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k8游戏 > 实用文 > 其他范文

蝴蝶兰组培的研究进展研究论文(合集12篇)-凯发k8游戏

| 特雷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蝴蝶兰组培的研究进展研究论文,本文共12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蝴蝶兰组培的研究进展研究论文

蝴蝶兰组培的研究进展研究论文

蝴蝶兰,兰科蝴蝶兰属植物,属热带、亚热带气生兰。原产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和我国台湾等地,其株型美观、花形奇特似蝶、枝叶繁茂, 花朵硕大、花色鲜艳、花期持久,观赏价值极高, 在热带兰中素有“兰花皇后”的美誉,有较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深受国内外花卉市场的欢迎。但是,由于蝴蝶兰是单茎性气生兰, 植株很少发育侧枝, 很难采用常规分株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其种子也不含胚乳或其他组织, 在自然条件下萌发率极低, 因此无法利用播种方式进行有性繁殖。而采用组织培养方法进行种苗繁殖是目前蝴蝶兰大规模生产的唯一途径。蝴蝶兰快速繁殖的途径主要是利用无菌播种和利用各种类型的外植体诱导类原球茎, 进而诱导分生苗实现快繁, 不用通过诱导愈伤组织而直接分化丛生芽。

蝴蝶兰组培快繁的影响因素

1.无菌播种途径

蝴蝶兰种子的胚发育不完全,不易发芽,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促使种子无菌萌发,可以得到较高发芽率。种子培养过程中使用的培养基有kc、ms、花宝等,其中改良kc 培养基是蝴蝶兰种胚萌发的理想培养基。对不同无菌播种方法包括撒播法、涂布法、稀释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稀释法较好,种子分布均匀,利用率高,明显减少转接次数,且原球茎发育健壮整齐【1】。果龄采收期也影响着无菌播种效果。

也可采用无菌播种途径快繁蝴蝶兰,能够在短期内获得大量幼小植株,且技术简单、成本较低,是现阶段经济有效的快速繁殖方法,也是工厂化育苗的重要途径【2】。但由于蝴蝶兰种子苗是一种杂交品系,因此后代变异率高,除了少数自花系列较稳定以外,难以形成品质均一的大规模栽培品种。因此,在采用无菌播种进行蝴蝶兰种苗生产时,要对父母本进行严格的选择,以确保后代性状的尽可能一致。

2.类原球茎途径

原球茎是兰科植物组织培养产生的特有现象,通过离体器官诱导原球茎快繁法获得试管苗基本一致,增殖系数较高,变异性较少,适合大规模繁殖,是兰花组培快繁的一个主要形式。

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蝴蝶兰的组织培养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 蝴蝶兰组织培养诱导原球茎的外植体有茎尖、叶片、花梗腋芽、花梗节间切段等诱导类原球茎, 进而诱导分生苗实现快繁。

蝴蝶兰的`繁育方法有两种丛生芽和原球茎增殖。原球茎增殖容易出现变异,采用丛生芽增殖能够很好的保持原有品种的特性【3】。还可利用花梗腋芽、叶片等作为外植体接种在不同培养基上进行离体培养,再利用诱导产生的不定芽的茎尖进行茎尖培养,可得到大量的原球茎状体【4】。由于茎尖作外植体诱导原球茎诱导率、周期性,但损伤母株,而且还会有不同程度的污染率【5】,故利用腋芽萌发的不定芽的幼叶为外植体,虽然诱导率稍低,但大大降低了污染率。

大量研究表明, 在蝴蝶兰进行组织培养过程中, 选取的外植体不同, 原球茎的诱导率也有很大差异, 其中幼叶、茎尖、花梗腋芽是蝴蝶兰原球茎诱导的较佳外植体, 叶片和根段的诱导效果最差。但是,采用茎尖作外植体会对植株造成损伤,因此蝴蝶兰的组织培养通常以幼叶或花梗腋芽为外植体。

3.培养基的选择与激素的添加

蝴蝶兰组织培养采用的基本培养基有ms、1/2ms、vw、b5、kc、花宝及其改良型等。在原球茎的诱导过程中,不同的蝴蝶兰品种和外植体对最适培养基的选择有所不同,其中以ms基本培养基最为常用,且适当减少培养基中大量元素和部分微量元素的添加量有利于原球茎的增殖。

