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婚姻家庭故事:我和婆婆的故事,本文共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的婆婆是一位典型的农村妇女,不善言谈,干起力气活一个顶俩,这俩还是指我公公或我老公这样的男人,要是我,那仨也是绰绰有余。
自进入这个家门,我就怕她。那怕让我在她面前从来不敢有任何要求,还要看她的脸色是晴是阴。只要她干活我就给她快点打小工,怎奈从小没接触过农活的我,总是干不到她心里去。婆婆只能改造我,自小在娘家大院被邻里称为手巧的我,在婆婆眼前,笨拙得不能再笨拙。
第一次在婆家烧火,偌大的八人锅稳稳地坐在灶台上,并没有吓倒我,不就烧火吗?没吃过猪蹄还没见过猪跑吗?!婆婆拿过一捆柴说:“你烧火吧。”简简单单一丢就走了。
还记得当时年少的自己心里还在问“怎么不给我生起来啊?不生怎么烧啊。”到现在一想起自己当时的想法,恨不得给自己一脚。
没办法,我也是顶要强的。拿一把柴,底下放一团纸,纸点着了又灭了,再放一团纸点着又灭了,柴没见一点火花反而冒出一股股烟,猛吹一口气,结果眼被呛得睁不开了,赶紧喊老公来帮忙,两人倒腾半天终于点着了。本来挺旺的火一经我手就要奄奄一息,老公也不敢走了,俩人也乐呵在一起一边烧火一边砸牙。
婆婆看到了,过来接过去打发我俩上一边去,估计当时婆婆心里肯定凄凉的要命。后来有了小叔媳妇,一般婆婆是不用我来烧火的,都是小叔媳妇烧。
不知为什么,在婆婆面前我总是犯怵。每次我们一起逛街买菜啥的,我总是体力不支,总是婆婆大包小包的拎着在前面走着,我偶尔拎着小包也是大喘小喘的在后面跑着。
我跟婆婆一天比一天生分,随着女儿的出生,当我发现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观相差太远时,我开始回避婆婆,逐渐减少与她相处的时间。我们在城里本来就有自己的小家,所以总以工作忙为理由来减少回去探望她的次数,要说交流,近乎是零。
信主以前,我也寻找过答案。从小接受的教育里“百事孝为先”,我总认为自己是孝顺的,对公婆也是尽心尽力的。每次回家总是帮着做这做那,老人住院也是床前床后照顾,经济上更不用说,从不计较,可为什么没有那份亲情的感觉,反而忐忑不安呢?
无论我怎么寻找还是一无所获,一提“婆媳关系”内心总有一肚子委屈,婆婆让我刻画的越来越刚硬,而对自己的外在行为越来越美化,对自己的怜悯也不断增加。
信主以后我也在不断寻找这困扰我二十年的问题的答案。时间一天天过去了,还是没有找到。我只有对神呼求,问通晓天地的主,为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我的神并没有回复我,我以为祂把我忘了。
诗篇里说:“主啊,你本为良善,乐意饶恕人,有丰盛的慈爱赐给凡求告你的人。”上帝没有忘记我,祂只是在让我经历。
直到有一天,我翻开《约翰一书》,四章十八节这样记载: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
“爱里没有惧怕”这句话像针一样扎在了我心上,婆婆的身影在我眼前晃来晃去,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自己。所有面子上的事我都做了,可扪心自问,我爱婆婆吗?没有。那我是做给别人看吗?也不是。那为什么?更多的可能是我把自己往仁义道德的标准上套,这份孝没有从心底油然而生,它是一份在内心深处有条件的孝,因为没有爱。
我跪在床前痛哭,罪在我内心显现,我恐惧害怕,害怕真实存在的自己。
是的,我不得不面对,自己是瞧不起婆婆的。她没读过几年书,认不得几个字,被我认定没文化;她身板硬朗,有力气干庄稼活,却不会整理家务,被我认定粗俗;她节俭不舍得花钱,十几年前的衣服穿到现在,我们给买的衣服却束之高阁,被我认定不懂得生活……
我越想越是不寒而栗,论断、邪恶、诡诈、傲慢、虚伪……我不敢再继续下去,上帝看重的是你的动机,而不是你外在美好的表现。我只有向上帝忏悔痛哭,父啊,饶恕我,帮助软弱的我,让您的爱注入我心底,流淌满溢……
去年公公身体不好,我主动邀请公婆一起来北京。说实在的,这二十多年里,我一直是在自己小家或是娘家呆着,与婆婆朝夕相处的日子也就过年过节的。后来婆婆住到城里,我们才每周末聚一次,再后来,我们来到了北京,几个月回趟家,见面的时间数都数得过来。
