。教材一方面注意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物体出发,抽象概括出几何图形的知识 ,另一方面适当增加联系实际的题目,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教材通过 操作,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知识间的联系和对比,使学生弄清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或计算方法。

6.适当加强了能力的培养。本册教材在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很多做法与前几册相同,但是 由于学生进入五年级,抽象思维有了一定基础,根据本册分数知识和几何初步知识的特点,在培养学生探索规 律、运用一些数学方法迁移类推以及训练思维的严密性、灵活性等方面予以了加强。

下面就本册教材各单元的主要内容和编写意图作一简介。

一、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法则,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在第五册学过的 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掌握计算的方法;会口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掌握分数和小 数的互化方法,正确地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会解答分数加、减法应用题。 本单元共4节:

(一)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教材首先安排了一组有关分数单位的复习题,为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做 好准备。然后通过两道数量关系相同,已知条件不同的例题,分别教学分数加法、减法的意义以及同分母的分 数加、减法。例1着重说明分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 并结合图示,使学生看清分数的分母相同也就是 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可以把这两个分数直接相加。例2 着重说明分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

5 3

同,也结合图示,启发学生思考:─和─可以直接相减吗?为什么?引

7 7导学生把分数加法的算理类推到分数减法。

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材首先引导学生比较例1、例2同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有什么 共同点, 总结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然后分三道例题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中需要解决的一些 特殊问题。例3教学“计算的结果, 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是假分数的,一般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例 4 教学三个同分母分数连加,以及单位名称的问题。例5教学把1化成与其它分数分母相同的分数,以及分数的 分子是0的情况。

3.同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这部分内容重点是教学同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难点是减法中 遇到分数部分不够减时的处理方法。教材分两道例题进行教学。例6教学带分数加法的一般方法。 教材结合直 观图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得出“先把带分数的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再把所得的数合并起来”的 一般方法。接着, 把例6改成减法应用题,让学生根据带分数加法的算理类推出带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在此 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同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例7教学被减数的分数部分不够减时的处理方法 。 教材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想”提出计算的方法,并注明详细的运算过程,接着,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当被减数是整数时,要减带分数,应该怎么办。

[1] [2] [3] [4] [5] 下一页

篇2:小学数学室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材编写说明

小学数学室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材编写说明

由人教社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材,在内容的安排和编写方式上,除了与前几册教材内容有相同的特点(即适当增加概括性的数学知识,适当加强知识的逻辑系统性,进一步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适当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外,还注意了适当加大教学的步子,适当增加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练习,以便更好地完成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做到与初中的数学教学更好地衔接。

本册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适当改进了分数加、减法的编排。分数加、减法都有同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和带分数相加或相减的情况,在计算方法上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宜把加法和减法结合起来教学,以便于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在分数加、减法中,带分数相加、减的情况是个难点,考虑到带分数只是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的另一种写法,在带分数加、减法中,分数部分既有同分母的,又有异分母的,因此在教材中,不把带分数加、减法单独列为一节,而把含有同分母、异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并入同分母、异分母的分数加、减法中,这样既便于突出同分母、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法则,又分散了带分数相加、减的难点,便于学生逐步掌握。

2.?适当调整了分数乘、除法的内容。在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这两个单元中,都先集中教学每种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然后再着重教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这样容易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概念、计算法则和实际应用。教材还注意加强分数与整数的联系,在教学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在教学分数除法之后,教学比的意义、性质和应用,这样安排,一方面有利于加强比和分数的联系,加深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为后面教学圆周率、百分数、统计图表等知识做较好的准备。

3.?适当降低了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难度。分数四则计算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应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教材中,只着重练习一步式题和两、三步的混合运算式题,主要编入一些分子、分母比较小的大部分可以口算的分数四则计算,分数、小数混合运算也适当简化,以加强简便计算的练习。

4.?适当扩展了分数应用题的范围。进入五年级后,对应用题的教学要求主要有以下三点:(1)能解答常遇到的比较简单的分数四则应用题;(2)进一步提高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3)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一些较简单的实际问题。按照上述教学要求,在本册教材中适当扩展了分数应用题的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把已学的两三步整、小数四则应用题,适当更换其中的一些数据为分数;(2)适当扩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以及“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范围;(3)适当出现少量的综合运用知识来解答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及可以用不同方法解答的应用题(不超过三步)。同时,注意加强方程解法的教学,把方程解法和算术解法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既便于学生掌握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又便于学生灵活地选择解题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而且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5.?适当加强了操作和联系实际。教材一方面注意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物体出发,抽象概括出几何图形的知识,另一方面适当增加联系实际的题目,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教材通过操作,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知识间的联系和对比,使学生弄清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或计算方法。