一般情况下,原球茎在基本培养基上即可增殖、分化,但在基本培养基中附加适量激素或其他添加物可显著促进原球茎的增殖与分化。目前,在蝴蝶兰组织培养中常用的激素有ga3、6 - ba、naa、2, 4 - d 和iaa等。

蝴蝶兰组织培养中不同阶段对培养基和激素配比的要求也不同【6】。蝴蝶兰无菌播种诱导胚状体以ms7为基础培养基,添加100 g/l新鲜土豆汁效果较好,有利于原球茎的分化和生长。在诱导胚状体时激素浓度要求较低,在胚培养时,只加ms培养基的部分成分即可,添加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易使胚生长畸形或抑制胚的生长。并在ms7培养基中,随着naa浓度的升高,生根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单独使用naa诱导生根,浓度以0.5 mg/l为好,高浓度ba抑制生根。因此,诱导蝴蝶兰生根的较为理想的激素配比为ba0.1 mg/l naa0.5 mg/l,植株生根率高,根数多,生根长。

利用已过盛花期带休眠芽的花梗作为外植体材料,通过对不同配比的培养基和激素的选择,其中发现花梗腋芽最佳诱导培养基为1/2ms ba2.5 mg/l naa0.2 mg/l,即随着ba浓度的增大,蝴蝶兰花梗腋芽诱导率逐渐升高,在相同时间内,细胞分裂素的增加,芽诱导率也随之增加【3】。继而利用不同激素和浓度的培养基对蝴蝶兰进行增殖培养,发现:1/2ms ba3. 5 mg/l kt1.0 mg/l naa0.5mg/l 10%椰汁最有利于蝴蝶兰丛生芽的增生,且叶片健壮。

取花梗腋芽诱导获得的无菌苗的叶片作丛生芽诱导材料、茎尖作原球茎诱导的材料。研究发现:花梗腋芽的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以1/2ms 6-ba5.0 mg/l naa2.0 cm15%培养基最合适,其中增殖仍需高浓度6-ba与低浓度的naa混合使用。叶片诱导丛生芽以1/2ms 6-ba5.0 mg/l naa2 mg/l 香蕉泥10.0% ac0.2%的培养基最宜,可见叶片丛生芽诱导仍需较高浓度的6-ba 和中等浓度的naa 及香蕉泥混合使用【4】。丛生芽增殖阶段1/2 ms 6-ba7 mg/l naa0.5 mg/l 香蕉泥10% ac0.2%培养基效果最好,可见丛生芽的增殖仍需高浓度6-ba与低浓度的naa 混合使用。

4光谱leds的影响

光谱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形态建成、光合作用、物质代谢以及基因表达均有调控作用, 通过光质调节和控制植株形态建成和生长发育, 可使植株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生产需要。单色红光处理的蝴蝶兰组培苗徒长, rbg(红光/蓝光/绿光) 处理组全部生根, 单色蓝光处理的组培苗根系活力最高。红蓝组合和单色蓝光处理的叶片色素含量高于白光, 叶绿素a /b比值、叶绿素a /类胡萝卜素比值

篇2:驱蚊草组培快繁的研究

驱蚊草组培快繁的研究

为了得到最适合的`驱蚊草初代培养、分化培养和生根培养的激素配比,以叶柄为初始材料,对比研究了多篇文献报道的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驱蚊草的最佳初代培养基为ms naa 0.2 mg/l 6-ba 2.0 mg/l,2,4-d在初代培养中起着负作用;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 naa 0.6 mg/l 6-ba 0.75 mg/l ga3 0.2 mg/l,但有待进一步研究添加ga3的效果;而驱蚊草的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 iba 0.3 mg/l.

