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k8游戏 > 实用文 > 其他范文

斑潜蝇化学生态学研究探讨论文(精选16篇)-凯发k8游戏

| 奶泡儿|

【导语】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斑潜蝇化学生态学研究探讨论文(共1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斑潜蝇化学生态学研究探讨论文

斑潜蝇化学生态学研究探讨论文

摘要:指出了多数斑潜蝇是农业和观赏植物上的重要害虫,分析了寄主植物和非寄主植物的化学成分介导斑潜蝇和其寄主的行为,斑潜蝇与其寄主用化学信号来确定其寄主,提出了诱导成分可以被用来作为诱导天敌的诱导剂或是斑潜蝇的驱避剂。

关键词:斑潜蝇;植物挥发物;引诱剂;驱避剂

1 引言

斑潜蝇属(liriomyza),隶属于双翅目diptera、潜蝇科agromyzidae、植潜蝇亚科phytomyzidae。该属中有23个种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可危害或取食栽培植物和观赏植物,其中最具为害性和危险性的是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三叶草斑潜蝇l.trofilii、美洲斑潜蝇l.sativae和番茄斑潜蝇l.bryoniae [1]。由于该类害虫寄主范围广、为害隐蔽、繁殖力强、危害性大和扩散传播较快,一些国家和地区将其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

杨龙龙[2]报道我国(包括台湾地区)的斑潜蝇种类为15种,并提出了三叶草斑潜蝇、南美斑潜蝇、美洲斑潜蝇是由外部传入的;但是陈小琳[3]通过我国范围内的斑潜蝇属害虫的考察,认为目前我国已知的斑潜蝇害虫共计9种,除了上述3种入侵性害虫以外,还包括番茄斑潜蝇l.bryoniae、菜斑潜蝇l.brassicae、豌豆斑潜蝇l.congesta、葱斑潜蝇l.chinense、紫菀斑潜蝇l.pusilla和当归斑潜蝇l.luteal。已记载330多种,其中10种多食性种类是农业作物和观赏植物上的重要性害虫。parrella在1987年曾发表斑潜蝇研究综述,对之前斑潜蝇生物学研究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在最近间,斑潜蝇的发生和分布已有很大的变化,相继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

2 斑潜蝇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的行为

近几年有关植物-斑潜蝇-寄生蜂为模型的三级营养互作的研究已经有显著的进展[4,5],这一工作成功地定位于寄主植物,昆虫应用植物发出的信号,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化学等信息。至今为止,文献表明植物挥发性物质寄主选择性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6]。由寄主植物产生的化学复合物可以根据其对寄主选择行为的不同作用分类,像引诱剂,驱避剂,取食和产卵刺激物及阻碍剂。这些化学物质或是诱导成分或是组成成分。这些物质在斑潜蝇的寄主选择中或是再同一时间植物抵御斑潜蝇的时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斑潜蝇属的寄主选择性不同于其他的植食性昆虫潜叶科的幼虫不能再寄主植物之间移动,记住的选择仅仅是靠成虫产卵的行为[7]。这一事实导致的大量有关化学物质介导成虫潜叶蝇的行为的研究。

2.1 趋化因子和嗅觉暗示物

至今为止还没有关于斑潜蝇将性信息素用于种内信息传递的报道。因此,看起来很可能那些潜叶科应用植物挥发物来决定寄主定位或是交配。比如雌雄南美斑潜蝇都可对叶豆的气味产生回应。然而南美斑潜蝇成虫对寄主植物(菜豆,黄瓜,西红柿)产生的气味的顶空有积极的反应,但是对非寄主植物(攀援植物,月季)却无反应。尽管有关不同寄主或是非寄主植物的大量挥发性化合物已经鉴定,但是有关斑潜蝇反应行为关键化合物比例和由于昆虫损伤产生的特殊化合物都还不能很好的了解[8]。然而有证据表明植物挥发化合物的特殊比率在寄主选择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斑潜蝇成虫(交叉种)为研究对植物挥发物的反应行为提供了良好的体系,同时可以根据这些昆虫寄主选择的行为及逆行研究其依赖的基础生理机制。

取食和产卵的引诱剂和驱避剂。尽管斑潜蝇的趋势和产卵引诱剂还没有被详细的研究,但是像驱避剂似的化学物质已经从几种寄主植物中鉴定区别出来。hawthorne等人已经发现发现三叶斑潜蝇成虫在野生番茄上取食和产卵要明显少于种植番茄[9]。

近段时间以来,诸多学者研究不同寄主植物的斑潜蝇的产卵阻碍剂。dekebo等人在甜椒叶片上分离含氮化合物并说明这些化合物对三叶草斑潜蝇成虫产卵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近段时间以来,诸多学者研究不同寄主植物的斑潜蝇的产卵阻碍剂。dekebo等人在甜椒叶片上分离含氮化合物并说明这些化合物对三叶草斑潜蝇成虫产卵有显著的抑制作用[10]。mekuria等从葫芦科的苦瓜分离出葫芦素烷糖苷和三萜系化合物,用这些化合物处理菜豆叶片,并观察这些产卵阻碍剂对三叶草斑潜蝇成虫的作用[11]。他们还在辣椒中提取出叶绿醇和毛地黄黄酮。这些阻碍剂专门用于研究三叶草斑潜蝇,也可用于检测其他斑潜蝇,并用于将来的研究另外,还要研究这些阻碍剂化合物中潜在成分在潜叶蝇综合治理中的作用。

2.2 营养学

对于植食性昆虫,植物的营养成分是寄主植物质量的重要指标,它影响着昆虫的取食、存活和繁殖[12]。例如,肥料一般能增加叶面的营养,反过来这些营养物质又影响斑潜蝇。除少数例子外,许多研究表明,斑潜蝇喜欢在营养丰富的叶面上活动。例如施氮肥后,马铃薯叶片中氮的含量增加,从而提高了美洲斑潜蝇未成熟阶段的存活率,但随着钾和磷浓度的增加,斑潜蝇的存活率反而降低了[13~16]。letourneau等比较了有机和传统番茄地中作物氮的含量和昆虫危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斑潜蝇对番茄的危害并不随作物中氮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组织中氮的含量和取食危害的相关性很低。目前,大多的研究都是集中在氮含量对斑潜蝇未成熟阶段的生长发育方面[17]。minkenberg & ottenheim 认为斑潜蝇对寄主的的偏好性与植物中氮的含量有关。他们的研究表明,美洲斑潜蝇雌虫对氮含量升高的反应能显著提高其取食、产卵率和产卵卵时间。在斑潜蝇中,成虫对不同叶片营养水平的行为反应时十分重要的,其它种类斑潜蝇成虫对叶片营养的反应需要进一步的研究[18]。

2.3 植物防御化学物质

组成型和诱导型植物防御物质是决定斑潜蝇适应性重要因子。不管昆虫是否取食,组成型化学物质的成分是植物本身具有的,而诱导型化学物质随着由昆虫危害、细菌和真菌的感染导致植物受到胁迫后才合成。组成型化学物质已经被作为不同寄主植物和不同寄主品种对斑潜蝇抗性的重要指标[17]。例如,根据八种十字华科蔬菜中总硫苷含量和黑芥子硫苷酸钾含量,将其对斑潜蝇的抗性分为抗性、耐受性、和敏感性品种。这些研究表明硫代葡萄糖酸盐和黑芥子硫苷酸钾对斑潜蝇具有防御作用,而黑芥子硫苷酸钾对斑潜蝇具有吸引作用[17]。

最近,由于植物的局部和系统效应,斑潜蝇诱导的植物抗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斑潜蝇取食番茄植物后,能诱导其产生局部和整体防御蛋白,几丁质酶、过氧化物酶、β1,3财暇敲浮⑷芙饨退亍s捎诜茄叶片中具有这种防御物质,其它植食性昆虫早期的危害对斑潜蝇没有系统的负面影响。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诱导的化学物质对斑潜蝇都是有毒性的。如furanocoumarin(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对大多数的昆虫、病毒、真菌都是有毒的,而斑潜蝇斑潜蝇成虫和未成熟阶段能忍耐其很高的浓度。