或许这才是我们在一起的开始。
二十多年的婚姻磨练,工作家务陪伴孩子,让我的小姐态早已烟消云散,孩子也到了我当年的年龄,我也到了婆婆当年的年龄。
婆婆老了,年轻时的过度劳累使她患了腿疾,虽做过手术,效果甚微。昨天我们一起去超市买了一堆的水果蔬菜,我拎着两大包在前面走,婆婆拎着一包在后面跟着,不自觉地就把婆婆落在了后面,走一段我就停下等等她,放慢速度走一段还是要等等她,看出了她的吃力。家里简简单单的蓄水池都会让她一筹莫展,我第一次感觉到婆婆老了。
婆婆开始跟我学着泡茶,刚开始婆婆一直叨叨不喜欢喝茶,没几天就学会了泡茶,还喜欢上了喝下午茶。我们一起喝着茶,聊着天,婆婆讲着她的故事:小时候家里穷,父母身体不好,不得不女孩当男孩用,跟男孩子干一样的体力活,老来这腿就不听使唤了;给我讲老公小时候有多淘气,夏天总爱往河里跑,她那个又担心又气啊……
再细细打量她,以前我从没仔细看过婆婆的模样,白发已渐满,染过的黑发也掩盖不住岁月的痕迹。细碎的皱纹布满整个脸庞,一双手非常粗糙,跟人打招呼憨憨地笑着,晚饭后我们一起在街头溜达,我挽起她的胳膊,刚开始明显感觉她的不自在,又明显感受到她的喜欢,我们开始聊天,竟然有些事情有些观点还是类似的。
我不怕婆婆了,心里不再颤巍巍的了,我开始后悔没有早一点接受我的婆婆。
我和婆婆的故事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里,妈妈把我送到了婆婆家。自己去上班。
中午,婆婆说去哥哥家吃饭。于是,婆婆把门关上,叫我走。我说:“婆婆背我“婆婆逗我说:“宝宝背婆婆”我又说:”应该是婆婆背宝宝\".
就这样婆婆和我闹的不可开交,我还是被打败了,我哇哇大哭起来,婆婆看到我哭得可怜,就背我上路。一路上,我们欢声笑语,好像把刚才发生的事忘掉了。
好不容易才到哥哥家。吃饭时婆婆总是把肉放在我的碗里,每当这时我都会脸红。
后来我才知道婆婆没有忘记那件事,而且还深深的记住了那件事。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忘记。这才让我明白她是多么爱我。
婆婆你原来这么爱我,你的所做所为都是对的。
婆婆我也爱你!
我虽远离故乡,却从未体味过离家的痛苦,除了老公的关爱体贴,最重要的,是我遇到了一个世界上最好的婆婆。
恋爱两个多月的时候第一次去见婆婆,丑媳妇见公婆,即使老公不停地说婆婆善良朴实不挑剔不花言巧语,我的内心仍然忐忑不安。开门的正是婆婆,微胖的身材,简单朴素的穿着,圆圆的脸庞。她一见我就笑了,紧拉着我的手走进客厅,那慈祥的笑容、温暖的手掌似曾相识,感到特别亲切,本来紧张的我很快便平静下来。吃着婆婆包的水饺,那滋味竟像出自母亲之手,我尝到了家的味道。
随着结婚生子,越来越觉得婆婆可亲。坐月子婆婆一直陪我睡,她睡觉打呼噜很厉害,怕影响我,都是等我睡熟了她再睡。半夜孩子醒了,她换完尿布把孩子包好放到我身边后,才会轻轻叫醒我,第二天一大早还要起床做饭。整整一百天我没洗过尿布,没碰过凉水,婆婆说,月子得好好养够一百天才不会落下毛病。
上夜班的护士,如果家里有小孩真是伤不起啊,晚上值班白天看孩子谁能吃得消?我想自己应该是个非常幸运的护士吧,找到了一个通情达理知冷知热超级疼我的婆婆。下夜班回家困得睁不开眼,婆婆说孩子在家就会找妈妈,我睡不好,便和公公抱着孩子出去玩,留我一个人在家休息;中午婆婆先回家做饭,做好饭才让公公抱孩子回家,再叫醒我一起吃饭。婆婆从不让我做饭、刷碗,厨房都很少让我进,说我上班太辛苦,回家还得看孩子,这些活她自己来就行。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列举了n多女孩不可远嫁的理由,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婆家受了委屈不能回娘家,没有避风的港湾。但我的婆婆对我,总是笑脸相迎,从不指手画脚。我和老公偶尔闹矛盾吵几句嘴,婆婆肯定会和我站到一边,数落老公的不是,说我是好孩子,上班又累,离娘家又远,老公不能欺负我。老公看看趾高气扬的我,再看看婆婆,哭笑不得:“您到底是谁的亲妈啊?”我回娘家学给母亲听,母亲说我有福气,一定得好好孝顺婆婆。
家属院里很多老太太喜欢凑一块讨论各家媳妇长短,婆婆却从不参与。有人问起来,她也总是夸我好——如何能干,如何懂事,如何孝顺,而从不提及我的短处。那些阿姨有时会跟我学婆婆夸我的话,每当这时,我这颗小小的虚荣心感到了无限满足!
