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国工匠张冬伟和未晓朋人物事迹介绍,本文共3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张冬伟 以大匠境界焊缝“氢弹”内胆
手工焊缝长14公里厚0.7毫米“氢弹”内胆,先修“心境”而后达“技境”的大匠境界。
lng(中文名称是液化天然气)体积仅为气态时的 1/600。这样的大比例压缩特别适合于远洋运输,但对运输船的技术要求极高。建造一艘lng运输船的难度堪比建造一艘航母。能够建造这种船的国家,世界上也没几个。lng运输船最大的危险是泄漏,装了十几万吨液化天然气的船简直就是一颗假寐的巨型“氢弹”,谁敢想象它的漏液点火呢?lng运输船管住液化天然气泄漏的关键构造是殷瓦钢内胆。张冬伟的工作就是焊接那些构成这个内胆的钢板。
lng船的殷瓦钢内胆壁的厚度是0.7毫米,大约相当于两层鸡蛋壳。殷瓦钢非常娇气,手指直接触摸或沾上汗液,都会导致它生锈。这使得张冬伟和工友们每一次登船作业,都是陪着千百倍的小心。
直到,中国才有了第一批16个掌握殷瓦钢内胆焊接技术的工人。张冬伟就是其中之一。如今,沪东中华造船厂正在同时建造十艘lng船。最新一艘lng船的内胆由3600片规则的和数万片不规则的殷瓦钢板焊接而成,全船殷瓦钢焊缝总长度可达到140公里。其中有14公里的繁难焊缝需要人工完成。
对一个殷瓦钢焊工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稳定自己的心理状态,而这个状态的控制不是能够轻易做到的。张冬伟总能够有办法让自己在端起焊枪时平心静气。他焊完一条3.5米长度的焊缝需要整整五个小时。连续五个小时,张冬伟心如止水,手如拂羽,身如渊渟岳峙,这确实是大匠境界。
这个境界是先要修出“心境”,才能达到“技境”。更多的中国lng船陆续出坞,张冬伟们的心路历程将随着lng船的遨行世界而愈加广远。
未晓朋 火花淋浴,焊接核电站心脏。
密闭高温火花淋浴,极限操作无偏差。合格率100%!“干不好是我的耻辱”。
在东部沿海的连云港田湾核电站正在紧张建设。密集布设的管道历尽曲折大都指向核电站的核心部位核反应堆。这些管道实际上就是连接核电站心脏的血管。出于最重要的核安全考虑,这个核电站的主管道设计管壁厚达70毫米,是目前中国所有核电站主管道当中最厚的。由于这种材料结构复杂,焊接难度大,目前只能采用手工焊接。而这样的手工焊接需要世界级水平。
连续雨季对工作环境湿度影响非常大,极易造成焊条燃烧过程中产生看不着的气孔。有效避免气孔出现的最佳途径就是降低湿度,而这需要将焊条加热到200度高温进行预热,也意味着主管道的电焊工很多时候必须在高温炙烤下闷在管道里操作,并要求焊接不能出现任何偏差,这完全是超极限的操作了。未晓朋身材高大。着装的肩宽约70厘米。主管道的内径仅有90厘米。这是一种动转不能的“强行约束”,无论怎么不舒服都要强忍着。未晓朋在极为狭小的空间下操作只能任凭焊花火屑迎头“淋浴”,手上还不能有丝毫晃动,焊枪必须稳稳地保持到一根焊条焊完为止。
按照惯例,主管道焊接的每一圈焊接任务完成之后都要经过检测人员严格的射线检测。检验结果均显示未晓朋和工友们的焊接合格率达到了100%。在完成整个焊接后焊工要把自己的工号刻到主管道上面,这不仅仅是一种荣耀更多的是一种责任。“那就是我的名字。”未晓朋说,“那道口和我的名字和我的命运紧紧地就绑在那儿了,是永久的。如果我干不好那就是我的耻辱。”
工匠们的职业生涯既是技艺磨砺的过程,技能积淀的过程,也是心路历程,无数极限式挑战的积累,造就了他们自己,更拓展了人类的认知空间和创造能力。
周平红 免去患者开胸破腹之痛的仁医
独辟蹊径,0.4厘米食道壁上打隧道。爱众惠民,更多胃肠道疾患得救治。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是周平红工作的地方,全世界最具难度的poem手术有一半以上都是在这里完成的。poem手术全称是:内窥镜下食管下层肌切开术,是目前全世界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最佳方法。和外科手术不同,poem手术是利用一条1.2米长的特制管状内窥镜,深入体内的手术点,实施精准手术。对患者而言,最大的好处就是手术只须在人体的自然腔道——消化道开一个小创口,免去了开胸破腹之痛。这种手术是在食道管壁的表浅黏膜层和较深的肌肉层之间进行。人的食道壁最厚的地方只有0.4厘米,在如此狭小的空间进行手术,病人食管受损的概率比较大。周平红独辟蹊径,在病人的食道管壁的夹层中,建造一条隐形隧道,在食道壁里打隧道是周平红的独创。完成这场手术,周平红只用了20分钟。而眼下,即便是在内镜手术水平位于世界最前列的日本,做一台简单的poem手术依然需要至少一小时以上。
几百台poem手术成功之后,周平红在国际上开始崭露头角。,作为中国代表,他被邀请参加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举行的第14届世界消化内镜大会。这次在世界专业舞台上的亮相,周平红展示了中国医生在内镜手术方面的速度,质量和技法,并奠定了中国在世界消化内镜微创切除领域的领先地位。
求索者的路径总是前行的,取得世界性认可也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的展示。周平红在实践中把原来一直局限在胃肠道腔内的内镜手术延伸到腔外——胸腔和腹腔。这是划时代的突破。意味着胃肠道疾患之外的更多病人将受惠于内镜微创手术。