通过施用苯丙(1,2,3)噻二唑7擦虼羧酸布谆酯(bth)、茉莉酸(ja)、水杨酸(sa)能过诱导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的抗性。例如,bth产生的交互抗性显著降低了细菌、早疫病,叶霉病,卷叶发生和美洲斑潜蝇幼虫的虫口密度。此外,在选择性试验中,斑潜蝇的成虫比较喜好未经bth处理的植物,取食了经bth处理的植物后,斑潜蝇的取食和产卵减少。还有研究表明,在田间,施用ja对芹菜的斑潜蝇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这种诱发物质的'使用明显改变了植物本身挥发物的释放,从而影响斑潜蝇成虫的行为。

2.4 转基因植物对南美斑潜蝇抑制潜能

分子生物和基因工程的新进展为植物抵御南美斑潜蝇提供了机会。abdeen等报道称,马铃薯的蛋白酶抑制剂i和蛋白酶抑制剂ⅱ,以及羧肽酶抑制剂的过量表达会增强高表达纯系转基因番茄对棉铃虫和三叶草斑潜蝇的抗性。相比抑制剂组合表达,不同作用机制的防御基因的组合型表达可以更有效的克服昆虫的适应反应。来源于不同隔离品系的芽孢杆菌编码bt毒素的cry基因已经转移到多种作物,包括玉米、棉花、水稻、马铃薯、番茄、大豆、和芸苔属植物,转移该种基因的目的是用来控制农业害虫。随着转基因植物增加,作用于非成熟阶段的南美斑潜蝇的bt潜能逐渐被挖掘。因为三叶草斑潜蝇为非目标害虫,所以该虫对非转基因作物和转入btcry1ac基因作物造成的叶片损伤没有很大区别。考虑到由南美斑潜蝇造成的损伤,转基因的抗虫潜能可以取代杀虫剂应用于害虫管理策略中。mekuria等从葫芦科的苦瓜分离出葫芦素烷糖苷和三萜系化合物,用这些化合物处理菜豆叶片,并观察这些产卵阻碍剂对三叶草斑潜蝇成虫的作用。他们还在辣椒中提取出叶绿醇和毛地黄黄酮[18]。另外,还要研究这些阻碍剂化合物中潜在成分在潜叶蝇综合治理中的作用。这些阻碍剂专门用于研究三叶草斑潜蝇,也可用于检测其他斑潜蝇,并用于将来的研究。有证据表明植物挥发化合物的特殊比率在寄主选择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3 结语

1993年,我国三亚首次发现美洲斑潜蝇之后该虫迅速在全国蔓延开来,截止到我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该虫都有分布,并对瓜果蔬菜、烟草、棉花等经济作物和花卉造成严重危害[19]。月在我国广东省中山市首次发现三叶草斑潜蝇。国家林业局之后又在海南、浙江等地发现该虫为害蔬菜和花卉。汪兴鉴[20]尉吉乾[21],对于江苏地区斑潜蝇的发生种类,调查结果显示,在以上最具为害性和危险性的四种斑潜蝇中只有美洲斑潜蝇和番茄斑潜蝇2种(陈丽芳,;龚伟荣,),而我们在江苏泰兴地区发现了三叶草斑潜蝇,之后又在江苏句容地区发现了三叶草斑潜蝇为害药芹[22]。

斑潜蝇某些品种,寄主范围广,对蔬菜和花卉植物危害程度大,且对农药的抗性强,斑潜蝇化学生态学理论研究在这20年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应用研究还需要加大力度,特别是利用斑潜蝇系统评估日益增长的转基因作物安全性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乃中.美洲斑潜蝇等,重要潜蝇的鉴别[j].昆虫知识,,36(4):222~226.

[2] 杨龙龙.对斑潜蝇属中检疫性害虫的研究[j].植物检疫,1995,9(1):1~5.

[3] 陈小琳,汪兴鉴.世界23种斑潜蝇害虫名录及分类鉴定[j].植物检疫,2000,14(5):266~271.

[4] wei jn,wang l,zhu j,et al.plants attract parasitic wasps to defend themselves against insect pests by releasing hexenol[j].plos one,,2(9):852.

[5] bruce tja,wadhams j,woodcockcm.insect host location:a volatile situation[j].trends plant sci,(10):269~274.

[6] parrella mp.1987.biology of liriomyza.annu[j].rev.entomol,1987(32):201~224.

[7] rauf a,shepard b m,johnson m w.leafminers in vegetables,ornamental plants and weeds in indonesia: surveys of host plants,species composition and parasitoids[j].int.j.pest manag,2000(46):257~266.

[8] hawthorne d j,shapiro j a,tingey w m,et al.trichome-borne and artificially applied acylsugars of wild tomato deter feeding and oviposition of the leafminer liriomyza trifolii[j].entomol.exp.appl,1992(65):65~67.

[9] dekebo a,kashiwagi t,tebayashi s i,et al.nitrogenous ovipositional deterrents in the leaves of sweet pepper (capsicum annuum) at the mature stage against the leafminer,liriomyza trifolii (burgess)[j].biosci.biotech.biochem,2007(71):421~426.

[10] mekuria d b,kashiwagi t,tebayashi s i,et al.cucurbitane triterpenoid oviposition deterrent from momordica charantia to the leafminer,liriomyza trifolii[j].biosci biotech biochem,2005(69):1706~1710.

[11] awmack c s,leather s r.2002.host plant quality and fecundity in herbivorous insects[j].annu rev entomol,2002(47):817~844.

[12] facknath s,lalljee b.effect of soil-applied complex fertiliser on an insect-host plant relationship: liriomyza trifolii on solanum tuberosum.entomol[j].exp appl,2005(115):67~77.

[13] lanzoni a,bazzocchi g g,burgio g.comparative life history of liriomyza trifolii and liriomyza huidobrensis (diptera: agromyzidae) on beans: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development[j].environ entomol,2002(31):797~803.

[14] letourneau d k,drinkwater l e,shennan c.effects of soil management on crop nitrogen and insect damage in organic vs conventional tomato fields[j].agric ecosyst environ,(57):179~187.

[15] minkenberg o,ottenheim j.effect of leaf nitrogen content of tomato plants on preference and performance of a leafmining fly[j].oecologia,1990(83):291~298.

[16] stout m j,workman j,duffey s s.differential induction of tomato foliar proteins by arthropod herbivores[j].j chem ecol,1994(20):75~79.

[17] sharma h c,pampapathy g.influence of transgenic cotton on the relative abundance and damage by target and nontarget insect pests under different protection regimes in india[j].crop prot.(25):13~14.

[18] 康 乐.斑潜蝇的生态学与持续控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19] 雷仲仁,王 音.美洲斑潜蝇.重要农林外来入侵物种的生物学与控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0] 汪兴鉴,黄顶成,李红梅,等.三叶草斑潜蝇的入侵、鉴定及在中国适生区分析[j].昆虫知识,2006,43(4):540~545.

[21] 尉吉乾,洪文英,谢国雄,等.杭州地区三叶草斑潜蝇发生情况的调查[j].浙江农业科学,(6):1 162~1 163.

[22] 陈丽芳,陈国庆,周福才.扬州地区蔬菜潜叶蝇发生规律的研究[j].江苏农业研究,1999,20(4):24.