老公经常给我讲他小时候的艰苦岁月,那时公公在外当兵,婆婆在家种地,奶奶是个普通的农村老太太,可能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吧,她总觉得媳妇干活理所应当。婆婆半夜三更浇地,只有八岁的老公陪着她;村里盖新房垫宅子,别人家都是全家齐上阵,而唯独老公家是婆婆一个人用推车垫了很多个晚上才把宅子垫平。后来公公转业把家搬到城里,婆婆的日子才轻松些。爷爷去世后,奶奶便在公公弟兄三个家中轮流住。奶奶年纪大了爱挑小毛病,每到我家,婆婆天天变着花样给她做饭,想吃什么做什么,奶奶每次也总有话说:鸡蛋炒老了咬不动,鱼刺没挑干净,水饺皮太厚太硬……婆婆从不反驳,每次都笑笑说,行,下回注意点。已经五六年了吧,每年春节前后四个月,婆婆都把奶奶养的壮壮的,每次奶奶该走的时候,嘴上不说可就是不愿离开。我问婆婆,您年轻时受了那么多罪,现在也不说您好,您干嘛还对奶奶这么好?婆婆说,她还是老思想,也是九十多岁的人了,怎么样也是你们的奶奶!
其实,婆婆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妇女,没有文化,没有工作,却有一颗朴实无华真诚善良的心。护士节、母亲节快要到了,谨以这段文字送给我的婆婆,我的第二个母亲。
婆婆,感谢您教我婆媳相处之道,感谢您给了我一个温暖又幸福的家!
今年清明节那天,早晨起来天就阴沉沉的,像又要下雨的样子。我们一家四口,老伴、我、女儿和小外孙,八点多就去庄南三畛地上坟了。
坟地近旁的桃树林梨树,花开得正盛,一片片粉红雪白,都静穆在晨露之中。排碱沟两岸绿草如茵,沟底有细流淙淙地响着,像是人语细诉。来到坟地,我们烧纸、奠酒、献上食品水果、叩头,然后圆坟。一切都做完了,老伴说咱回,我却没有马上离开的意思。看着青藤漫绕的坟头,那青灰的墓碑,那缕缕青烟渐飘渐远,我的眼睛湿漉漉的了。
坟里躺着的两个人,公公和我没有在一屋生活的经历,谈不上长晚辈之情。而婆母却和我共同生活了二十一年。二十一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的时光。而对于过生活,二十一年,则是一段不短的生活区间。
二十一年,婆媳之间该有多少事情要经过,一家人该有多少家长里短要发生。过去的岁月已渐行渐远,而往事却并不如烟,有些事在我的心里永远记得。想起它们,我便常常情不能自已。我多情么?也许是。但却绝没有半点哗众取宠、博取眼球的娇情。
婆母小时上过学,孝义完小毕业,在她们那一代人中,算是有文化的人。所以,她的为人处事,和一般年龄相仿的农村妇女是不一样的。在婆母的身上,除了勤劳朴实以外,她还具有通情达理、豁达大度、和善亲切的好品德。人说婆媳关系难处,甚至不知那位先哲还有“婆媳是一对天敌”的断言,我却从婆母那里获取过难忘难舍的温馨亲情。
我结婚那年,婆母六十二岁。最初接触到的婆母,一身黑蓝色的棉衣棉裤,头裹一方深棕色头巾,显得比她实际年龄要大几岁。也难怪,她们那一代农村中老年妇女,大多数都是那样。新媳妇进门,不知婆母脾气秉性,所以我多少还是有些怯生感。但很短的时间里,我的这种感觉就烟消云散了。一位和善亲切的母亲形象,在我心中渐走渐近了。
那时,我在镇上初中任教,学校离家里只有步行十分钟的距离。爱人在渭南城区一个工厂上班,一星期在家也就一天半的时间。我便对婆母说我不回家吃饭,在学校灶上吃,怕麻烦她。她听后却笑着说:“大灶上吃不好,你就回来吃饭,就咱娘们两个人,有啥麻烦不麻烦的。”于是,我就改买饭菜票吃大灶而为回家吃小灶了。
每当我放学回到家里,总有现成的菜饭在等着我享用。我每天吃着不断变化花样的可口饭菜,听着婆母边吃饭边啦着的有趣的闲言笑语,我们婆媳之间的距离在一点点地消失。