6.?适当加强了能力的培养。本册教材在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很多做法与前几册相同,但是由于学生进入五年级,抽象思维有了一定基础,根据本册分数知识和几何初步知识的特点,在培养学生探索规律、运用一些数学方法迁移类推以及训练思维的严密性、灵活性等方面予以了加强。下面就本册教材各单元的主要内容和编写意图作一简介。

一、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法则,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在第五册学过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计算的方法;会口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正确地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会解答分数加、减法应用题。本单元共4节:

(一)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教材首先安排了一组有关分数单位的复习题,为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做好准备。然后通过两道数量关系相同,已知条件不同的例题,分别教学分数加法、减法的意义以及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例1着重说明分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并结合图示,使学生看清分数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可以把这两个分数直接相加。例2着重说明分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也结合图示,启发学生思考:57和37可以直接相减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把分数加法的算理类推到分数减法。

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材首先引导学生比较例1、例2同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有什么共同点,总结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然后分三道例题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中需要解决的一些特殊问题。例3教学“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是假分数的,一般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例4教学三个同分母分数连加,以及单位名称的问题。例5教学把1化成与其它分数分母相同的分数,以及分数的分子是0的情况。3?同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这部分内容重点是教学同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难点是减法中遇到分数部分不够减时的处理方法。教材分两道例题进行教学。例6教学带分数加法的一般方法。教材结合直观图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得出“先把带分数的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再把所得的数合并起来”的一般方法。接着,把例6改

成减法应用题,让学生根据带分数加法的算理类推出带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同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例7教学被减数的分数部分不够减时的处理方法。教材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想”提出计算的方法,并注明详细的运算过程,接着,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当被减数是整数时,要减带分数,应该怎么办。

(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由于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先通过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所以,通分是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教材先安排了三道通分的复习题,复习已学的通分知识。然后通过三个例题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例1结合直观图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法,重点是引导学生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例2在例1的基础上类推出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例3结合异分母分数连减的教学,使学生明确“有时为了计算简便,可以采用不同的通分方式”,以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

2.?异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异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比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要难一些,一方面在计算之前要先通分,增加了计算步聚,另一方面在连减计算中出现被减数整数部分要拿出2化成假分数的情况,这是一个难点。针对异分母带分数加、减法的难点,教材先安排了一组填空题,着重复习从整数中拿出1或2化成假分数的情况,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然后通过两道例题教学异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例4教学异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与同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相比,只增加了一步通分,其它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类推。例5教学被减数的分数部分不够减,从整数部分拿出1来化成假分数还不够减时,需要拿出2的情况。

(三)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由于学生对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比较熟悉,所以教材首先说明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并结合分数加减法的特点,说明“为了简便,几个分数可以一次通分,然后按照运算顺序依次进行加减计算”。然后,通过两个例题说明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上。接着,为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加法运算定律,加深理解带分数加法的算理,教材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使学生在实际计算中应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为了沟通分数和小数的联系,深刻理解分数、小数的意义,同时为教学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做好准备,教材首先教学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关于小数化分数,教材中只教学有限小数化分数的方法,关于分数化小数,教材中教学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分数和小数的关系,另一种是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材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分数、小数互化的一般方法。然后,教学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用一种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教材通过三个例题,结合计算的实际情况(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和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合理、灵活地选择算法。

二、分数乘法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本单元共3节:

(一)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1.?分数乘以整数。

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因此,教材注意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引入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首先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和三个相同分数相加的计算方法,为学习分数乘以整数做好准备,然后,通过一个例题,结合直观图,采用加法与乘法对照的方法,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教材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一个数乘以分数。

一个数乘以分数,包括整数乘以分数和分数乘以分数两种情况。它们的意义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是整数乘法意义的扩展,是后面学习带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所以是教学的重点。教材通过两个例题分别教学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教材先结合直观,在说明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的基础上,类推出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然后,教学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分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不再单独教学,以简化教学过程,节约教学时间。

3.?带分数乘法。带分数乘法一般先化成假分数再乘比较简便。教材先复习带分数化假分数,分数乘以分数以及整数和分数相乘,然后,通过两个例题教学带分数的乘法。第一个例题着重说明带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第二个例题通过三个分数连乘的不同计算方法,着重提高分数乘法的熟练程度。

4.?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和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这两部分内容教材是分两小节进行教学的,但它们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因此,教材在复习有关整数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只通过一个例题说明分数加、减、乘法混合在一起时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至于混合运算中的不同情况则通过练习让学生自己类推,对于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教材采用的方法与前面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的方法相同,教材的重点仍然是使学生理