篇2:番茄斑潜蝇

番茄斑潜蝇别名蔬菜斑潜蝇,是番茄的一个重要虫害,近期在全国设施蔬菜种植基地均有发生。幼虫孵化后潜食叶肉,呈曲折婉蜒的`食痕,苗期2-7叶受害多,严重的潜痕密布,致叶片发黄、枯焦或脱落。虫道的终端不明显变宽,这是该虫与南美斑潜蝇、美洲斑潜蝇相区别的一个特证。

目录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方法形态特征

成虫 翅长约2mm,除复眼、单眼三角区、后头及胸、腹背面大体黑色,其余部分和小盾板基本黄色;成虫内、外顶鬃均着生在黄色区,蛹后气门7―12孔;卵米色,稍透明,大小0.2一0.3×0.1一0.15(mm);

幼虫

蛆状,初孵无色,渐变黄橙色,老熟时长约3mm;

卵形,腹面稍平,橙黄色,大小1.7―2.3×0.5―0.75(mm)。

生活习性

在北京于3月中旬开始出现,5月12―19日出现第一个峰值,6月23日一7月1日出现第2个峰值,7月28日一8月18日无虫。9月15日一22日出现最高峰,10月20日以后虫口数量下降。看来该虫在5月中旬一7月初及9月上、中旬一10月中旬有两个发生高峰期。该虫在台湾全年均发生,台湾风山年生25―26代,在甘蓝上主要有两次发生高峰期,一次在3―6月,4月达到高峰;第二次高峰在10一12月,10月进入高峰,种群密度上半年高于下半年,7―9月雨季发生少;4月和10月均温25―27℃,降雨少适其发生。经试验15℃成虫寿命10―14天,卵期13天左右,幼虫期9天左右,蛹期20天左右;30℃成虫寿命5天,卵期4天,幼虫期5天左右,蛹期9天左右。幼虫老熟后咬破表皮在叶外或土表下化蛹,25℃条件下每雌产卵量约183粒。在甘蓝上卵多产在真叶上,基部叶片最多,偏喜成熟的叶片,由下向上,较有规律,少部分产在子叶上。该虫在田间分布属扩散型,发生高峰期,全田被害。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疫区蔬菜、花卉严禁外调、外运。 (2)生物防治 释放姬小蜂diglyphus spp.、反颚茧蜂dacnusin spp.、潜蝇茧蜂opius spp.等寄生蜂,这三种寄生蜂对斑潜蝇寄生率较高。 (3)施用昆虫生长调节剂类,可影响成虫生殖、卵的孵化和幼虫脱皮、化蛹等。也可用黄板诱集。 (4)提倡施用48%乐斯本(毒死蜱)乳油1500一2000倍液、1.8%阿巴丁(爱福丁)乳油2000倍液、10%烟碱乳油1000倍液、10%除尽悬浮剂1000倍液、5%锐劲特悬浮剂,1500倍液、40%七星宝乳油600一800倍液,在发生高峰期5―7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5)用昆虫生长调节剂5%抑太保2000倍液或5%卡死克乳油2000倍液对潜蝇科成虫具不孕作用,用药后成虫产的卵孵化率低,孵化幼虫多死亡,是一类具有发展前途的药剂。 (6)没有上述药剂应急时可选用25%爱卡士乳油1000倍液或75%赛灭净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2.8%第灭宁乳油1000倍液、98%巴丹可溶性粉剂2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oo倍液。掌握在发生高峰期5―7天喷1次,连续2―3次。防治该虫应选8―10时,露水干后,幼虫开始到叶面活动,老熟幼虫多从虫道中钻出是喷药最有利时机。 (7)物理防治 使用番茄斑潜蝇信息素(tuta absoluta phoremone)防治,这是目前最环保、安全、有效、适用的技术,在欧洲得到大量应用,在中国内还未大面积展开使用。

篇3:大葱斑潜蝇综合防治新技术

大葱斑潜蝇综合防治新技术

近年来,葱斑潜蝇在山东地区葱韭类蔬菜上普遍发生.据调查,招远市大葱栽培面积412hm2,其中受害面积达到153hm2,占37.1%,严重影响了蔬菜的`产量和商品性.为此,我们对葱斑潜蝇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进行了全面研究,总结出配套的防治措施,~应用面积141hm2,防治效果达到94%以上,平均每667m2增产331kg,经济效益显著.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作 者:杨敬先 杨贝贝 吴建芳  作者单位:杨敬先,杨贝贝(山东省招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65400)

吴建芳(招远市毕郭镇政府)

刊 名:上海蔬菜 英文刊名:shanghai vegetables 年,卷(期): “”(2) 分类号:s4 关键词: 

篇4:国内斑潜蝇寄生性天敌研究进展

国内斑潜蝇寄生性天敌研究进展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斑潜蝇寄生性天敌的研究情况,以解决生产上斑潜蝇的危害问题.在各地调查斑潜蝇寄生性天敌资源的基础上,对国内关于斑潜蝇寄生性天敌的'种类、生物学、生态学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目前,在我国已经发现的斑潜蝇寄生蜂有4科14属32种.

作 者:陈文龙 彭华 柳琼友 顾丁 李子忠 chen wen-long pen hua liu qiong-you gu ding li zhi-zhong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贵州省山地农业病虫害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25 刊 名:贵州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2006 34(6) 分类号:s476.3 q969.464.2 关键词:斑潜蝇   寄生蜂   种类   生物学   生态学  

篇5:三叶草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的分子鉴定

三叶草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的分子鉴定

以三叶草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burgess)与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nd为材料,通过特异引物18s-p1和5.8s-p2,分别扩增出它们的rdna非编码区itd1的'片段,根据序列分析和比较结果,重新设计出2条新的特异性引物fly-3和fly-us,并筛选到2个特异性内切酶,通过pcr和pcr产物的酶切分析,即可将这2种近缘昆虫区分开来.

作 者:管维 王章根 蔡先全 王云华 陈定虎 guan wei wang zhang-gen cai xian-quan wang yun-hua chen ding-hu  作者单位:中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中山,528400 刊 名:昆虫知识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bulletin of entomology 年,卷(期): 43(4) 分类号:q96 关键词:三叶草斑潜蝇   美洲斑潜蝇   its1   序列分析  

篇6:美洲斑潜蝇防治轮换药剂筛选试验

美洲斑潜蝇防治轮换药剂筛选试验

作者采用4种防治药剂对美洲斑潜蝇防治药荆进行了筛选试验,结果表明1%阿维菌素乳油2 500倍液防效达到89.8%;70%灭蝇胺可湿性粉剂1 400倍液防效达到87.3%,这两种农药对美洲斑潜蝇的.防治效果都较为理想,且都属于低毒环保型农药,可做为美洲斑潜蝇的轮换用药.

作 者:王海旺 李恩萍 李秀文 王书凤 赵宝福  作者单位:王海旺,李恩萍,李秀文,王书凤(天津市植保植检站,天津,300061)

赵宝福(天津市农业环保站,天津,300061)

刊 名:天津农林科技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ianj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年,卷(期): “”(2) 分类号:s435.112 .9 关键词:美洲斑潜蝇   防治   药剂   筛选  

篇7:基于生态学的城市规划研究论文

基于生态学的城市规划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城市规划的标准、生态型城市等相关概念,提出城市规划标准下建立生态城市的基本原则,并研究实现基于生态学的城市规划标准途径。

关键词:生态 城市规划 标准 研究

1城市规划的标准、生态型城市等相关概念

1.1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的标准,就是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为实现一定的规划目标。更好地有效指导规划而编制和制定的相关准则,编制和制定的城市规划标准,旨在提高我国城市规划的建设水平。

1.2生态型城市

所谓生态型城市,是建立在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的新文化观,是以生态型城市作为其性质以及特征。从而促进我国城市的整体发展之城市类型。它是社会、文化以及自然高度统一的生态系统,生态型城市是物质的循环和谐和共生的整合体现。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生态型城市是按照生态学的相关原理进行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建立健康、高效以及和谐的人民居住环境。总之,生态型的城市规划是直接为建设城市而服务的。而城市的规划标准又是建设城市的重要准则。

2城市规划标准下建立生态城市的基本原则

基于生态学的城市规划标准研究,必须对城市规划标准下建立生态城市的基本原则有相对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在其原则的基础上,实现我国生态型城市规划的实施和有效性。其城市规划的根本根本目的在于要建设生态型城市,使城市之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吻合。从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生态城市之规划特点,我们要清楚地了解我国对于生态规划要考虑的要点:国内的生态城市规划基地和规划的目标各有不同,不仅应关注城市的整体结构以及交通等方面的规划,还要考虑实用功能以及水系和自然原有资源的利用。生态城市的规划过程纷繁复杂,包括在规划前进行资料收集并分析的阶段,也就是预规划阶段,然后再进行正式城市规划以及详细规划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下面的四点来着重研究城市规划的原则。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城市规划实质上是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为基础的;其次是应该坚持以城市的成长为原则,在以长期以及动态的城市发展前提下对城市的生态型规划进行改革和不间断地更新。再有,应坚持将生态环境作为第一位。

3实现基于生态学的城市规划标准途径

3.1城市规划的内容应结合和对应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

城市规划的标准是指导城市规划编制的重要准则.城市规划的编制以及管理的相对标准化和规范化乃至于法制化是极其重要的。生态型的城市规划标准和一般的.城市规划存在着不同。目前来看,我国的很多城市已经制定了其城市规划的标准。科学地来讲,生态型的城市规划标准更应该把原有的相关标准和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统一起来.密切地配合和科学的整合。这也是构建我国生态型的城市标准非常重要的构思。在制订规划标准时依据该原则可以形成法律保障、指标落实、针对性较强的优势。因此,城市规划的内容应结合和对应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