工匠皆有爱众惠民之心,这几乎是一个定律,这也是他们破解难中之难的根本动力和最大的价值所在。
.张兴华 百年木船制作手艺的传承人
重积累勤思考,最好的船永远是下一条。30余年精研手艺堪为技术领袖。
在人们通常的印象中,钢壳船似乎早已经普及了,没人用木船出海了。实际上,在辽宁、河北一带的滨海区,由于百年来的传统,依然有90%左右的渔民保持了使用木船的习惯,二界沟的渔民就是木船的执着使用者。张兴华是二界沟数百年木船制作手艺的优秀传承人,渔民“排船”都乐意找张兴华。船是渔民的海上之家,造船当然要找最靠实的工匠。
给船安装底板,最见张兴华的功力。船底板是船最重要的依托,一旦安装不严密的话,船就有可能沉没。一艘船要安装80块有不同弧度的底板,让它们严密地并列为一体,最为较劲。
53岁的张兴华身上有30多年的造木船手艺,虽然世事多变,但他一直不肯弃行。而今张兴华是二界沟唯一精通木船制作全部工序的“掌作”师傅。排船需要木匠、捻匠、铁匠等一应技术工种的通力合作,“掌作”是这个多工种团队中的技术领袖。
张兴华的乡亲都认为他特别巧,当地人用这个词夸人聪明,善于做出好东西。张兴华的“巧”源于勤奋持久的积累。他随时随地仔细观察跟造船修船有关的各种现象,不间断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心得和实践体会。手边的烟盒,船上的纸盒,是他随手抓到的“笔记本”。
张兴华的女儿张莉毕业于大连海洋大学船舶制造专业,现在在一家船舶企业上班。痴迷于造船的张兴华不满足于古法造船,他希望能掌握现代造船知识,此时,女儿就成为他最好的老师。他还学会了用电脑设计图样,精确度达到1毫米。
“做一条船要长一回经验,把我的能力和我们大家的能力都给它发挥出来,把这个船做到更好,做成经典。”张兴华始终坚信,最好的船永远是下一条。
马宇 用时光作为粘合剂,毫厘之间,重现旷世兵马俑。
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但刚出土的时候,两千多年的历史积尘已经把它们压成碎片。如何让这个碎片化的历史文化奇迹完整挺立起来,成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马宇是最早接触这项工作的成员之一。兵马俑深埋两千多年,大部分陶片和地下环境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平衡关系,突然出土,他们的存身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为了避免环境变化对文物造成二次损害,大量修复工作都是在现场进行。由于年代久远,兵马俑陶片表面非常脆弱,修复人员用刮刀清理的时候,既要刮净泥土,又要保证文物的完好,走刀的分寸拿捏极为较劲。为了练就这项技艺,马宇在修复兵马俑之前,花了两年时间,在仿制的陶片上用手术刀不停地磨练手感,走了上千万刀,才把握住毫厘之间的分寸。在拼接兵马俑的过程中,只要有一块陶片位置出现错误,那么整个拼接过程就必须重来。而拼接难度最大的是那些体积小、图案较少的陶片。为了一块陶片,马宇有时需要琢磨十多天,反复预演数十次,甚至上百次。
马宇参与了近20 年来秦兵马俑修复工作的各个阶段,兵马俑的第一件戟、第一件石铠甲、第一件水禽都是马宇修复的。两千多年前的雕塑品在马宇手中获得了第二次艺术生命,形象讲述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没有两块碎片是完全一样的,没有任何一尊兵马俑雕像的拼接问题是相同的。每一块拼接都是新的挑战,每一次的块体比对都是新问题的研判。在貌似重复中不断应对新问题,修复者们把这份工匠式劳作变成了艺术和学问,他们是国家文化使命的真正有力承担者。
王伟 木槌的密集敲击,让精美弧线划过蓝天。
在我国自主制造大飞机的制造者行列中,钣金工王伟的经历颇有些传奇。上世纪80年代,包括运十在内的一系列民用飞机生产线陆续下马,大部分产业工人转岗,王伟也告别了上海飞机制造厂。临走时,他带上了一块废弃的金属板。离开制造厂后,王伟干过许多工种。最后,开起了货运出租车。但闲暇的时候,他还是会用木槌不停地敲击那块当初从厂里带走的金属板。日复一日,王伟的钣金手艺也越发精湛。2006年,自主设计制造大飞机列入政府制定的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规划中。王伟得知此事后,第一时间联系上了自己当年的师傅。每天清晨,王伟几乎总是第一个来到钣金车间。这个习惯从他2007年回到厂里,就雷打不动。
中国自主制造的大飞机c919的零部件,有80%是第一次设计生产的。除了舱体型材更加坚硬外,舱门下部还有一道轻微的弧线变化,这个用肉眼几乎看不出来的变化,要用手工敲打出来,难度可想而知。而舱门的加工误差要求在0.25毫米以内,这对机械加工来说是无法完成的任务,不仅是在中国,即便是美国的波音、欧洲的空客飞机制造,也都是靠手工来实现。王伟凭借过人的技艺,敲击的舱体与工装之间的缝隙,让九丝的量尺都无法通过,证明了他已经将公差缩小到了接近标准公差的三分之一。
2015年11月,中国自主制造的大飞机c919下线,接受批量投产前的系列检验。大飞机自主制造的成功是国家制造业水平的系统化高标准体现,是中国制造业全面腾飞的象征。这个腾飞的实现依托于千百万中国工匠的坚守、钻研、勤奋和所达到的技艺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