作 者:张勇平孙骏威 李素芳 余志良  作者单位:张勇平,孙骏威,李素芳(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余志良(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浙江开化,324300)

刊 名:安徽农学通报 英文刊名: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年,卷(期): 15(3) 分类号:q945 关键词:驱蚊草   初代培养   分化培养   生根培养  

篇3:论文:基于遗传算法的电工学组卷程序的研究

论文:基于遗传算法的电工学组卷程序的研究

摘要:电工学是非电类工科学生的重要基础课程。由于手工命题出卷存在难度不一,试题分布不尽合理和出卷工作繁重等问题,开发了电工学组卷程序。组卷程序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试题范围、试题形式、题目分值和计算题的知识点,采用遗传算法从试题库中选择合适的试题,给出试卷和答卷。经试用后表明该组卷程序的界面简洁,操作简单,能满足课程的要求。

教育期刊网

关键词 :组卷程序;电工学;遗传算法;试题选择

中图分类号:tn710?34;tp3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0078?03

study on electrotechnics test?paper combination program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u genzhong,li jianq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23,china)

abstract:electrotechnics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for non?electrical engineering student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un?equal difficulty,un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test questions and heavy ork by traditional manual test paper setting,an electro?technics test?paper combination program as designed,hich can choose the type and range of test,subject score and knoledgeof question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eaching contents. the test paper and anser sheet are selected from test database base on ge?netic algorithm to produce the test paper and anser sheet. the results sho that the program has the advantages of concise inter?face and easy operation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urse.

keyords:test paper combination program;electrotechnics;genetic algorithm;item selection

0 引言

电工学对于非电类工科学生,特别是机电一体化、机自、化自等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电工学课程一般分为电工技术基础和电子技术基础两部分。课程考试模式的改革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传统的考试模式通常都是由任课教师轮流命题出卷,由于是人工出卷在试卷的难度、卷面的考题分布、题型分配和评分标准等各方面都会带来一定的主观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也难以真正实现考教分离1?2]。组卷程序的开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它不仅可以让教师从繁重的出卷工作中解脱出来,防止试卷的题目偏离教学大纲,试卷难易程度相差较大,题型变化多等问题的出现,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全面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还有利于提高考试成绩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因此组卷程序的开发越来越受到各类高校的重视。

1 组卷系统要求

电工学组卷程序主要面向电工学这门课程。目前我校的电工学课程分为电工技术基础(1~7 章)和电子技术基础(8~14章)两部分,分上下两个学期授课,总计104 学时,采用的教材是顾伟驷老师主编的《现代电工学》(第2版)3]。根据我校的实际教学情况,要求组卷程序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生成相应的试卷,如果是第一学期的.考卷,系统将从1~7章中选择题目生成试卷,如果是第二学期,系统将从8~14章中选择题目生成试卷4]。在设计组卷程序时,需要考虑的约束条件主要有:试卷难度、试卷总分、知识点的分布、各种题型比例、试题出现的频次以及考试时间等,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参数,生成一份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科学的试卷。在题型上设置了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计算题等5种类型4],教师可以通过自动组卷界面选择相应的题型和对应数量。在分数设置上,每一种题型都可以设置相应的分数,在生成试卷时,每一题的分数随试题打印在试题上。在难易程度方面通过两方面加以保证:整份试卷有一个总体难度系数;每一个计算题又都单独设置了难度系数和知识点范围。通过这些选项可以保证试题的范围不会超纲,难度可控,保证了考卷的质量。

2 组卷系统功能

组卷系统主要有注册、登陆、添加试题、删除试题、查询试题、修改试题、试题查询、自动组卷、手工组卷和下载试题等功能,其功能简介如下:

(1)注册:用户填写个人信息,如用户名、密码等;

(2)登陆:可以根据已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到系统中;

(3)试题导入:实现单个试题和批量试题的导入;

(4)修改试题:对试题库中的试题内容和试题信息进行修改;

(5)试题删除:把试题从数据库中删除;

(6)试题查询:对试题库中试题内容和试题信息进行查看;

(7)自动组卷:用户在界面上设置相应的参数,如难度、章节、题型等,组卷程序根据用户的输入需求,通过一定的算法从数据库中查找出符合要求的题目,并把这些题目组成一份试卷;

(8)手工组卷:用户在试题库中手动选择试题,最后生成试卷;