3.2城市规划标准的内容应结合和对应生态城市规划标准的内容

不难理解,基于生态学的城市规划实际上是囊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生态环境,一个是城市规划标准在生态城市的规划标准。因此,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标准应首先注重城市规划标准的内容,城市规划标准涉及其总则、城市的用地、城市的设计和建筑的控制等方面。生态城市的规划主要涉及到生态的功能区设置和划分以及土地的利用和环境的容量等。因此,我们应重视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和所对应的标准内容,将城市规划标准的内容和生态城市规划标准的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

3.3城市规划标准与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对应与结合

事实上,城市的规划标准目的是使城市的规划更规范、更合法以及更利于城市的建设发展,生态城市规划标准服务于生态城市的建设。

4结语

在全球化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基于生态学的城市规划标准研究非常必要。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据此有了较强的操作性.对我国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和促进作用。生态型的城市规划标准必须发挥其巨大的整合作用,结合地方性以及动态性的独特特点,建立相关体系并发挥其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泉,叶兴平.城市生态规划研究动态与展望[j].城市规划,2009(10)

[2]王雷,赵立娜.生态城市规划原则及措施的简要思考[j].科技创业家,(06)

篇8:冀东地区南美斑潜蝇的发生与防治

冀东地区南美斑潜蝇的发生与防治

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是一种严重为害多种蔬菜和观赏植物的世界性检疫毁灭性害虫,属于多食性害虫,寄主范围广,包括豆科、葫芦科、茄科、菊科、十字花科等13个科60多种植物,为害非常严重.南美斑潜蝇在我国自1993年在云南发现以后,很快就扩散到北京、河北、内蒙、山东等地.

作 者:韩靖玲 刘晓光 陈志 陈胜萍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063001 刊 名:长江蔬菜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jiang vegetables 年,卷(期): “”(5) 分类号: 关键词: 

篇9:污染生态学研究内容讨论论文

污染生态学研究内容讨论论文

论文关键词:污染生态学 研究 内容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污染生态学研究现状讨论了污染生态学的研究内容:①研究在污染环境中生物受害原因以及与污染物的关系;②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以及在生态系统、生物体内的化学行为、变化规律,即吸收、转化、富集、降解规律和生态效应;③研究生物净化机制与生物防治污染的措施;④研究生态系统承受污染物的负荷能力,确定生态系统的环境容量,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一、引 言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兴起,生产和生活的性质与规模较之以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以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正不断地向纵深发展。今天,人类强大的技术力量严重地影响和干扰着自然界的许多自然过程,如气候、植被、水分乃至与之有关或包含于其中的物质化学组分的交换、循环等。特别是目前这种影响常常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影响或破坏人类生活的正常性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的可怕后果,这即是当今环境问题成为倍受全世界关注的热点的原因所在。

与其他学科的兴起和发展一样,为了研究和解决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或出现的问题、探索人与环境关系方面的奥秘以及如何协调或控制这种关系,大约在20世纪中叶以来,一系列有关人类环境的新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和发展起来。而从自然循环、物质变化角度研究环境问题的学科目前发展起来的最主要的有以下几门:环境地球化学、污染生态学、环境化学和环境生物无机化学。这些学科都尚在形成发展中,其最主要特点是不同学科交叉,即用已有学科的理论、方法去解决已存在的或新出现的环境问题。

也是在20世纪下半叶,生态学有了重大发展和认识上的飞跃。[1~2]新的生态学建立在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的基础之上,成为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一门特殊的学科,研究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我国已故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曾指出:“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应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最主要界面――地球表面存在和发生的一切现象及与生物的关系,[3]尤其是与人类的关系成了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内容。[4]

“污染生态学”是环境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并已成为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前国家教委就规定其为与环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平行的本科环境科学专业必修专业课程,当时也曾提出了相应的研究任务和方向。然而,和其他任何新生事物一样,“污染生态学”本身在许多方面尚处于发展、充实、完善阶段,目前对之尚存在不同一的定义或认识,人们还尚未对它的对象、任务、研究范围等作出确切的规定。其实,晚一点作出这样的规定是好事,因为广义的环境科学也包括生态学,其涉及内容较广,学科交叉性很强,人们对它的理解不能不受到原先的专业知识范围、研究经验、兴趣及对环境生态问题的不同认识等因素的影响。也正是这种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会促使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地去研究问题,由此可能会大大地丰富和充实这门新兴学科的内容,同时也促使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去研究和探索,以使其不断成熟、完善和更有效地为保护人类、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目前,在国外能与“污染生态学”完全对应的词条尚很少见,最为接近的可能是“pollution science”或“the science of the pollution”,但是,就针对自然界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却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这一点在科技杂志刊载内容方面体现的非常明显,尤其是一些重要刊物更是如此。如“ecology”、“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pollution”、“environmental research”、“applied geochemistry”、“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aquatic ecosystem health & management”、“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以及“nature”、“science”、“ambio”等刊物经常刊登大量的污染生态学研究成果。除此之外,有些污染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也常常分散刊载于其它有关环境科学或生态学领域的期刊中。这些研究内容实际上已基本勾勒出了污染生态学研究内容的框架。笔者结合近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讲授研究生“污染生态学”课程及科研实践中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就“污染生态学”研究内容做些浅显的讨论,与同行交流,希望大家指正。

二、污染生态学研究内容讨论

近年来不断进展的污染生态学研究和大量的研究工作其研究内容基本体现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①研究在污染环境中生物受害原因以及与污染物的关系;②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以及在生态系统、生物体内的化学行为、变化规律,即吸收、转化、富集、降解规律及生态效应;③研究生物净化机制和生物防治污染的措施;④研究生态系统承受污染物的负荷能力,确定生态系统的环境容量,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1.污染环境中生物受害原因以及与污染物的关系研究

污染物质之所以会对生物产生毒害是由于生物对这些有害物质的摄取与利用而引起的。环境一旦被污染,生存于其中的生物即会自觉不自觉地摄取和吸收污染物质,当这些物质的量在生物体内超过生物机体本身的承受或转化(无害化转化)极限时,污染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毒害作用即发生了。不同的污染物质其体现出的效果往往区别很大,而自然环境中常常是多种生物并存和多种污染物质同时存在的。查明生物受害原因和明确厘定具体致害物质及致害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是污染研究的关键所在,这些问题在实际情况中常常非常复杂。环境中生物受害原因以及与污染物的关系研究是污染生态学研究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是污染生态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同时也是目前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2.污染物在环境以及在生态系统、生物体内的化学行为、变化规律,即吸收、转化、富集、降解规律及生态效应研究。

污染物一旦进入环境或生态系统、生物体内,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便会发生一系列作用和产生相应后果。在此过程中,污染物的化学习性、系统的物理化学条件是制约因素。因此,生物对污染物从摄取到进入体内的一系列生化作用及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对最终的毒害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如摄取、输送、吸收、浓缩、转化、富集、降解和排泄等各种作用和过程。它们是研究生物在污染环境中受害机理的最基本内容。这些作用和过程对不同生物不尽一致,因而相同的污染物质对不同的生物群体常常体现出不同的生态效果。因此,这项内容是认识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化学行为和运动规律,即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功能、运动循环机理和生物对元素的需求与中毒等基本原理的关键,对阐明污染生态环境的生态效果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不同的生态系统常常有不同的污染特点,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物系统间同一污染物质各自分别有不同的生态环境效果。自然界大气、水、土壤、生物体系又都不停地与生物进行着物质交换循环。在各种方式的交换循环中污染物质会体现出各自的毒害效果。生态环境污染生态效应研究是污染生态学的主体内容,是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5]

3.生物净化机制和生物防治污染的措施研究

生物对污染物的抵御能力体现在生态效应上即为净化功能,这项功能因生物种类不同而差别很大。生物净化机制研究一方面是制定环境容量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可用于污染防治。这是目前污染治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许多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具有独特的环境净化功能,常常会起到其它人工措施难以起到的作用。因此,生物净化机制和生物防治污染的措施研究是污染生态学环境对策的重要内容,对确定环境容量和治理、预防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崭新的、前景无限光明的领域。[6]