解这些运算定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在实际计算中,灵活运用这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二)分数乘法应用题

分数乘法应用题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应用题中的已知数是分数,但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都与整数应用题相同(在前面的练习题中已有所练习)。另一部分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而新出现的,例如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它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对以后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不同情况,教材分三个例题进行教学。例1结合线段图,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教学求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例2教学涉及两个数量,求等于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的另一个数量是多少的应用题。例3是在前两个例题的基础上,教学增加一个条件,连续求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解答例3的关键是正确判断每一步分别把什么看作单位“1”,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三)倒数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主要为后面教学分数除法做准备。教材给出倒数的意义后,特别注意强调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接着,教学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三、分数除法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解简易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知道比与分数、比与除法的关系,会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本单元共3节:

(一)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1.?分数除法的意义。

在本册教材中,分数除法是作为分数乘法的逆运算来定义的。教材通过一道学生容易理解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引出两道分数除法的应用题,说明分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分数除以整数。

在分数除法中,不论哪种情况,它们的计算方法都可以归结为乘以除数的倒数。教材为了分散难点,先教学分数除以整数。教材通过一道被除数的分子能被除数整除的题目,教学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材结合直观图,根据分数除法和分数乘法的意义,采用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进行解答,使学生初步看到,除以整数也就是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然后,让学生想一想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3.?一个数除以分数。

一个数除以分数包括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两种情况,不论哪一种情况,计算时都要把除以分数转化为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教材分两个例题进行教学,先教学整数除以分数可以转化为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再教学把被除数换成一个分数,得出分数除以分数也可以转化成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来计算,进而总结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最后,联系前面教学的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总结出一个统一的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4.?带分数除法。

带分数除法的教学是在分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与带分数乘法的教学一样,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材在复习带分数与假分数的互化之后,引导学生类推出分数除法有带分数的也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再计算。这部分内容中,还安排了列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又几分之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和分数连除、乘除混合运算式题。主要目的提高学生分数乘、除法的计算能力,并为后面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打好基础.

(二)分数除法应用题

本节主要教学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这种应用题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实践证明,在教学这种应用题时,紧密联系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先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在此基础上再教学用分数除法来解答,效果是比较好的。因此,教材先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在此基础上教学例1,教材是通过图示和“想”,用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思路进行分析,明确把谁看作单位“1”,由于单位“1”是未知的,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先列出等量关系式,然后设未知数列出相应的方程并解答。例2的教学涉及两个量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在列方程解答的基础上,教材让学生想一想,怎样用算术方法解,使学生明确仍然要先找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然后根据除法意义直接列出分数除法算式。

在教学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除法应用题之后,教材安排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对比,使学生对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内在联系有进一步的认识,提高分析和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做好准备。

这部分教材的最后,安排了分数连除和分数乘除复合应用题。这些应用题都是在前面学过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对这些两步应用题的解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区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比

这部分内容通常是安排在小学的最后阶段,把比和比例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这套教材考虑到比与分数有密切联系,把比的一些最基础的知识提前放在分数除法这一单元中教学,既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为以后教学百分数(百分比)、圆周率等内容打下较好的基础。

1.?比的意义。传统的算术教材讲比的意义,强调同类量相比,由于实际应用的需要,要用到不同类量的比。因此,本册教材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分别结合实际问题,先引出同类量的比,再引出不同类量的比。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的意义。

2.?比的基本性质。教材联系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再通过“想一想”引导学生找出比也有相应的性质,然后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接着应用这个基本性质教学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方法。

3.?比的应用。在小学数学中,比的应用主要有两个内容,即比例尺和按比例分配,本册教材只教学按比例分配,而且只教学按正比例分配。教材通过两个例题教学按比例分配,把一个数量按照已知的比分成两部分的问题和把一个数量按照已知的比分成三部分的问题。在练习中,注意联系实际,使学生既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又可以增长一些科学技术知识和生活经验。

四、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小数四则运算,以及会解答比较容易的分数、小数两步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会进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计算中能运用一些简便算法;学会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分数、小数应用题,进一步提高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共2节:

(一)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1.?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三、四步计算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由于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对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比较熟悉了,因此,教材在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没有再详细地说明运算顺序,而是直接说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然后,通过两道例题分别教学没有括号和有括号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接着,通过一道例题说明,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同样可以运用以前学过的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2.?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在前面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对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已不难掌握,因此,教材着重介绍分数和小数乘除混合运算时,应该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教材通过三个例题进行教学,例4说明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一般先把小数化成分数再计算;例5说明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运用简便方法,并说明计算的结果允许取近似值时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例6说明先化简再计算的简便算法。