(9)下载试题和答案:用户可以将生成的试卷和答案进行下载。

3 数据库

根据上述组卷程序的约束条件和功能,在数据库中需要对用户信息、试题信息和试题答案等设置相应的数据库表。下面列出组卷程序中用到的数据库表及结构。

(1)教师信息表。教师信息表有4个字段,分别表示教师编号、教师用户名、密码和权限。教师信息表字段展示如表1所示。

(2)试题信息表。试题信息表共有9个字段,分别表示题目编号、题目类型、所属单元、单元内编号、难度、被抽中次数、题目文本篇幅、答案文本篇幅和题目分数。题目信息表的字段展示如表2所示。

(3)试题答案表。试题答案表由3个字段组成,分别为试题编号、试题内容和答案内容。试题答案表字段展示如表3所示。

4 组卷参数属性

在组卷过程中,需要根据用户输入的组卷条件即各种试卷参数,将这些信息传到后台,经过一系列的计算,再由系统选择出符合组卷要求的试卷并将其以ord文档输出。一份试卷的质量好坏,主要体现在试卷的题型、难度、重复率、知识点的覆盖面等几方面。其中难度又分为试卷的总体难度以及每一道试题的难度。一份试卷是由各种题目组成的,试卷的质量是根据试题的属性来综合决定的。

(1)试题属性。对于一道试题一般有如下的属性:章节、难度、分值、要求、题型等。本系统涉及到的试题的属性如表4所示。

(2)试卷属性。组卷的试卷属性包括:试卷编号、难度分布、覆盖度和被抽中次数。本系统涉及组卷的试卷属性如表5所示。

5 遗传算法

组卷程序的质量也取决于其算法。目前组卷程序中常用算法有:遗传算法、模拟退火遗传算法、定性映射方法、智能补偿法、随机抽取法、回溯试探法等5],各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本组卷程序中采用了遗传算法。遗传算法的操作步骤为根据相应条件编码、随机产生一个初始种群、构建适应度函数、对这个初始种群迭代执行选择、交叉、变异等操作产生下一代种群,最终获得最优解和解码。算法的过程如图1所示。

下面对遗传算法中的适应度函数设计和选择算子的方法进行说明。

(1)适应度函数的设计。适应度函数对遗传算法的收敛速度以及能否找到最优解有直接的影响,同时遗传算法的复杂度主要由适应度函数的复杂程度决定。考虑到组卷程序的实际情况,适应度函数应尽可能简单。

(2)选择算子。在遗传算法中需要按照一定的选择概率对种群进行复制,一般情况下选择适应度较好的个体生成下一代。为保证种群的多样性,适应度较差的个体也可能被选中,本系统中选择算子采用轮盘赌算法。个体的相对适应度计算公式为:式中:size 为种群大小;f 为个体适应度;qi 为相对适应度。

6 组卷程序界面

根据上述的要求和算法,最后得到的组卷程序的界面见图2,图3。用户在图2所示的自动组卷界面中选择难度、题型和分值后点击“开始组卷”,就能实现自动组卷。

在图2界面的左下角点击“电工学1”右侧的“展开”或“电工学2”右侧的“展开”,可以进一步得到如图3所示的知识点展开界面,对试卷范围进行更具体的选择。

7 结语

通过多次的试验和修改,该组卷系统实现了预定的功能,通过该组卷程序自动生成试卷能选择试题的题型和分值,还能指定在某个章节中安排计算题,使得试卷能更大程度地符合出卷教师的意愿。

篇4:用细胞学方法研究番木瓜组培苗的遗传稳定性

用细胞学方法研究番木瓜组培苗的遗传稳定性

利用细胞学和形态学方法研究组织培养技术生产的番木瓜种苗的遗传稳定性.通过对番木瓜(2n=18)主栽品种蔬罗1号1~38代组培苗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的初步观察和统计,发现1~32代苗所观察的'体细胞染色体全部为2n=18,大田种植后表型与亲代相比未发生明显的变异.但是在第33,36,37代发现了染色体非整倍性的细胞,田间种植后与亲代相比挂果率和抗病性下降.这一研究结果为番木瓜组培苗的继代培养和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作 者:李卫东 王冬梅 黎小瑛 吴廷广 周鹏 li wei-dong wang dong-mei li xiao-ying wu ting-guang zhou peng  作者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热带作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口,571101 刊 名:云南植物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botanica yunnanica 年,卷(期): 28(6) 分类号:q94 关键词:番木瓜组培苗   染色体非整倍性   遗传稳定性  