4.生态系统承受污染物的负荷能力研究

生态系统对污染物的自然净化能力是污染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治理预防污染的主要参考条件。对生态系统的污染负荷能力或环境容量进行研究,以及对为促使人为污染物不超过其负荷能力或容量的相应政策措施进行研究是污染生态学的基本内容之一。生物机体本身及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对环境中有毒物质或污染的抵御能力和对策研究是目前一个充满兴趣而又具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7~8]

三、结 语

从学科史角度看,污染生态学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据目前本领域研究状况,本文将其研究内容归纳如下:①研究在污染环境中生物受害原因以及与污染物的关系;②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以及在生态系统、生物体内的化学行为、变化规律,即吸收、转化、富集、降解规律和生态效应;③研究生物净化机制和生物防治污染的措施;④研究生态系统承受污染物的负荷能力,以确定生态系统的环境容量,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上述污染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是作者学习污染生态学的体会,同任何一门新学科一样,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补充和修正。

参考文献:

1 ronald s. oremland1, john f. stolz. the ecology of arsenic [j]. science, , 300(5621): 939~944

2 begon m., harper j.l., townsend c.r. ecology-individuals populations and communities[m]. 3rd edn. oxford: blackwell science,

3 lindstrom e.r., andren h., angelstam p., cederlund g. disease reveals the predator[j]. ecology, 1994(75): 1042~1049

4 孙铁珩、周启星、李培军. 污染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5 nebel b.j., wright r.t., environmental science. 5th edn. new jersey: simon & schuster, 1996

6 suhonen j. predation risk influences the use of foraging sites by tits[j]. ecology, 1993(74): 1174~1203

7 tilman d., downing j.a. diversity and stability in grassland. nature, 1994, 637: 363~365

8 张辉.污染生态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

篇10:农村民办幼儿园生态学研究论文

农村民办幼儿园生态学研究论文

一、影响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

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出,其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尊重生态学原理。因此,笔者基于生态环境系统理论对农村民办幼儿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1.对发展环境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环境不仅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文化等的教育环境,还包括教育系统内部的内在环境因素。在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重视微观系统(家庭、行政管理部门、人才交流市场),相对忽视了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而往往这两层最能影响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发展。由此出现了农村民办幼儿园关起门来闭门造车的现象,幼儿园布局乱、规模小、质量差,办园条件、办园理念甚至是教学方法均不能满足于社会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需求。

2.对发展限制因子缺乏有效掌控

教育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是能量流和信息流。如果能量流不足,低于基本的需要时,就会限制教育质量的发展。就学前教育而言,其能量流和信息流这个限制因子主要是指经费的投入和师资的培养。自实施第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不论是在政策、经费、培训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扶持。但是,幼儿教育在各阶段教育中仍处于“弱势教育”的地位,农村民办幼儿教育更是弱势教育中的薄弱地段,因此农村民办幼儿教育政府给予的奖补也相对更少,专业教师招聘也相对更难些。

二、生态学视域下解决农村民办幼儿园问题的途径

1.关注相关政策,给予经费支持

(1)整合资源,优化布局。结合本区域人口发展预测和流动趋势,以及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梳理规划,可以考虑把民办幼儿园教育逐步纳入公共服务体系。重新规划优化民办幼儿园的设点布局,真正为农村孩子入园做好服务。

(2)出台扶持政策。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制定扶持规范农村民办幼儿园发展的政策,为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空间提供保障和支持,让民办幼儿园在审批注册、分类定级、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园享受同等待遇。同时,各管理主体理清权职,尽量减少民办幼儿园的登记、注册等环节。

(3)保障学前教育经费。一是设立学前教育发展专项经费,对办得好的农村民办幼儿园,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促进其自主发展,改善办园条件,提高办园水平。二是在制定收费标准方面,应避免高收费或低收费恶性竞争,加强票据管理和专项监督审计等,让农村幼儿园成为新农村的和谐窗口。

2.采取多种措施,优化师资队伍

(1)把好准入关。民办园的师资配置往往是人才交流市场作用的结果。目前,人才交流中心的状况是供应不足,需求却又很大,因此形成了供需矛盾紧张的结果。但是,不论如何,还是应该尽量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准入门槛,吸引优秀的'人才到幼儿园教师队伍中。

(2)把好培训关。制订切合实际的民办园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规划,提高民办园师资队伍专业水平;实施城乡片区联盟管理,委派龙头幼儿园骨干教师到农村民办园担任园长或民办园骨干教师上挂到龙头幼儿园等,以此来带动提升农村民办幼师整体素质。

(3)把好考核关。一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民办幼儿园发展性评价指标,每年对各民办园进行督导考核;二是幼儿园也应建立竞争淘汰机制,对教师的工作成绩进行过程和年终考核,为稳定和发展高质量人才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3.提高家长意识,增强教育判断力

家长对学前教育的正确认识和对学前教育质量的判断力直接影响民办园办园行为的规范性。要提高家长的判断能力,使之了解幼儿教育的保教质量评价标准,而不是仅从幼儿园办园规模、园舍硬件设施等高端化、贵族化来判断一所幼儿园的质量。

篇11:棚室蔬菜美洲斑潜蝇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棚室蔬菜美洲斑潜蝇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1寄主植物及危害症状 (1)美洲斑潜蝇寄主广泛,危害作物多,主要以幼虫蛀食植物叶片上下表皮之间的叶肉细胞及叶柄,成虫取食和产卵孔也能造成一定的伤害.

作 者:汪颖慧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青冈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黑龙江青冈,151600 刊 名: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英文刊名:chinese countryside well-off technology 年,卷(期): “”(2) 分类号:s4 关键词: 

篇12:植物与昆虫化学生态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植物与昆虫化学生态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植物次生代谢物和昆虫信息素是化学生态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自1959年人类从雌蚕中分离、鉴定了第一个昆虫性信息素--蚕醇以来,昆虫信息素的研究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植物化学生态学的发展.诸多的.研究揭示了昆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于种内发达的通讯和寻找寄主的能力;植物面对环境胁迫和种间竞争的机制是体内合成次生代谢物作为防御和通讯的工具;植物和昆虫之间也存在着交互作用的化学关系.植物和昆虫化学生态的研究,已成为农林牧病虫害防治的理论依据和发展方向.化学生态学所涉及的生物活性物质是开发生物农药的源泉.概述了植物次生代谢物和昆虫信息素在农业上的研究、应用及发展前景.阐明在生态农业安全条件下,通过利用自然界生物间的这种化学作用规律,对于提高农业产量和对有害生物控制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

作 者:张新虎 沈慧敏 黄高宝 zhang xin-hu shen hui-min huang gao-bao  作者单位:张新虎,沈慧敏,zhang xin-hu,shen hui-min(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黄高宝,huang gao-bao(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刊 名: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年,卷(期): 41(1) 分类号:q143 q968.1 关键词:化学生态学   植物次生代谢物   昆虫信息素  

篇13:甘蓝潜蝇茧蜂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研究

甘蓝潜蝇茧蜂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研究

在15℃、18℃、21℃、24℃、27℃、30℃ 6个温度条件下观察甘蓝潜蝇茧蜂的生长发育情况,记录卵、幼虫、蛹以及卵-蛹的发育历期,对实验数据采用直线回归的方法进行处理,结果表明:甘蓝潜蝇茧蜂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633℃、10.943℃和10.023℃,其有效积温分别为53.982日度、59.126日度和75.433日度,而卵-蛹全过程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232℃,有效积温为188.62日度.根据回归分析得出了甘蓝潜蝇茧蜂的发育历期和发育速率的预测模型.