(二)分数、小数应用题

本小节的应用题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一般的两步计算的分数、小数应用题,第二部分教学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以及相应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第三部分教学工程问题。第一部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只是已知条件是分数或小数,或者是在简单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选用方法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也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应用题做些准备。

第二部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稍复杂一些,学生不易掌握。这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教材对每个例题都用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主要弄清要把什么看作单位“1”,已知的和要求的数量分别是什么。同时,通过不同解法的教学,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

第三部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整数应用题中的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的数量关系相同,解题思路也大致相同,只是题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答时要把工作总量作为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教材注意从已学的知识逐步引入,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

五、长方体和正方体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能够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并且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其它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以及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共3节: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1.?长方体。

教材首先说明已学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然后借助实际物体说明什么是立体图形,并引出长方体的概念。接着,教材通过两个例题具体研究长方体的特征。例1结合长方体的实物模型,通过操作(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例2结合长方体的框架,进一步研究长方体的特点,进而引出长、宽、高的概念。教材注意在练习中加强操作活动,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准备。

2.?正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过程与长方体类似。教材特别注意加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的教学,教材引导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观察和比较,说一说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认识它们的特征与相互联系,并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

理解,还可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材通过操作(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的6个面展开)加强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概念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例题教学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材中没有给出计算表面积的公式,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中,教材注意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体积和体积单位。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在理解和应用上都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材加强了对体积概念的认识。通过一组实验,使学生直观认识到“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教学体积的单位及其用途,使学生明确体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的体积的,教材还特别注意突出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区别,最后,结合实际操作,分别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总结出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进而结合底面积的概念,总结出统一的体积计算公式。

2.?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后教学的。教材通过图示,引导学生推出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通过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对比,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认识。然后,通过三道例题教学有关体积的名数改写。

3.?容积和容积单位。

容积的概念与体积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体积是指一个物体本身占据多大的空间,容积是指中间是空的物体能装下多大体积的其它物品。教材在给出容积的概念后,特别说明了容积的计算方法和测量数据的方法。同时说明,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的体积,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并给出它们之间的进率。

4.?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

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以后,有的学生可能会对表面积和体积这两个概念发生混淆。教材结合实物(图形),通过对比两个概念的含义、计量单位、所需数据的测量,使学生分清这两个概念和各自的计算方法。

篇3:小学数学室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材编写说明

小学数学室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材编写说明

由人教社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材,在内容的安排和编写方式上,除了与前几册教材内容有相同的特点(即适当增加概括性的数学知识,适当加强知识的逻辑系统性,进一步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适当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外,还注意了适当加大教学的步子,适当增加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练习,以便更好地完成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做到与初中的数学教学更好地衔接。

本册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适当改进了分数加、减法的编排。分数加、减法都有同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和带分数相加或相减的情况,在计算方法上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宜把加法和减法结合起来教学,以便于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在分数加、减法中,带分数相加、减的情况是个难点,考虑到带分数只是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的'另一种写法,在带分数加、减法中,分数部分既有同分母的,又有异分母的,因此在教材中,不把带分数加、减法单独列为一节,而把含有同分母、异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并入同分母、异分母的分数加、减法中,这样既便于突出同分母、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法则,又分散了带分数相加、减的难点,便于学生逐步掌握。

2.?适当调整了分数乘、除法的内容。在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这两个单元中,都先集中教学每种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然后再着重教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这样容易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概念、计算法则和实际应用。教材还注意加强分数与整数的联系,在教学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在教学分数除法之后,教学比的意义、性质和应用,这样安排,一方面有利于加强比和分数的联系,加深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为后面教学圆周率、百分数、统计图表等知识做较好的准备。

3.?适当降低了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难度。分数四则计算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应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教材中,只着重练习一步式题和两、三步的混合运算式题,主要编入一些分子、分母比较小的大部分可以口算的分数四则计算,分数、小数混合运算也适当简化,以加强简便计算的练习。

4.?适当扩展了分数应用题的范围。进入五年级后,对应用题的教学要求主要有以下三点:(1)能解答常遇到的比较简单的分数四则应用题;(2)进一步提高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3)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一些较简单的实际问题。按照上述教学要求,在本册教材中适当扩展了分数应用题的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把已学的两三步整、小数四则应用题,适当更换其中的一些数据为分数;(2)适当扩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以及“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范围;(3)适当出现少量的综合运用知识来解答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及可以用不同方法解答的应用题(不超过三步)。同时,注意加强方程解法的教学,把方程解法和算术解法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既便于学生掌握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又便于学生灵活地选择解题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而且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5.?适当加强了操作和联系实际。教材一方面注意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物体出发,抽象概括出几何图形的知识,另一方面适当增加联系实际的题目,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

