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教育价值(共5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教育价值
自我效能感是以若干心理过程为中介实现其作用的,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改变,是因人而异的.教师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保持学生心理健康,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作 者:曾荣侠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刊 名: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uoy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2(3) 分类号:b842.2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教育价值 学习动机 学习态度高校领导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和教育价值
领导工作的复杂化需要领导者具有较高的领导自我效能感.本文概述了高校领导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和成因,重点分析其作用机制,旨在探讨领导自我效能感理论在理念、策略方面对高校领导培训的重要启示.
作 者:刘毓航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盐城高等师范学院 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 年,卷(期): “”(21) 分类号:g72 关键词:领导自我效能感 作用机制 教育价值自我效能感研究概述
自我效能感研究是近年来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从自我效能感的.本质、功能、影响因素、自我效能感在应用领域的研究四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走向,为自我效能感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作 者:寇冬泉 黄技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系,南宁,530001 刊 名: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training and research-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年,卷(期): 21(1) 分类号:b842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本质 功能 影响因素 研究走向论英语专业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专业外语学困生智力正常,但在外语听、说、读、写、译某几个或所有方面学习效果欠佳,自卑、厌学.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学习效果,如自我效能信念.它通过影响人的`选择过程、认知过程、动机过程和情感过程调节着人的活动.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征与外语教学的特点,培养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有望帮助他们建立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作 者:张明芳 zhang ming-fang 作者单位:宜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宜春,336000 刊 名: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29(3)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学困生 英语专业 自我效能感 培养途径1、影响工作与家庭
工作与家庭冲突,是很多人头痛的事情,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外在的客观原因却忽视了内在的主观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自我效能感。
工作与家庭冲突,影响了很多的工作的热情和家庭的温馨。我们都知道,时间对任何人都是一样平等的,而是有限的。如果想要在工作上表现出色,很多人势必会将时间更多地倾注在工作上,也就工作时间大大增多。但势必会减少投入在家庭生活上的时间,比如加班不回家吃饭。这样是十分危险的,由于缺少沟通和滋养情感,很多人的家庭都出现了情感问题。
从表面上看,像是工作时间特征的原因,其实本质是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低的表现。自我效能感在这一过程中它影响着工作时间和质量,同时也影响着家庭生活。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会完成更多的任务,或是完成一项任务会消耗更少的时间。这样有足够的时间去担任家庭角色。而自我效能好的人,在与家人的沟通上会更有效。
2、影响情绪
当我们认为做某件事成功的可能性很大时,往往会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情绪饱满,主动性也更高。学生对某一学科感兴趣,十有八九是因为在这一学科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而兴趣又可以使人更加投入,获得更好的成绩,从而促进能力的增长。与此相似,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更有兴趣从事某一活动。在行动的过程中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对外界的信息会更加积极地进行加工,从而更有可能获得好的结果,好的结果又能起到强化作用,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在解决问题之前,往往会从积极的方面去考虑问题,形成正向预期;遇到问题时,也会以一个乐观的心态看待它,较少产生焦虑。
3、影响努力和坚持
在工作和学习中,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会影响到人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决心,影响人行为的坚持性。因为其中有一种我们都经历过一种感受就是习得性无助感。所谓习得性无助感,就是我们在从事某一活动中,屡次受到失败和挫败,没有成功的喜悦,取而代之的是沮丧和失落,没了信心。如果再把我们放到同样的环境中,我们就会和之前一样无助,不能够很好的完成任务。分析其作用机制可以发现,只有当人把失败归结为不可控制的因素时,才会形成这种无助感。而这不可控制的原因意味着自我效能感的低下,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更容易放弃努力。结论就是高自我效能感者所付出的努力与任务难度成正比,低自我效能感者则相反。
4、影响人行为的选择
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对未知活动的估算是否能够完成预期,如果当个体对自己完成该任务的能力评价很低时,他可能不会采取行动或者选择一个较容易的目标。所以,人们会根据不同的任务,改变自己的自我效能,来选择行为和任务。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与作用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这一概念是班杜拉(1977)最早提出的,在80年代,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但是班杜拉关于强化的看法不同于传统的行为主义理论。他认为,在学习中没有强化也能够获取有关的信息,形成新的行为模式。而强化在学习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这种作用通过人的认知形成期待,成为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
早期学习理论家认为,某一行为之后的强化会提高该行为的出现概率。班杜拉认为,这是不确切的。行为出现的原因,不是随后的强化,而是人在认知到行为与强化之间的相倚关系之后产生的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
关于期待,班杜拉区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两种,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强化)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强化),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受到选择。例如,儿童感到上课注意听讲就会获得他所希望取得的好成绩,他就有可能认真听课。
效能期待是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讲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在这里,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某一活动前,对自己能否有效地做出某一行为的判断。换句话说,是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推测。
在班杜拉之前,已经有一些心理学家注意到结果期待的作用。罗特曾把人分成“内控型”和“外控型”,塞利格曼认为当人们产生“行为结果不可控制”的结果期待时,会产生“无助感”。
班杜拉不仅指出结果期待会对人的行为发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强调效能期待(即自我效能感)在调节人的行为上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班杜拉指出,以往学习理论的研究集中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过程上,以往动机理论的研究停留在提供什么强化(诱因)才能促进行为上。但是,人在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也知道了行为将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之后,并不一定去从事某种活动或做出某种行为,因为这要受自我效能感的调节。能取得好成绩固然是每个学生的理想所在,但力不从心之感却会使人对学习望而生畏。所以,在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目标时,自我效能感就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这也是班杜拉为什么把期待区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的原因。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