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基于成本――收益的农民参加新农保决策分析论文(共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基于成本――收益的农民参加新农保决策分析论文
一、引言
到末,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亿,其中近六成分布在农村。中国必须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努力保障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才能算是解决了我国人口的养老问题。9月1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以政府补贴为核心,以“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为基本原则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做法,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纵观国内外养老保险制度,发达国家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定已经过100多年的历史,对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与实践也比较成熟和完善。在理论上,从贝弗里奇在其《social insurance and allied services》(1942)的研究报告中提出平等主义原则,即给国民均一的生活保障。到以勒纳、卡尔多、希克斯、伯格森等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派园绕增加和使福利达到最大化,提出发展福利的“最适度条件”和福利标准等等。在国外的实践上,主要存在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投保资助型模式、以瑞典和英国为代表的福利国家型养老保险模型、以新加坡和智利为代表的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制度二种模式。但对于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从世界各国的一般情况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与转型国家,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都要落后于其他群体的养老制度。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中国家农村养老保险发展普遍较为滞后,保障水平也远低于发达国家。
国内关于新农保的研究,学者关注比较多的是在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制度设计方面的,也有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新农保试点过程中可能主要存在融资困难、制度衔接、新农保基金的增值保值、模式差异大、统筹层次低等问题。同时,也存在着立法保障不足、基层政策落实不力、中西部地方财政紧缺等制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很多学者都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议,如先把制度建立起来,让农民缴得起,政府拿得出,入口有进出口有保,制度设计的目标―农民养老保障才能真正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应当是社会保险和家庭保障的有机结合,经济保障和精神慰藉的有机结合等等。
总之,在近几年,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展缓慢,参保率低,保障程度不高,一些地区甚至曾经出现退保现象,成为现阶段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因此,对农民参加新农保的`决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找出农民在参加新农保决策时重要的影响,可以解释新农保目前的现状,可以为我国制定促进新农保事业的发展,缓解我国未来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会出现的老年危机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农民参加新农保决策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比较高。由于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很多老年人基本生活没有保障。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农村养老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一个老人的养老问题既关系到一个家庭和谐安康,也牵涉到社会稳定。研究农民参加新农保的决策问题,不论是对农民自身还是政府,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政府而言,研究农民参加新农保决策问题,有助于解释目前多数农民为何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积极性不高,保障程度较低,从而使政府更好地对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进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凝聚力,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等化落到实处,确保实现农民养老保障权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对于农民而言,农民参加新农保决策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使农民的参保、不参保行为更趋于理性化、科学化、非自目化。有利于加快新农保制度的落实和普及,切切实实解决广大农民子孙万代老有所养难题,减轻子女的经济负担,在相当程度上避免因经济利益引发的家庭矛盾,形成敬老爱幼的风气与更为和谐的家庭关系,让农民晚年生活的更有尊严。
三、农民参加新农保“成本―收益”决策夺析
农民参加新农保“成本―收益”决策的依据。对农民来讲,是否选择参加新农保,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年龄、收入、政府补贴金额、对政策的了解程度等等。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人的决策都应是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成本与收益,只有在所得收益大于成本的情况下,才会做出参加的决策,农民参加新农保也是如此。
作为农民在选择是否参加新农保的决策时,只有两种可能:选择“参加新农保”和选择“不参加新农保”。而农民从这两种可能中选择哪一种呢?这主要取决于两种选择对农民更有益,换句话说,就是看农民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参加新农保到时可以领取的养老金,与不参加新农保而每年把相同的资金进行投资到时可以获得多少收入来比较,哪一个获得的更多,农民就应该选择那一个。
对两个收益都采用现值进行比较。即,如果参加新农保,其收益现值的计算,首先是把从60岁开始领取养老金时到平均年龄每年领取的养老金年金折现到60岁时的现值,丙将60岁时的现值折现为现在的现值;如果选择不参加新农保,通过用投资方式获得的收益养老,其收益的现值为用每年投保金额的数额进行投资到可以领取养老金年龄时的投资收益的折现值。
农民是否参加新农保对成本的考虑主要是参加新农保的保费支出,如果选择不参加新农保,其投资成本应视为与保费支出相同。农民参加新农保“成本―收益”决策模型被调查的四个地区,农民如果选择参加新农保,比选择不参加新农保都有明显的养老保障。其中,辽宁康平参加比不参加新农保其收益要比被调查的其他几个地方都高为2161.29 大于最低的为江苏泰州,为1517.450。