作 者:陈文龙 彭华 chen wen-long peng hua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贵阳,550025 刊 名:贵州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2006 34(4) 分类号:q969.54 s436.35 关键词:甘蓝潜蝇茧蜂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篇14:园林设计中茶叶生态学原理研究论文

园林设计中有关茶叶生态学原理研究论文

摘要:园林设计不仅要外形美观,还要兼顾实用功效以及带给我们的人文价值,这是一个园林设计所要追求的。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点的一部分,而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茶文化也有着它独特的对风景园林设计的灵感贡献。本文从园林植物茶树作为设计出发点,分析了它作为园林植物的特点用途及地位,并且进一步分析了茶叶生态学搭配和绿化方案,弘扬了中华茶文化,推动了园林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园林设计;茶叶生态学;搭配;美学

风景园林设计就是在指定区域或某特定选区内,利用艺术设计和其本身地形地貌,加上植被选择,将所选区域变为园林景观的过程,给人们带来审美欣赏。风景园林设计力图在满足各个方面的硬件设计后,能增加设计的艺术性和创造性,赋予它更多地欣赏价值和人文价值,有其特殊的环境含义。所以在我国,园林设计不只是把一块地绿化,更多地是一件设计工程,让社会更美丽,让人民心情更愉悦。而在植被选取上,茶树又是很有传统传承并且植物类型多,花期和设计方面比较轻松的植物,所以在运用上就多了起来。

1茶树作为园林植物所具有的特点

茶树经过变异和人工培育,产生了丰富的品种,形态造型各异,这让茶树作为园林设计植物有了更大的选择价值和观赏价值。而它的特点,也是它入选园林设计植被的原因之一。第一,茶树种类很多,造型各异。茶树是山茶属植物,它不仅有高大的乔木,还有半乔木和灌木,所以在植株类型上也很丰富。在这些不同植株上,分支、叶型和颜色都又是千差万别,造就了茶树的观赏种类繁多。而且茶树的叶片寿命很长,所以常年都是绿绿葱葱,这对观赏园林来说是很好的一件事。举个例子:奇曲种,有些茶树的分支呈“s”型,似一条龙盘旋,可以安排在设计景点中作为中间的压轴植被,再辅以其它矮灌木,是一个极富有中国文化象征的设计。又如佛手种,它的叶片很大,下垂或水平生长,似佛祖的手。这种特征在自然界很少有,所以是人工培育的结果,但是却极有观赏美。第二,茶树花期很长,而且花叶共簇。茶树的花一般六月中开始分化,九月到十月开花,到十二月中才谢,花期多达三个月之久。很多植物的开花期短短一月,在这上面茶树的优势更加明显。茶花洁白,并且枝繁叶茂,将茶树作为园林景观的一员,可以补充冬季园中花稀少的窘迫。而且茶树果实成熟期长,可与花共在枝头很久,与我国文化中的“子孙同堂”有相同意味,更有内涵。所以从这点来讲茶树也很适合风景园林设计的植被。第三,是茶树的分支层次分明,修剪之后的可塑性良好。它的分支结构和芽的轮次很明晰,多年培育的茶树分支就会从疏到密,由粗变细,形成半米左右高的单丛植株,只要稍加修剪就可以变成行道旁的群体绿化带。而且茶树的芽长的很快,不用担心因为修剪导致树木生长不均。因为它长的快才能经常修剪,而经常修剪又对植物生存有促进作用。总之,茶树在造型方面也完全不用担心。第四,是茶树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茶树的适应范围很大,它能在温带生活又不怕严寒,她需要肥沃的土地但是土地贫瘠它也能生长,阴阳对他来说都能生长,土地干旱与否对它影响也不是很大,总之它的良好适应性让它优于很多园林植物如冬青、黄杨等。而且茶树易成活,无论是种子播种还是扦插还是移苗,几年之内就能成型。

2茶树在园林中的地位和用途

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只把茶树作为经济作物来种植,并未想到它可以运用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像是这样就体现不出它的价值,也不满足园林设计的宗旨。而现在茶树在风景园林中却有着不可小觑的地位。它现在已经是很多园林中必不可少的植被,江南水乡园林中经常用它来装点,行道树也常用它来点缀。近些年,一些茶博物馆和茶园运用茶树作为园林植被,无一不展示着茶树在园林风景中的比重。与其他树木相比,茶树的寿命、造型、花期、抗逆性以及种植方面都是个中翘楚,既能作为陪衬,又能独挑大梁,既能日常观赏,又能凸显文化,绝对是极为重要的园林植物。这些都体现了茶树在园林中的重要地位。茶树的诸多优点让它的用途也多了起来。它不仅可以作为观花植物、观叶植物,也可以被用来作为盆景栽培。观花观叶,可以种植在公园或园林,也可是街边货形道路旁或花坛四周,以草地作为依衬,更显其魅力。可以把种茶园改为观光园,这样在茶树作为经济作物的同时又能让人们观赏,体现它的双重价值。一些小枝的茶树还可以插入花瓶中作为小的观赏植株,尤其在冬天其他植物不开花的情况下。野生茶树有很多是我国保护植物,传承着我国文化。这些茶树都是弘扬茶文化,丰富游园景点和风景园林设计考虑的植被,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茶树在园林中的应用分析

通过之前的分析我们知道茶树的优点以及它的诸多用途和在植物界乃至园林景观界的地位。对于风景园林设计,它也是不可多得的设计素材。

3.1植物搭配

我国的`野生山茶花除了华东山茶花的变种耐寒,其他品种都是温带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所以在种植方面会稍微限制土壤条件和光照,但人工培育一段时间后情况会好转不少。所以在进行植物搭配时,要挑选适合山茶树生长的的土壤以及一系列与它相似或互补的植物搭配生长,这样可以在不影响山茶树生长时其他植物也能好好生长。在园林设计中最常见的是把山茶树和杜鹃种植在一起。因为杜鹃花和山茶树对于环境各方面的要求基本一致,所以不会出现生长上的不合。并且杜鹃花的颜色极为丰富,与山茶花相配更显美感,花开更有层次感。而且花期相错,正好可以延长观花时间。还有一类植物和山茶树相配,就是冬青。它是观叶植物,正好和山茶树相补,并且它是半阴植物,在生长上与山茶树也是相补的。

3.2配置方式及绿化应用

风景园林设计的配置方案一般有五种,在这五种的基础中加入茶文化,进行绿化应用,会有别样的设计和配置。首先是庭院绿化。山茶作为庭院绿化植被一直是大家偏爱的,可以追溯到唐代。山茶树形态优美,枝叶翠绿,加上花开颜色有几分禅意,让人们比起大红大紫的其他花卉对山茶的喜爱更多了一分。山茶属的观赏植物颇多,庭院绿化中加入它绝对是点睛之笔。可以单株培育也可大面积种植,栽在堂前或中庭最适。如果要再加入些人文思想,可以配以石头山。用石体的坚韧来衬托山茶的高洁,也是个不错的主题。或用短枝山茶属植物作为围院的“篱笆”,花篱更增加艺术氛围。其次在公园和风景区的公共绿化。用山茶属植物可选用冠形大而形态优美花枝繁茂的种植,如紫袍、十八学士等品种。独株也不会显得单薄,反而在它繁花之季落花缤纷,美不胜收。除了单独种植,还可以和其他树种合种,如玉兰树。用繁花锦簇的山茶和高雅的玉兰相辉映,给景区或公园游客们应接不暇之美感。此外,在公园一些高大乔木之下,可以种植山茶树的灌木,例如微花恋蕊。在乘凉的大树下,花团锦簇也效果很好。公园中一定不缺乏曲径通幽的长廊,在他们之间种些山茶,加些石景,布置成参天大树,小小茶花,落石参差的园林景观。公园中还可以中西结合,在雕塑周围用茶花点缀,凸显西方浪漫。第三是道路绿化。道路两旁的绿化包括正常行驶道路和高速路。可以高速公路两旁种植茶树,但要修建整齐,不要枝叶横生,它的作用只是让司机在开车途中不要太过劳累,有时间休息。而在市区街道就可以将山茶和紫薇一起配置种植,再加上小叶女贞形成道路中间的绿篱,在可以在道路两旁种一些行道树遮阳。层次丰富的植被景观能最大程度延长观赏花期,还可以满足山茶的种植条件。第四是关于厂房和矿区周围的景观设计。因为这些周围有很多污染,而山茶属有很多种类对空气中的这种污染都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有实验证明山茶花的对抗性是最强的,所以在这些地方中茶树最好。除了抵抗能力好,山茶花还能吸收二氧化硫、氯气等有害气体,能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所以它是最好的种植植物。再加上一些龙柏、梧桐等搭配,既能美化环境又能提高空气质量。最后是专业的茶园。这里的山茶花种类很多,而且研究的时间也很长,也是大面积种植的地区。在这里做一个专门的茶树园林,用来设计,种植,是再好不过了。它可以有观赏景观也有科普景观,也可以作为种植研究新品种的基地,还可以作为风景园林设计的实验基地,总之就是创造一个茶园林,供各种人直接体验。山茶园中可以摆放盆景和山茶地被等景观,让人走进园林就有一种置身于自然之中的惬意。

4结语

综上所述,风景园林设计与茶树的设计结合是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也是园林设计的创新和发展。茶树的重要地位在园林设计和经济作物里都有了很好地体现。它不仅体现出了作为经济作物的特点,还将现代园林审美发挥得淋漓尽致。茶树树形美,四季常青,加上花期长,各种优点造就了他的地位。随着中国不断培育新品种的茶树,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茶树出现在我们的身边。风景园林设计的进一步发展也会让我国的茶文化进一步得到推动。虽然茶树在风景园林上有极大的优势,但是对于园林设计中利用茶树植株的研究还远不能停止。如何更好地规划园林,如何更好地运用新品种带来最大美感和人文价值都还有待讨论。但可以肯定的是,现阶段茶树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已经有了它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韩文炎,沈朝东.茶树在同本木中的应用[j],中国茶叶,,(3):46-47.