篇5:三角紫叶酢浆草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

三角紫叶酢浆草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

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的iba、naa、kt和ba进行正交试验l8(4×24),研究酢浆草组织培养、快速繁殖和壮苗的`技术.结果表明:(1)酢浆草叶片、叶柄分化的最优培养基为ms iba 0.5 mg・l-1 naa 0.5 mg・l-1 kt 1.0 mg・l-1,接种后40 d芽诱导率可达40%;(2)酢浆草试管苗快速增殖培养基为ms iba 0.5 mg・l-1 kt 1.0 mg・l-1 ba 1.0 mg・l-1,28 d簇生苗新生叶可达71.0片;(3)酢浆草试管苗壮苗培养基为ms naa 0.5 mg・l-1,酢浆草试管苗的叶片最宽达到2.20 cm,叶柄最粗达到1.57 mm,叶柄最长达到12.00 cm,并有根状茎生成.

作 者:王钰 阮龙 武廷章 吴瑾华 谢继峰 吴林 吴飞 wang yu ruan long wu ting-zhang wu jin-hua xie ji-feng wu lin wu fei  作者单位:王钰,武廷章,谢继峰,吴林,吴飞,wang yu,wu ting-zhang,xie ji-feng,wu lin,wu fei(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肥,230039)

阮龙,ruan long(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凤阳,233100)

吴瑾华,wu jin-hua(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武汉,430074)

刊 名: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06 33(2) 分类号:q943.1 关键词:酢浆草   组培快繁   正交试验  

篇6:医学研究论文标引用词的选择及组配

关于医学研究论文标引用词的选择及组配

科研论文 医学 主题标引 标准化

健康网讯:

石建 郑子侠 黄良田 王小仲

石建(第四军医大学:图书馆, 陕西 西安 710033)

郑子侠(第四军医大学:图书馆, 陕西 西安 710033)

黄良田(第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陕西 西安 710033)

王小仲(第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陕西 西安 710033)

0 引言

绝大多数著名期刊在科技论文发表时,都要 求对文献进行标引,其目的在于充分展示 文献内容特征,有利于纳入检索系统,方便他人查找和利用. 但由于文献标引本身具有一定 的科学性、规律性和方法性,标引词的选择错误或标引组配不当,都会影响论文作用的发挥 . 因此,我们根据科技论文标引的一般规则,结合实践经验,简述医学科技论文标引中应把 握的几个方面.

1 主题分析与标引要点

1.1论文主题分析 文献的主题分析,是标引工作的最初环节. 所谓主题分析 就是对每篇文 献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进行浓缩、提炼,以及剖析主题结构的过程. 分析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 响文献标引和检索的结果. 文献的分析要立足于文献的检索,充分考虑用户的检索要求,分 析选定对用户有实际意义的主题概念,不但要对分析的范围、深度应与文献内容保持一致, 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到主题分析的全面性、专指性,最大限度地满足检索系统的要求,具体方 法是:审读文献内容. 要做到选词准确,充分展示文献的内外特征,必须对文献进行审读. 审读文献通常依据文献的篇名、文摘、简介、前言、结论、参考材料以及文中的小标题、斜 体字、黑体字、图表、数据等内容. 切忌只根据文献的篇名或书名片断进行分析,这是因为 有一部分文献的篇名或书名不能或不完全能概括出文献的内容,甚至有比拟、隐讳、反问、 双关等方式. 当然并不是所有文献都要抛开篇名或题目,某些专业杂志和专题论文的篇名或 题名是经过认真推敲拟定的,也能代表文章的主要内容,可根据不同的文献内容加以选定.