上述数据也说明,我国目前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是比较合理的,作为农民在可能的情况下,都应积极参加新农保。
四、结语
通过对选择“参加”新农保和选择“不参加”新农保农民决策得到养老保障收益的计算,得出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制度环境下,参加新农保农民的收益要明显大于不参加新农保农民的收益。但通过对不同地区农民是否参加新农保决策的保障收益来看,其保障程度和决策行为又有所不同。
既然新农保政策比较合理,为什么目前农民参保的比例却不高,从调查的结果看,主要是农民对这项政策的了解不够,换句话说,政府对新农保政策的宣传严重不到位所致。从农民参加新农保决策的角度说,农民是否选择参加新农保考虑的因素除了成本和收益以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对农民决策的影响比较大。
新农保基本状况调研论文
采用相同的问卷,通过抽样的方式对我省巢湖市庐江县、滁州市全椒县、蚌埠市怀远县、安庆市枞阳县、淮南市潘集镇、六安舒城县6个县市进行小范围的抽样调查。调研结果及分析2008年,还处于发展中的农业和人口大省安徽其城镇化率仅40.5%,农村人口数达到了50%以上,且人均收入也只有4000元左右,处于全国的底层水平[2]。我省农村养老的许多问题也都源于此。人口老年化程度严重:安徽省的属于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但安徽省的人口老年化程度却不输于其他省。在被调研地区的≥60岁人口数已达13.95%。截至2010年,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000万,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3.83%,排名全国前茅[3]。在人口老年化的同时,老龄人口的数目也在迅速的递增。这种情况使得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村,经济发展更加缓慢,老年农民的养老基础更加薄弱。
新农保基金管理有待加强:通过在部分政府的相关部门走访的情况得知:我省新农保基金管理的主要问题在于管理制度和基金统筹方面。一方面,我省新农保基金的管理制度缺乏规范。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地区的新农保基金管理部门中的专业管理人员比例只有15.6%,接受过相关培训的人员比例34.3%。没有专门性管理机构地区达12.5%。这说明,我省部分地区针对于新农保基金的管理人才稀少、制度不健全甚至部分地区没有专门机构进行运营和管理。另一方面,我省的基金统筹的层次较低。现在我省的基金统筹主要由县(市、区)为单位管理。被调研地区的新农保基金由县(市、区)为单位管理的比例达100%。这种统筹层次低的状况,使得基金的增值缓慢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家庭养老模式根深蒂固:我国农村长久以来的养老都是以子女负担的家庭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实行的基础是道德约束力。可现今的社会自由主义、权钱主义、个人主义的产生和利己观念的增强使维持该种模式的道德力量日益削弱,现如今父母得不到子女赡养的情况逐渐增多。在被调研家庭中发现愿意赡养比例仅24.46%,不愿意的达7.87%,持“看是否必要”这种观望态度的竟有67.67%。而且愿意赡养老人的家庭比例也以每年1.8%比例下降。计划生育的继续实行使得农村家庭形成了“四二二”、“四二一”的压力结构。在2006年被调研地区中的独生子女家庭达25.6%。且在2006年到2011年之间,这个比例还有每年1.23%的增长。农村家庭的子女数大大降低,这便导致了家庭内部的互服和互保的能力的剧降,已进入晚年的计划生育一代养老困难。
新农保知识的普及度不高:许多农民不了解新农保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霍山县和金寨县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农民对新农保及相关政策完全不了解的人数达到了83.7%和87.5%。其他地区的比例也很高。通过走访、数据整理等措施我们总结出:推广力度不够和农民意识不足是两个主要原因:①政府的推广力度不够。由于我省的经济还不够发达,不能保障社保水平,再加上宣传广度、重视程度、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不足,使新农保不能全面推广,导致农民们认识不足,参保率低。②农民的自保意识不强。由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根深蒂固,在被调研地区的老人选择子女养老的比例达85.6%之多。这种状况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彻底改变。而且部分农民的素质较低。全面了解新农保的相关政策存在一定困难。
农保铺开速度较慢,参保人数少于周边省份:在与周边的江苏、浙江、湖北、江西等省某些地区的参保人数的比较中,我省试点县农民参保率92.5%和新农保试点县构成比例37.3%都仅大于湖北省[4]。在新农保进行较好的当涂县、铜陵县、肥东县的被调研地区中其农民的参保率分别为86.7%、85.1%和93.6%。也都低于周边各省的试点县。我省在与周边省份新农保铺开的程度和速度的比较中也是较低的。
加强新农保基金的管理:广大农民参保与观望与新农保的基金的保值和增值能力有着很大关系,所以好的基金管理对新农保的推广作用很大。首先要制定农保基金限制性投资政策,拓宽投资渠道以尽量使资金增值应建立在农保基金保值的基础上。可以在确保无风险的前提下,利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吸引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来进行管理运营,以提高基金的增值空间。再者要增加运营效率,拔高基金统筹层次。还要扩大相关方面人才和干部的建设。一要引进一些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二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
增强农民对新农保的认识:中部的崛起、我省经济的'发展为农民的参保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这些年我省的经济发展较快,农村地区的人均收入也在逐年增加。农民不再需要担心吃饱穿暖等基本生活问题了,农民手头的钱多了便会考虑自身的养老问题。再通过一些措施和方式让农民了解到子女和土地已经不能保障他们的养老,使其了解到社会化养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只有农民传统观念得到改变,新农保才能更有效的开展。
加强新农保的宣传:政策认识的不足是农民不了解新农保的主要原因。政府应该加强对新农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且应加强领导和组织的力度。而且,应于多方面采用多手段多形式宣传,如:利用报纸、微博、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宣传工具。也可采取“点面结合、多点开花”的宣传方式,做到有广度全面铺开和有精度的深入宣传。积极努力地从各个方面全面提高农民对新农保的认识和自我保障意识,这便有助于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便于新农村的发展和稳定,更有助于新农保工作的全面开展。
向周边农保工作开展较好的省份“取经”:我省农保工作的开展也应该学习周边较为成功省份的经验,向他们取经。比如江苏省用了4年全面建立了“新农保”制度。只要按规定累计缴满15年养老保险费的60周岁男性和55周岁女性,就可以领取养老金,3000万江苏农村居民将直接受益。其所有省辖市都进行了“新农保”试点,各级财政“新农保”补贴资金将达1.5亿元。也比如说湖南省的农保开展,他们开展较好的原因是进行了新农保工作的全面而快速的铺开,在“全、稳、快”的三字方针下全面开展新农保工作。这些都是我省可以借鉴的经验。
★ 新农保工作职责
★ 新农合的自查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