[2]王开荣.茶树应用刍议[j]。茶叶绿化,,(3):34-25.

[3]曾贞.谈谈观光茶园的建设[j]。茶叶通讯,,(1):23-25.

[4]德李,李鹏波,王瑾.山东园林总厂绿阔叶树种的选择和应用[j]。中国园林,,(6):30-33.

[5]刘启贵.为使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一年胜一年———试论把闸北公园建成茶文化公园[j].农业考古,2011,(2):52-53.

[6]张文英.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观光农业[j]。中国园林,,(2):23-24.

篇15:生态学还原论分类及内涵研究论文

生态学还原论分类及内涵研究论文

一、生态学认识论层面的还原论

认识论还原和本体论还原不同,本体论还原重点关注还原的对象是什么的问题,但认识论还原论关注如何实现还原的问题。一般科学哲学中,认识论还原论包含术语还原和理论还原两大研究主题。从还原论的发展来看,对术语还原和理论还原两大主题的研究一直呈交织状态。逻辑经验主义后期,物理主义所主张的学科还原是以语言的还原为基础。1958年,奥本海姆和普特南提出的“微向还原”虽然主要是指学科的还原,但其中较大篇幅提到了术语间的沟通。1961年内格尔的“桥接原理”主要是指理论的还原,尽管其只是指涉了术语之间的连接,但这种连接和术语还原也并非没有关联。内格尔关于这种连接是如何实现的,给出了三种可能:

1.两者之间存在逻辑关联,对于这一逻辑关联内格尔表述为“可能是通过同义性或某种单向衍推分析”;

2.两者之间是约定关系,即协调定义,但理论词项之间没有必然的意义关联;

3.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事实的,即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通过逻辑分析得出,而只能通过经验证据来支持。其中,通过“可能的同义性或某种单向衍推分析”是对术语间逻辑关联的要求,通过这种逻辑关联起来的术语可以视为是实现了术语间的还原。由此可见,该阶段学科或理论还原的研究中术语的研究占了较大比重。这种不同理论或学科的术语之间的连接成为术语还原的前提。1966年,亨普尔对术语还原进行了单独的研究。他认为术语间的还原是通过“描述性定义”实现的,即不要求定义项与被定义项一定具有相同的内涵,而只要求两者具有相同的外延或应用范围。例如,用“无毛的两足动物”来定义“人”,两者指称相同,含义可以不同。另外,他认为这种两个术语间的协调定义是通过科学发现而实现的。这种通过协调定义而实现的术语还原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这种协调定义的前提是理论术语具有一定的指称,或者说具有一定的实在论地位,否则便无法实现指称一致的还原。但是目前对理论术语的实在性尚存在颇多争议,简单通过协调定义的方式实现术语的还原也存在进一步探讨的可能。进一步地,如果理论术语具有一定的实在性,那么术语还原的问题便转换为术语的指称间的关联。实际上,指称间的关联并非简单通过科学发现而实现的。生态学术语还原包括实体、过程及属性术语的还原。生态学领域,术语还原也存在一些争论。例如,勒莱(loehle)认为“多样性”和“演替”是生态学中两个较为成熟的术语,可以以此展开术语还原的研究。谢瑞德-弗瑞切特(k.s.shrader-frechette)对此提出了质疑,她认为一方面演替和多样性的内部机制并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个术语不能作为成熟的术语进行还原,另一方面她认为术语还原无法克服高层次和低层次背后不同的分类系统所导致的还原鸿沟。前一点是质疑术语还原的非形式条件,后一点是质疑术语还原的形式条件。但是,谢瑞德-弗瑞切特的质疑也将导致两个问题:如果这两个术语的内部机制已经研究得足够透彻,可能其本身就表明了一种还原的实现,但至少不能通过术语有无被还原的事实来证明其可还原性。另外,如果高层次和低层次因为所处不同的分类系统,故而无法实现有效还原的话,这显然是在层次论的框架下进行的论证,但是许多的生态学术语例如演替等呈现出的是时间而非空间的制约性,其还原已经不能简单地在层次论的框架下展开,即她的质疑反映了一种预设,这种预设本身就包含了一种逻辑矛盾。理论还原主题方面,奥本海姆和普特南提出通过微向还原的方式实现理论间、学科间的还原。内格尔对理论还原做了较深入的分析,他重点关注学科间的异质还原,内格尔提出需要具备“形式条件”和“非形式条件”两类条件,这被称为是理论还原的“桥接原理”。“可连接条件”保障了术语的关联,结合“可导出条件”便实现了由次级学科理论到初级学科理论的还原。进一步地,“可连接条件”中两个理论词项间如何实现连接是理论还原的首要问题,这也涉及术语还原的问题。对于“可连接条件”,内格尔解释为“同义的或某种单向衍推分析”、“协调定义”、“经验事实”等可能的连接途径。如果通过“同义性”获得理论词项或术语间的沟通,那么可能会面临这样一些问题:一方面,不同理论术语指称可能一致,但其意义却不可能完全相同。另一方面,学科的发展将导致术语的含义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理论间无法通约。如果通过协调定义的方式实现理论词项间的沟通,这种协调定义和术语的连接显然是一种同语反复,而如果通过“经验事实”来说明理论词项间的沟通,却又无法保证这种经验事实的可靠性。对于“可导出条件”,如果将内格尔的理论还原模型可以简化为t1∧l辅→t2,就可能出现多重悖论:

1.如果t1、l辅为真,那么t2为真,但这暗含了一种对理论真值的预设,可能与科学发展的事实不符;

2.如果t1、l辅为假,那么t2为假,即还原是没有意义的,而且这种还原可能与经验事实不符;

3.如果t2为假,那么t1或l辅为假,这也可能与科学研究的经验事实不符。面对理论还原受到的种种质疑,还原论者纷纷对其进行了修正。沙夫纳(schaffner)认为存在与理论t2强类似的理论t2′,理论还原模型也因此转换为t1∧l辅→t2′。尼克(nickles)随后将这一类似关系进一步精致化,认为逻辑导出关系发生在t1′和t2′之间。对理论还原模型的修正不仅未能就“可连接条件”和“可导出条件”给出合理的解释,反而引起了更多的疑问。一方面各修正模型均忽略了理论术语间的“可连接条件”,另一方面修正后的模型仍然是以理论的逻辑导出关系为前提,原来“可导出条件”所引起的逻辑质疑仍然存在,另外理论间的强类似关系也似乎很难去界定。可以说,内格尔理论还原所引起的种种质疑丝毫没有通过修正得以避免。维姆赛特(wimsatt)认为这种强类似关系实际上是理论各不同发展阶段的关系体现,即理论间的还原实质上是理论的一种演替过程,其中低层次理论对高层次理论起到了解释和说明的作用,是一种解释还原。舒纳尔认为群落生态学的理论可以还原为与种群或个体相关的理论,通过这种理论间的还原最终发挥理论对理论的解释功能,这一点和维姆赛特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是,舒纳尔主张通过机制论的方法实现群落生态学理论的还原,该方法主要将群落或种群生态学理论中的变量翻译为相关的个体理论的变量。由于这一还原方法强调理论变量之间的逻辑导出关系,实质上和沙夫纳一样维护了内格尔理论还原模型的内核。罗杰主张通过“协调定义”的方式实现理论间的还原,例如为了将lotka-volterra理论模型还原为生态位理论,可以将lotka-volterra模型中的关键变量环境容纳量进行重新定义,即通过资源供应量和个体的多度或增长速率对资源影响的比值来定义环境容纳量,然后对此进行微向聚合并最终还原为现代生态位理论。这一理论间的还原和内格尔的桥接原理一样,实际上是通过“协调定义”的方式获得不同理论术语间的“可连接性”,进一步通过微向聚合的步骤实现理论间的沟通。由此可见,生态学哲学视域下术语还原和理论还原仍面临许多的问题。目前,生态学哲学中的还原论思想正呈现一种逐渐弱化的趋势。认识论层面,这种弱化正体现为不再要求术语间、理论间的“可连接性”、“可导出性”,而只强调通过还原实现理论的解释功能,这无疑是对“科学的统一”目标的彻底放弃。