冬天晚上冷,婆母便让我和她睡在火炕上。她善言语,总是给我说那些陈年旧事。她说娘家在杜王,她却是在孝义长大的,赵家“七间底下”是她小时的家园。她说赤水的蚊子,孝义的银子。听老人说,有一年,孝义街中间的大涝池里,无数铜钱大的蛤蟆群体漫过街道向西爬出城门,去得无踪无影。有人说孝义的好风水走了。她说她的父亲在旧军队当师爷,替人打抱不平,在她十二岁那年被恶霸打了黑枪。她说她结婚的第二年冬天,有一天晚上遭土匪打劫,金银首饰衣物尽数被劫走,弄得她当下无棉衣可穿。她说大姐十岁上自己跟上剧团去学戏,拜余巧云为师,小娃上台前瞌睡,慌忙中踢倒了电壶……
每晚听着婆母有趣的故事,在快乐之余,也长了见识。我分明感到了眼前老人的风趣和善亲切,当初的怯生感早已荡然无存了。还记得,偶尔我回到家时饭还没做好,婆母总是从灶火取出烤得干黄的蒸馍,或是烧熟了的红苕,叫我先吃着,她却在锅上案上忙着。我要帮忙做,她不让,说马上就好。
冬天里,我的手脚常冻伤,手上的冻疮旧的没好新的又来。吃过饭的洗锅涮碗,婆母就常抢在我还未吃完时,就把锅案拾掇得干干净净了。我不好意思老人伺候小人,有时坚持要自己干这些活,她总是说:“你手上的冻疮见不得水,就这一点活,几下就做了,不用你。”
八十年代初,电褥子还没普遍使用,床上的取暖设施也就是暖壶暖水袋了。当时我代毕业班课程,晚自习上完回到家里,总在十点以后。婆母总是早早地灌好暖壶,放在我的被子里,烘暖得被褥上下都热乎乎的。等我做完一些事上床睡觉时,坐在暖和的被窝里,不但冰凉的手脚得到了温暖,而且我的心也被这温暖感动着。我常嘱咐自己,一定要対老人家好,不然自己的良心过不去。知恩当报,为人师者,应当做到做好。
我的两个孩子,是婆母一手带大的。从她们的襁褓期到呀呀学语,再到步入小学初中,婆母付出了比我还要多的辛劳。孩子小时,我白天的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忙工作,婆母在家既带孩子又做家务。即便这样,她总是把孩子拾掇得干干净净,家务做得井井有条。
她会给孩子教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歌,她还会教“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的蒙学诗。她教给孩子有趣的童谣:“红虫虫,格崩崩,钻石山,进木洞,娃窑里,得了病”。她给孩子说笑话:“月亮明愰愰,贼来偷酱缸。聋子听见忙起床,哑巴高声喊出房。瘸子追上去,一把拉住头发,看看是个和尚。”……
每当孩子以稚嫩的声音把婆教的诗背给我时,在高兴孩子聪明乖巧的同时,我总记着老人的功劳。我清楚地记得,因为上晚自习,我常十点以后才能回到家里。这时的婆孙,总是孩子趴在祖母的肩头闹着,祖母也困倦之极,几欲瞌睡了。这样的情景日复一日,我看在眼里,自责在心里。但婆母却从来没有过一句怨言,或有过不悦之色。每当我对她说些自责的话时,她总是说:“干公家的事,哪能由着自己。”多么难得啊,她的通情达理,甘受辛劳,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搞好工作的坚强后盾,使我能够多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安心地做好我的工作。
记得在一次例行的全干会上,冯校长赞扬我的敬业精神,其中说到:“史老师家里有八十岁的老人,本当需要好好照顾,但老人还要分担家务……”。听着校长对我赞扬的话,我没有为自己受到肯定而激动,倒是为婆母多年的辛劳付出而热泪盈眶了。
民办教师的经历是艰辛的,转为公办教师是所有民办教师的渴望。而考转为公办教师,需在有机会有条件的前提下长期备考。在我由民办考转为公办的过程中,除了自己的倍加努力之外,有婆母的功劳在其中。
为了考试,我要利用晚上、假日不断地学习。尤其是临近考试的一个月、半个月里,早上不明起,晚上十二点以后睡是常事。这样就把几乎全部的家务推在了婆母身上。这对于七十多岁的老人来说,不能不是很辛苦了。但婆母总是对我说:“只要你能考上转正了,我受些劳也值得。”那时候,经常是我在后面房子看书,婆母在前面房子做饭、做家务、经管孩子。她把饭做好了,就大声地叫我出来吃饭,我才意识到又到饭时了。