[1] [2] [3] [4] [5]

篇4: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材说明

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材说明

由人教社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材,在内容的安排和编写方式上与第七册教材有相同的特点,即在前几册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的特点,适当增加概括性的数学知识,进一步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提高,为进一步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也便于同初中数学的学习更好的衔接。

本册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适当加强简易方程。在小学数学中适当引入一些代数初步知识,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已学过的算术知识的理解,可以使一些整数、分数、百分数的应用题(主要是逆思考的)化难为易,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利于加强中小学的衔接。

2.本册平面图形的内容较多,在教学中,注意加强操作和画图,沟通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有关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加强约数和倍数中的基本概念和算理的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概念比较多,也比较抽象,知识的前后联系也比较紧密。本册教材在原通用教材的基础上,又采取了加强操作和直观,加强算理教学,加强对易混概念、计算方法的区分等手段,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

4.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分数概念的教学。教材注意加强与已学的分数初步知识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加以概括,并加强商不变的性质与分数基本性质和约分、通分的'内在联系,促进学习的迁移。

5.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本册教材概念、法则多,抽象性强。考虑到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些基础,教材在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方面有所加强。下面就各单元主要内容和编写意图做简要说明。

一、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这一单元的知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直线、线段和角、直角,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系统的教学,使学生对平面图形中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也为后面学习一些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较好的基矗其主要内容有4小节。

(一)角的度量

教材先讲直线和线段,并在此基础上引出射线,使学生掌握三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为进一步学习图形的知识打好基矗接着利用射线的概念给角下定义,再通过操作,用运动的观点说明角的概念,通过比较角的大小加深对角的认识。然后讲角的度量,先引入量角器,指出角的计量单位是“度”,再讲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说明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教材是通过折纸和用量角器量角来认识直角和平角,再通过测量介绍锐角和钝角。教材是通过例题教学按给定的度数来画角及其三个步骤,初步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二)垂直和平行

1.垂直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情况。因此,教材在讲垂直时,从两条直线相交组成四个角引入,然后说明让其一条直线转动,使∠1变成直角,观察其它角变成了什么角。使学生看到每相邻两个角都是直角,在此基础上引出垂直的概念。然后讲解画垂线的方法,分两种情况。接着通过实际测量得出从直线外一点,与这条直线垂直的线段最短,并在此基础上引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最后讲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正方形,这是画垂线的一种实际应用。

2.平行

学生在学习第四册时对平行线已有了初步认识,这里让学生在复习的基础上举出具体实物中的平行线,并通过延长每组直线,揭示平行线的本质特征,进而抽象出平行线的概念。之后,教材出现在平行线间作几条垂线,通过量它们的长度,初步认识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性质。最后,教学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教学时要强调,画平行线时直尺和三角板不能滑动。

(三)三角形

1.三角形的特性

教材通过观察学生所熟悉的具有三角形形状的实物,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接着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举例说明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三角形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2.三角形的分类

教材首先把三角形按角进行分类,并用集合图形象地表示出来,使学生看到三角形整个集合与这三种三角形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至于按边分类,要难一些,教材只结合具体例子,通过观察和操作来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抽象、概括出它们的定义。然后引出三角形的底和高以及高的画法,除此以外不作更高要求,以免加重学生负担。

(四)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材从观察各种四边形开始,先引出四边形的概念,再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并通过操作和观察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以及它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介绍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以及高的画法,接着说明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并用集合图表示出来。之后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出梯形的一般图形,再通过操作认识梯形的特征,进而概括出梯形的定义。最后介绍梯形的上底、下底、腰及高的概念,再说明等腰梯形,并通过实际度量认识它的特征。

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1] [2] [3] [4] [5] 下一页

篇5: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材简介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材简介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编著的这册教材,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的要求,在总结原通用教材和我室实验教材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供五年制小学五年级第一学期使用。这册教材的主要内容有: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长方体和正方体。共计5个单元。

本册教材在安排上和编写方式上,与四年级有相同的特点,即适当增加概括性的数学知识,适当加强知识的逻辑系统性,进一步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适当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还注意适当加大教学的步子,适当增加综合运用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练习,以便更好地完成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并更好地与初中的数学教学衔接。