二、生态学方法论层面的还原论

方法论层面的还原论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作为研究策略的方法论,其二是作为研究方法的方法论。例如,植物群落的初级生产力与它们所吸收的辐射成正比,因此可以通过对植物辐射能分数的测定来计算群落的生物量,这反映了一种还原论的研究策略。另外,研究中对光合作用进行测定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往往体现了一定的还原论思想。这两种方法论既有不同也存在一定关联。一方面,作为研究策略的方法论更倾向于从微观世界中找寻原因,提出假说,并以此展开研究,这就涉及研究方法的选择。另一方面,研究方法是研究策略的具体体现。生态学方法论层面的还原论研究不仅要关注作为研究策略的方法论,也应关注作为研究方法的方法论。作为研究策略的方法论而言,主要体现为“分析”或者“综合”两种策略。自上而下进行“分析”的研究策略蕴含了一定的还原论思想,自下而上的“综合”研究策略则体现了一定的整体论思想。生态学研究中渐进式分析的研究策略体现了方法论层面的还原论思想。这种分析的研究策略重视对现象进行逐步分解,从而发现其中的内在机制,进而对系统行为进行解释。但是,这种下向的研究策略和认识论层面下向的认识策略是不同的。认识论层面,还原论主要体现为下向溯因的认识策略,而方法论层面主要体现为下向分析的研究策略。认识论层面认识策略的选择对方法论层面的研究策略提供指导,方法论层面的研究策略是认识策略的具体体现。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看,例如生态学实验也经常采取设置对照等方法来进行比对研究。例如,潘尼(paine)在岩底潮间带群落中去除海星的实验,该实验证明了顶级食肉动物成为取决群落结构的关键种。这些实验方法均体现出一定的还原论思想。生态学方法论层面的还原论可以结合生态学相关研究进一步分析。以克莱门茨(clements)为代表的机体论学派认为群落类似于一个客观存在的有机体,群落的演替过程类似于个体生物的发育过程。机体论学派还认为群落具有明显的边界,群落的分布通常呈间断分布的状态。格里森对机体论观点提出了质疑。他认为群落并非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研究者为了研究方便而人为确定的一组物种的集合。这种集合并没有明显的边界,且呈连续分布的状态。个体论的这种观点是还原论思想在生态学本体论层面的体现。方法论层面,个体论学派也同样采取了一种还原论的立场。首先,个体论学派持有两个基本观点:1.构成群落的种群是独立的;2.群落没有明显边界,且处于一种连续分布的状态。这两种观点得到了惠特克(r.h.whittaker)等生态学家的研究支持。惠特克的研究证明了群落并非一个具有明显边界的实体,该研究主要采取了一种梯度分析的方法。梯度分析方法是将一定区域内物种的组成情况和环境梯度联系起来的一种研究方法。具体而言,以植物物种的相对密度作为物种组成情况的主要指标,同时测定各个地点的海拔和干湿度作为表征环境梯度的.两个指标。根据两方面的指标最终寻找环境要素的变化与群落的物种组成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物种组成和环境要素的变化之间具有密切关联,这说明每个物种都具有各自独特的生存方式,没有任何两个物种的分布是相同的。每个物种或种群都是独立的,根据物种属性的不同各自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群落往往是根据环境梯度连续地依次排列,从而无法分辨出明确的边界。可以看出,环境梯度分析的研究方法侧重从物种层面进行群落属性的研究,这是一种下向分析的研究策略,也是还原论思想在实际研究中的体现。由于个体论学派认为群落仅仅是物种或种群的一组集合,构成群落的各个物种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也将促使生态学家更为关注物种或种群的属性及特征,希望从物种的角度对群落构成进行解释。这一方面会促使相关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将促使研究者对一些适用于物种水平,观测尺度相对较小的研究方法的运用。

三、余论

自奎因在对逻辑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的批判中首次提出“还原论”一词以来,还原论便成为许多学科领域质疑的对象。这一方面是由于物理主义希望通过逻辑构建来实现“科学的统一”,却忽略了各学科领域特质的不同及学科发展的变化。这导致了作为其工具的还原论无法有效实现学科间的逻辑沟通,进而陷入“为了还原而还原”的哲学泥沼。另一方面,各个学科领域对还原论的辩护或质疑中,包含了对还原论的多种解读,争论也因此更加含糊不清。因此,对该主题的有效讨论一方面需要对其工具角色进行反思:还原为了什么?或者为了什么而还原?另一方面需要对还原论做出清晰的界定。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研究尺度较大,研究对象复杂多样。对这样一门学科中还原论思想的研究,无疑将对科学统一目标这一哲学论题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对生态学还原论思想及其内涵的分析,首先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进行初步界定。其次,目前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均呈现出了不同强度的还原。例如,本体论层面种群可以被视为是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也可以被视为由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构成的集合,其中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是以相同的基因构成为依据;认识论层面,成土作用的研究表明该研究不仅运用到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多种理论,而且对这些理论的运用并不要求逻辑的可导出性和可连通性;方法论层面,捕捞业中对年捕捞量的估算经常通过年龄结构或体型大小来进行,而通过鱼类生活史等方法可以使相关推测更接近实际情况。因此,有必要对生态学还原论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框架之下做出强还原和弱还原的进一步区分。实际的生态学研究中,还原论思想往往体现在多个层面,从而呈现出一种综合还原的态势。对这种综合还原思想的研究可以更真实反映还原论思想对生态学研究的影响。

篇16:生态学视角下的师生关系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生态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他特有的动态思想和独到理论在众多学科中也得到运用。在生态学视角下,学校教育是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各生态因子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磨合,已经处于相对兼容、稳定的状态。本文从对传统教学模式下生态师生生态位错乱反思,引出生态师生关系的含义,进而分析了生态师生关系的特点以及优化生态师生关系的策略。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师生;师生关系

世界的变迁,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全球各国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有些国家已提出“教育先行”的策略。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成为新一代人学习新知识、新经验的主要场所,教学则成为主要途径。如赞可夫曾表示的,对于教学效果而言,影响它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师生关系。在生态学中,对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起到限制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因子称限制因子。同理,在教育生态学中,师、生则是对教育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的限制因子。可见,师生关系在教育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生态师生生态位错乱反思

(一)教师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学理论体系。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权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传授与接受,控制与服从,先知与后知,主导与受导的关系。在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由于一直受本国儒家传统思想主导及其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学校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权威,教师主导着课堂的进程,而学生仅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

(二)学生中心论

学生中心论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学理论体系师生观,以实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他强调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将“教材心理化”(即: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儿童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并对直接经验进行组织、抽象和概括。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辅导作用,教师给予帮助。

(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及双主体论

教师作为社会知识、先进文化的主要传递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主体范畴。而双主体论者是采用了一种动态的视角去看待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传递知识的主体,而以学生的视角去理解教师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时,教师又处于学生认识的客体位置。虽然传统教学过程师生关系有这三种代表性的模式,但这三种模式都没有脱离“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范畴,从本源上看,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受传统哲学包括笛卡儿的主体哲学二元对立局限思维的影响。这种“主客体”的关系,扩大了一方的权威性、地位性,破坏了双方的平衡,使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冰冷化和机械化,根本上没有达到教育陶冶性和教育性的目的。

热门推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