还记得,她在我忙着看书学习的时候,总时不时地给我送来洗净的水果,天很热时还有她在対门买的雪糕。她一边给我手里递吃的,一边叮咛我:“看一看,歇一歇,一口吃不成个大胖子。”1993年,我终于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中师民教班。录取以后,婆母为我高兴着。她和经常来家里打纸牌的老头儿老太太,说着我考试学习的辛苦,却从不提她的辛劳付出。我常想,婆母对于我的爱心,恐怕对自己的子女也莫过于此。我在心里告诫自己,遇到这样的老人,是你的福气,但要知福知恩。否则不配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大道理。婆母的任劳任怨,爱心仁泽,我永远记在心里。
婆母性情直爽,说话高喉咙大嗓门。街道药店有个店员王聋子(外号)说,谁说话他都听不清,要问几遍才知道要啥药。光二×××说话他能听清,不用问第二遍。可见说话声高是婆母长久的习惯。说话声高者,往往性情直爽。人常说,再好的婆媳也免不了矛盾,上下牙齿还有瞌碰的时候。婆母说话声高,有时确像是在无端地对人发脾气。我有时也不免有错觉发生,也就在情绪上表露出来。每当这时,婆母总是主动给我解释,让我别往心里去,说她没有责怨我的意思,说一家安乐值千金,说知性者同乐。老人的诚恳善意,会使我的不好情绪很快烟消云散,代之的是愉快地工作,高兴地做事。
婆母的直爽大度,使得我们婆媳在二十一年的相处中,从没有真正的吵过一次嘴,红过一次脸,结过一点怨。那种你抽我裂的紧张气氛很少很少出现,有的只是尊老爱小的和谐氛围。我们婆媳的和睦相处,也曾引来众邻里的不少赞誉。有的老人当面夸我孝敬老人,我都把婆母的好提在前头。那是我的真心话,绝非应付装门脸的虚言。
2001年8月22日早晨,婆母突然地脑梗了。经多方治疗后,终因年纪大了而见效甚微。接下来的是,婆母除了脑子依旧清晰、说话仍然正常以外,其他的生活日常行为则完全不能自理了。直到2004年4月底婆母去世,中间经历了两年八个月的时间。
在老人病痛的日子里,我常看着不能行走、终日坐着躺着的老人,心里难受。我总在告诫自己,老人的最后时光,一定不能让她的身心受委屈,再怎么受累,也要让她少受些病痛折磨。我常想,人这一辈子,什么时候需要人伺候?一是小无能力时,再是老年有病时。生活中,人人对自己的子女尽心尽力,倾其所有,为孩子营造优越的生活环境。这一点,一般的人都能做到。是为“孝之下行易。”
而对老人,尤其是有了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更应尽最大努力去孝敬他们,为他们营造一个相对舒适的生活环境,以减少他们的病痛折磨,让老人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心灵得以安慰。人说“孝之上行难!”我能尽好这个孝吗?在婆母生病期间,我尽了最大的努力伺奉她老人家,做到了儿女对患病母亲应做的一切。为此,婆母常感动得流泪,总是说:“你咋对我这么好,我前辈子积了啥福了。”我便半开玩笑地对她说:“你那么好,把我教会了。我不好行吗?”说得老人破涕为笑了。
2004年4月底,婆母驾鹤西去了,终年八十三岁。在悲痛爱怜的交织中,我为婆母拟了挽联:“勤持家爱子惜孙浩恩泽后代;明世理睦邻和戚馨德传百世。”三年后,我又为纪念婆母三周年拟了挽联:“冬去春来三秋思念长似水;物换星移千载承恩重如山。”在对联的格式上,我没太推敲。我只知道,上面的词句,表达着子女亲人对已故母亲的一片痴情,其中更有我的一份真情。而这份情,来自婆母本人。归还于她,不也是天意吗?
今生遇到你,是我的福分———我的婆母、我的母亲。您的音容笑貌永远在我心里。
本文作者:史杏兰(微信公众号:三贤文苑)
★ 小鸡和小鸭的故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