1.2确定标引要点 通过认真审读论文的各个部分应确立论文的标引 要点,以便为精确选词 做准备,其标引要点的内涵应限定在:①论文的论述重点. 要在不同层次上拟定论文的检索 者可能检到本篇论文的内容途径;②本篇论文提出什么新论点、新技术和新方法. 所要标引 的主题要领是文章中讨论的实质内容,不应以作者推测和设想为准;③从文献的学科和体裁 来判断应使用什么样的主题标引原则和组配原则,是总论的、各论的、基础的、临床的、实 验的,还是人文的、地理的、药物的等等,这些概念的关系怎样,是相关的、从属的、影响 的,还是因果的、拮抗的等,文献中出现哪些特征和标识能充分反映出这篇论文的检索差 别,从哪些方面要作主要标引,哪些要做次要标引,哪些不要标引.

2 论文主题概念标引

2.1主要概念的标引 主要概念的标引是针对文章的中心问题而提出的概念标 引. 主题是作 者集中力量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但作者所论述的东西并非都是主题. 如:论文中所提到前 人的研究,介绍性的说明,一时想法和背景等不是文章真正的研究对象. 总的说来主要标引 是文章论述的重点,是作者探讨的目的和对象,在医学领域中最常见的是:①医学各个学科 或专业知识主要论述的课题;②某种实验研究的直接目的和结果;③临床疾病的预防、诊断 、治疗等重要的手段、方法及创新;④一篇文章中篇幅占的较多的内容,⑤尽管篇幅不多, 但 材料新、有创见并为读者所关心,此外还包括词表和标引规则中规定应作为主要标引的概念 .

2.2次要概念的标引 次要概念的标引经常作为组配标引或副主题标引. 一般 作为次要标引 的概念多为论文的非重点论点及概念、属于边缘性主题概念,主要包括为了某种研究目的所 提 供的载体、条件、方法和手段,比如:疾病的化学诱导、同位素标记、人工造瘘等治疗学 提到的药物剂型、剂量、换药方式等;某些检索所要求的特征词,如:地名、时代、文献类 型、语种、人类(性别、年龄)、动物(如大鼠、小鼠、狗、猫)等以及词表中规定应作为 次要标引的词.

2.3非标引概念 作为论文中出现的非标引概念主要是指那些论文中提到 的常规技术,大家 熟知但未加讨论的东西;如:一篇关于心脏病诊断的文章,提到了常规的心电描记术,在组 织学和细胞学提到了常规显微镜应用等问题,其次是一些具有说明语字样的概念,如“抗肿 瘤抗生素放线菌素d”,其“抗肿瘤抗生素”即为说明性概念,主要概念应是“放线菌素d ”再就是文中未加讨论或不够成熟的某种概念,如一篇关于氨基酸的文章中,提到某种新的 、未加证实的氨基酸;临床上构成一种变化不定的不明显的症状群,已能被主题或概念组配 概括的无检索价值的概念,及词表里或标引规则中不作标引的概念,都不能作为主题词来标 引.

3 主题词的`选择与组配

3.1论文主题词选择  当论文标引概念确立以后,接下来便是选择主题词. 选 择主题词主要 是为正确表达主题概念. 一篇论文的情报内容,是否能选用一些恰当的主题词来准确全面地 表达出来,这也是保证达到较高利用率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哪些语词是主题词,哪些语词不 是主题词,哪一概念用哪一主题词(或哪几个主题词的组配)来表达,必须有非常明确的规 定,不致造成混乱,使主题词系统保持较高的检索效率. 这就要求使用主题词表,主题词表 对主题词做了严格的规定. 也就是讲,标引用词必须是词表中的正式主题词,并且书写形式 应与词表中的表达形式完全一致;标引用词必须首先选用词表中最切合文献主题的专指词标 引,一般不得选用其上位词或下位词标引. 当词表中没有专指度相等的主题词时,则选用2 个(有时也可能用3个)最直接的上位词或近义词、最相关的主题词标引. 当用上位主题词 或近义词标引也不合适时,可用一个自然语词附于上位主题词后作限定,或增补新词.