本册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改进分数加、减法的编排。

分数加法和分数减法都有同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和带分数相加或相减的情况,它们在计算方法上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宜于把加法和减法结合起来教学,以便于学生掌握计算法则,迁移类推。在分数加、减法中,带分数相加、减的情况是个难点。考虑到带分数只是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的另一种写法,在带分数加、减法中,分数部分既有同分母的,又有异分母的,因此在教材中不把带分数加、减法单独列为一节,而把含有同分母、异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并入同分母、异分母的分数加、减法中。这样既便于突出同分母、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又分散了带分数相加、减的难点,便于学生逐步掌握。

2.适当调整分数乘、除法的内容,改进分数乘、除法的编排。

在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这两个单元中,都先集中教学每种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然后再着重教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这样容易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概念、计算法则和实际应用。教材还注意加强分数与整数的联系,在教学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在教学分数除法之后,教学比的意义、性质和应用。这样安排,一方面有利于加强比和分数的联系,加深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为后面教学圆周率、百分数、统计图表等做较好的准备。

3.加强分数四则的基本计算,降低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难度。

分数四则计算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应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教材中,着重练习一步式题和两、三步的混合运算式题,主要编入一些分子、分母比较小的大部分可以口算的分数四则计算。分数、小数混合运算也适当简化,加强简便计算的练习。

4.适当扩展分数应用题的范围,改进分数应用题的编排。

进入五年级,对应用题的教学要求主要有以下三点:(1)能够答常遇到的比较简单的分数四则应用题;(2)进一步提高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3)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一些较简单的实际问

[1] [2] [3] [4] [5]

篇6: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说明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说明

――兼谈小学毕业年级的语文教学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供实施义务教育的五年制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使用。这是小学阶段的 最后一个学期,第十册教材既按照整套教材的总体设计继续安排新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又注意对前几年学到的 知识和能力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复习,力求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本册安排的新的训练内容和要求

1.本册有22篇课文,其中看图学文2篇,讲读课文15篇, 阅读课文5篇。有17篇是现行教材中的保留篇目, 新选的5篇课文是《马踏飞燕》、《菩萨蛮・大柏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梅花魂》和《延安,我把你 追寻》。这些新选的课文内容丰富,富有教育意义,体裁也多样。《马踏飞燕》介绍了东汉时期的一匹铜制骏 马,配有这一珍贵出土文物的照片;《梅花魂》通过梅花的秉性,表达了海外华人眷恋祖国的心情;《菩萨蛮 ・大柏地》是毛泽东主席写的一首古体诗词,“菩萨蛮”是词牌的名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大诗人 杜甫写的七言律诗;《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赞颂延安精神的新诗。

2.本册课文编排以重点训练项目为核心,兼顾内容上的联系,分成6组,每组有3―4篇课文和1个“基础训 练”。新安排的读写训练项目有4个:“分辨事物和联想”、“展开合理的想象”、“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和“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分辨事物和联想”、“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侧重于读的训练,“展开合理的 想象”、“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侧重于写的训练,读的训练和写的训练互相对应、穿插安排。这些训练项目 都是在前几年读写训练基础上的深化和提高。

上述4个重点训练项目分别安排在第二、三、四、五组。 这几组的课文都按照训练项目的要求编排,每篇 课文后面的练习注意落实训练项目的训练,每组课文后面有一篇“读写例话”,对该组的重点训练项目作概括 说明和归纳小结,然后再通过“基础训练”中的阅读和作文练习对重点训练项目进行复习,使学生逐步形成能 力。

3.本册教材继续重视预习能力和预习习惯的培养。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提示,预习要求比前几册略有提 高,重点要求是通过预习能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在预习中练习圈圈画画、作简单的批注。全册要求圈画、批 注的有16篇,其中要求画出重点内容的7篇、要求简单写写预习后的初步感受的2篇。这样的安排,旨在教给学 生科学的读书方法,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4.学习写会议记录,这是教学大纲规定的五年级的教学要求。学写会议记录安排在“基础训练3”, 先通 过实例和简单的说明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写会议记录和怎样写会议记录,再让学生练习写一次会议记录。会议 记录有简单记录和详细记录两种,简单记录只要记下讨论的问题和通过讨论形成的决议,详细记录要把发言人 的发言内容全部记录下来。要求小学生学习的是写简单记录。

5.本册要求掌握生字100个,分散安排在2篇看图学文和15篇讲读课文中。这样,小学阶段的10册语文教材 共计安排生字2,500个。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所学的生字应该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大部 分会运用。

二、进行全面、系统复习的具体安排

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应该对小学五年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系统的复习,教材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复习作 了具体安排,为教师指导学生复习提供凭借。