3.2论文主题词的组配 在采用文献主题词法的文献标引过程中, 绝大部分的主题都需使用 组配方法来表达. 组配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主题词组合起来表达一个文献主题,用主题词组 配的方法来表达文献主题,可以控制词汇量,用少量有计划的选定主题词即能表达大量的文 献主题概念,但如组配不当,会造成误差,降低论文的使用效率,因此,归纳医学文献最常 用的难度较大的组配标引模式有以下几种:①当a疾病引起b疾病,a疾病之后组配/并发 症,b疾病之后组配/病因学,并且致病因素常作为主要标引. 组配模式:a疾病/并发症 ,b疾病/病因学. ②当a疾病与b疾病同时存在,但并未指明相互间因果关系时,a、b 两疾病之后都与/并发症组配. 组配模式:a疾病/并发症,b疾病/并发症. 例:眼弓形 体病并发沙眼,标引:沙眼/并发症.弓形体病,眼/并发症. ③疾病状态下某器官组织及 细胞的解剖结构,组配模式:疾病/病理学,器官(组织.细胞)/病理学. 这里与/病理 学组配指的是与正常器官结构的不同,只阐明组织的不是疾病的同义语和代名词. ④当实施 某种治疗技术而产生的某种疾病时,组配模式:疾病/病因学,技术操作(物理作用剂)/ 副作用,例:剖腹产术引起膀

胱阴道瘘,标引:膀胱阴道瘘/病因学;剖腹产/副作用. ⑤ 某种疾病情况下从某器官分离出某种病原体组配模式:疾病/微生物学,器官/微生物学, 病原体/分离与提纯. ⑥某种疾病情况下,某器官对某药或化学物质的代谢:组配模式:疾 病/代谢,器官/代谢,药物或化学物质/代谢,如甲状腺疾病病人肾的晚碘化作用,标引 :甲状腺疾病/代谢,肾/代谢,碘/代谢,也就是说凡文章篇名中出现的结合、破坏、裂 变 、转变、降解、掺入、组合、调动、释放、储存传输、转化、利用、摄取、水解、氧化、去 甲基化、脱羧化、烧化、酯化、羟化等字样均可标/代谢. ⑦某疾病状态下某器官内某种化 学物质的定性或定量分析:组配模式:疾病/代谢、器官/化学、药物或化学物质/分析. 如肾性高血压患者肾脏中钠含量的测定,标引:肾性高血压/代谢、肾/化学、钠/分析.

总之,科技论文标引是刊物出版规范化和标准化所要求的,标引词选择的优劣,标引 方式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刊物质量的高低及论文生命力的强弱,诸如《science》,《nat ure》,《sci》,《ba》,《ca》等大型刊物和检索体系都非常重视标引质量的提高,只有 充分熟悉标引规律、掌握标引技巧,才能提高标引质量.

作者简介:石建(1957-),男(汉族),河北省徐水县人. 1982 年武汉大学图书情报系毕业

参考文献:

[1] 张琪玉,刘湘生. 中国分类主题词表教程[m]. 北京:北京华艺 出版社,1994:6-11.

[2] 赵兴烈. 医学文献主题标引[m]. 北京:首都医学院图书馆,1985:9-14.

[3] 白淑敏,李 健. 医学文献检索中常用组配标引模式和规律[j]. 图书馆 通讯,;6(2):41-42.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00026000w03.)

篇7:不同生境型子莲组培苗的快繁研究

不同生境型子莲组培苗的快繁研究

子莲(nelumbo nucifen gaertn)取自湖北、湖南、福建等地的9个品种(太空莲3号、花牌莲、湖北莲、湖南莲、建吉莲、赣莲、杂363、杂6236、杂8216),以刚采收的新鲜成熟莲子与采收后经20 d储存的'莲子为材料.

作 者:周以飞 潘大仁 林龙云 吴锦忠 张绪璋 柯文杰  作者单位:周以飞,潘大仁,林龙云,张绪璋,柯文杰(福建农林大学作物学院,福州,350002)

吴锦忠(福建中医学院,福州,350003)

刊 名:植物生理学通讯  istic pku英文刊名:plant physiology communications 年,卷(期): 41(2) 分类号: 关键词: 

篇8:玉米3种非组培转基因方法转化外源bar基因研究

玉米3种非组培转基因方法转化外源bar基因研究

本试验用3种非组培型转基因方法,即花粉介导、子房注射、萌动种胚法在玉米上转化bar基因,经大田筛选及pcr和pcr-southern检测,证明均可获得转化植株.还分析了3种方法的转化机理,并通过转化率与操作简便程度的比较,认为花粉介导优于萌动种胚法,二者又优于子房注射法.