1.结合课文的学习进行复习。

每一篇新课文的学习,既可以获得新的知识、训练新的语文基本功,又必须运用过去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 ,所以,结合课文的学习进行复习是语文复习的最重要的途径。为了便于教师利用课文指导学生系统复习,编 写教材时,根据各篇课文的不同特点在思考练习题中有计划地作了如下安排。

(1)阅读理解能力和复习方面,安排了较多的理解词句、划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的练习。

(2)说的能力的复习方面, 安排了练习详细复述(复述“负荆请罪”、“武松打虎”的故事)、简要复 述《齐天大圣》、创造性复述《黄河象》。

(3)写的能力的复习方面,安排了缩写《灯光》、续写《穷人》。

(4)常用字的复习方面, 每篇看图学文和讲读课文的“读读写写”练习都适当增加了分量,使较多的常 用字得到复习巩固。

2.通过“基础训练”安排系统复习。

全册教材共有6个“基础训练”, 每个“基础训练”分“字・词・句”、“听话・说话”、“阅读”和“ 作文”四个部分。这几部分的具体内容,既注意体现本组的新的训练项目,又对小学阶段所学的主要的语文知 识和能力安排了系统复习。

(1)汉语拼音方面,复习了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的书写规则、整体认读音节,练习读准平舌音、翘舌音 、前鼻音、后鼻音、轻声,练习熟练认读音节。

(2)字、词方面,复习了辨析多音字、形近字、近义词和一词多义,复习了按音序、按部首查字典的方 法和从字典中选择恰当的解释,复习了反义词和成语。

(3)句子方面,练习了缩写句子和扩写句子, 用变换句式的方法复习了“把”字句、“被”字句、反问 句和感叹句,用举例体会的方法复习了对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的认识,用填写关联词语的方法复习了几种 常见的简单复句,还复习了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修改用错的标点、修改表达不清楚的一段话。

(4)听话方面,安排的3次听说训练分别是:介绍自己喜爱的图画或邮票,讲自己最看不惯的现象,练习主持讨论会。这几次听话训练都是让学生练习即席发言,训练学生能当众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把大家的意见作 简单的归纳小结。这是一个小学毕业生的听说能力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5)阅读方面,在6个“基础训练”中安排了6次阅读练习, 系统复习了各项阅读基本功,主要有:查字 典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理解结构复杂或含义深刻的句子、给自然段分层、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等。

(6)作文方面,复习了写简单记叙文和写常用应用文。6个“基础训练”中安排了3次写记叙文,分别是写喜爱的物、印象深的人和难忘的事;3次写应用文,分别是写建议书、读后感和写信。

3.在6组课文之后附了4篇供综合复习用的材料。

这4篇阅读材料是:冰心奶奶给小朋友写的信《三寄小读者》, 歌颂孔繁森无私奉献精神的'散文《高原红 柳》,讲述乱砍树木就要受到大自然惩罚的寓言故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介绍风向袋制作和实验过程的说 明文《风向袋的制作和实验》。附这4篇材料, 是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复习提供方便,减轻教 师选择和印刷材料的负担。所附的4篇材料都编有练习题,练习的形式多样、复习的面比较广,既有侧重阅读理 解能力和读懂词句、读懂自然段、理清课文条理、归纳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等,又有侧重表达能力的联系 生活实际谈体会、写感想。如《三寄小读者》有一题“读了冰心奶奶信,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还有要求学生按照课文内容动手进行制作和实验的,如《风向袋的制作和实验》有一题“按照文章介绍的方 法做一个风向袋,再实际观察一下”。

4.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提供了2套综合练习题。

为了便于教师进行质量检测、通过检测了解学生的实际再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我们在教师教学用书 中安排了2套综合练习题, 也就是2套质量检测题。第一套与上半学期的教学内容有较多的联系, 可供期中复习检测用;第二套综合性更强一些,可供期末复习检测用。这两套练习题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检测比较全面, 有的是对课本上所学内容的检查复习,如听写词语、默写课文等;大部分是检测学生对所学的语文知识和能力 能否灵活运用。在“综合练习二”中还安排了一项听话练习:先认真听老师读文章,听完后回答问题。通过听 后回答问题,检测学生听读文章是否认真、仔细,是否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在综合 练习中安排这样一道题,目的是引起师生对听说能力复习检查的重视。

三、对使用第十册教材的几点建议

五年制小学五年级的第二学期已经临近毕业,搞好这一学期教学的关键是排除“应试教育”的干扰、切实 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使用第十册语文教材,希望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正常的教育秩序,凭借教材进行教学和复习。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毕业班的老师为了帮助学生复习迎考,匆匆忙忙地把课文教完,留出大量的时间进行 复习,让学生做各种各样的练习。这样做,不仅影响了毕业年级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使学生感到语文学习枯燥无味。我们编写五年制第十册教材的一个想法,就是希望改变这种违反教学规律的 状况,使毕业年级和其他年级一样正常地进行教学。根据这样的思想,这册教材把新课的学习和系统的复习有 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一个小学毕业生在语文能力方面应该达到的各项基本要求,课 本中几乎都安排了复习。所以,教师只要扎扎实实地按课本进行教学、认认真真地完成第十册的教学任务,也 就带领学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复习。希望老师不要为了赶进度而提前结束课程,不要丢开课本另加许多其他的 练习材料。

2.依据教学大纲,全面、准确地把握语文教学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对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都要加以重 视,不可有所偏废。第十册语文教材中对听、说、读、写诸方面的教学和复习都作了具体安排,希望在老师的 指导下一一得到落实。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学各项要求的把握,必须也只能以语文教学大纲为依据,决不能跟着测 试卷和各种练习册走。在我们所见到的测试卷和练习册中,偏离大纲要求的题目为数不少,例如让学生给汉字 注音,这就超出了大纲的要求,大纲只要求“能够准确、熟练地拼读音节”;再如让学生区分比喻句、拟人句 、排比句甚至要学生写出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这些也都超出了大纲的要求。对小学生,不要求掌握语法 、修辞方面的名词术语和有关知识,只要求通过具体的实例从感性上认识这些语言现象。所以,第十册教材对 于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的复习,采取的都是引导学生具体感受的方式。在许多测试卷和练习册中,也有一 些题目低于大纲规定的要求。例如,教学大纲中对小学毕业生查字典的要求是“能熟练地查字典,养成使用字 典的习惯”,而一般对查字典的考查,只是要求学生填出查哪个部、查哪个音序,这仅仅是考查了查字典的知 识,并没有考查出学生查字典的实际能力。第十册教材对查字典的复习,采取的是实际操作的方法,要求学生 动手查字典,查到要查的字以后再填写这个字在字典的哪一页、该选字典中的哪一条解释,而且还让学生比一 比谁查得快。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为了准确地体现大纲提出的“能熟练地查字典”这一具体要求。这类例子 还很多。希望教师在钻研和使用第十册教材时注意对照大纲、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各项训练要求。

3.注重指导学生自学自练,使学生在自学自练中提高语文能力。

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才能得到发展,因此,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 生自学自练的过程。从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看,教师分析讲解多、繁琐提问多、学生自学自练少的现象还较为 普遍,这是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各个年级都应注意克服这种弊端,在使用第十册教材时更应彻底改 变这种状况。因为在这一册中,新的训练点不多,主要是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复习。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学自练 ,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前几年学到的语文知识来阅读新的课文、完成新的作业。通过反复运用,使学生的语文 能力更加巩固和熟练。

教学第十册的课文,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布置学生按照预习要求进行预习,在学生预习以后认真地进行 检查;二是参照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布置学生自学理解,在学生自学理解的基础上组织讨论交流,酌情加 以指导;三是多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主要是各人自由朗读。教学第十册的“基础训练”,也要抓好三个 环节:一是布置学生看清题目要求,试着独立完成;二是检查交流,并针对发现的问题酌情指导;三是督促学 生认真订正、修改。

在指导学生自学自练时一定要讲求实效,不能流于形式,不能走过场。为此,要注意三点:一是教师提出 的每一项任务都应明确、具体,使学生知道该怎么做;二是要让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读书、思考、做题目, 能够从容地把课文读完、把题目做完,真正经历自学自练的过程;三是讨论交流时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 意见,以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同时也保护学生自学自练、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4.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尽力使每一个学生的每一项能力都达到标准。

小学阶段所要培养的各项语文能力都是最基本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进入初中继续学习的必备基础。我 们应该帮助学生把这个基础打扎实。在第十册教材中,许多重要的训练点只复习了一次,而且是通过一两个题 目来复习的,所以教师要重视每一道题的练习,使每道题都训练到位,以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

[1] [2] 下一页

>    五年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各年段的任务,但也可能在某些方面有所缺漏。使用第十册 教材时,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善于通过对学生自学自练情况的分析发现前几年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酌情采取补 救措施。补救的主要方式是有针对性地加强某些方面的练习。教师一定要做到情况明确,薄弱环节抓得准,针 对薄弱环节设计的练习要少而精,不能盲目地拿到题目就让学生练。一个班级的几十个学生,其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对于语文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要更多地给予关照,多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这样,经过最后这一学 期师生的共同努力,全班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大的提高。

上一页  [1] [2]

小学教学计划如何编写

热门推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