作 者:梁雪莲 郭平毅 孙毅 刘惠民 王景雪 刘少翔 赵志国 唐思静 liang xue-lian guo ping-yi sun yi liu hui-min wang jing-xue liu shao-xiang zhao zhi-guo tang si-jing  作者单位:梁雪莲,liang xue-lian(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31;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225)

郭平毅,赵志国,guo ping-yi,zhao zhi-guo(山西农业大学农学系,山西太谷030801)

孙毅,刘惠民,王景雪,刘少翔,sun yi,liu hui-min,wang jing-xue,liu shao-xiang(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31)

唐思静,tang si-jing(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225)

刊 名:作物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agronomica sinica 年,卷(期):2005 31(12) 分类号:q785 s513 关键词:非组培转化   花粉介导   子房注射   萌动种胚法  

篇9: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药学研究领域的应用论文

摘抄:代谢组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是能反映生物体所处环境的生物体液、生物标本、细胞提取物、细胞培养液和组织,并利用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技术进行分析。在药学研究领域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对代谢组学的概况、分析技术及其近些年在药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代谢组学这一研究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小结。

1引言

随着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生命体的研究逐渐从局部转向为整体,并由此产生了许多种组学的研究方法。在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兴起之后,又发展起来了一种全新的组学技术,即代谢组学,它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的nicholson教授于首次提出代谢组学概念。代谢组学因其全局性的研究理念,迅速发展并渗透到多个领域,比如营养食品科学、植物学、环境学、医学、药学等。如今,代谢组学在这些领域都展现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在药学研究领域发挥的作用不可估量。笔者就代谢组学的概况及其在药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等进行阐述。

2代谢组学概况

2.1代谢组学的概念

代谢组学指的是一种研究方式,它能定性或者定量分析生物体内的代谢物,并寻找代谢物与机体发生生理病理变化的相对关系。代谢组学主要考察生物体系受干扰(环境变化或某个特定基因的变异)或刺激后其代谢产物的变化或随时间的变化,其研究对象是小分子物质,相对分子质量大多在1000以内。这些代谢物既能反映细胞营养状态和细胞所处的环境,也能反映环境污染物和药物等外界因素对细胞的作用。nicholson最初给代谢组学的定义是:定量测量生物体因基因改变或病理生理刺激引起的相应的代谢变化。故而有人认为“通过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你知道可能会发生什么,而通过代谢组学你则会明白确实发生了什么”。

2.2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

oliver fiehn根据研究对象和目的不同,以四个层次来划分对生物体系代谢物的分析,即:代谢指纹分析(metabolomics fingerprinting)、代谢轮廊分析(metabolomics profiling)、代谢组学(metabonomics)和代谢物靶标分析(metabolite target analysis)。

代谢指纹分析是对全部代谢物进行的模糊分析,也就是不测量或分析样品的具体组分,只是对其进行整体性定性分析、分类和快速鉴别。具有快速、高通量、全局分析的特点。代谢轮廓分析是指利用已有的技术尽可能多地分析鉴别出样本中的代谢物,反映机体所处不同状态的代谢轮廓,并探寻某个或某组特异敏感的代谢物,用以描绘和区分生物体系状态的差异。代谢组学则定义为生命体系所有代谢物动态应答的系统性度量。而代谢物靶标分析是有选择的定性或定量测定生物样品中的一个或数个特定代谢物。

2.3代谢组学的分析技术

目前,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技术(nmr),质谱分析技术(ms),光谱分析技术和色谱分析技术是代谢组学的主要分析技术。然而,代谢组学分析对象的性质差异较大,种类繁多,如果仅靠某一种分析手段,是不可能完成代谢产物的整体性精确分析的,所以经常需要多种分析技术的联用。例如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这种技术具有可检库鉴定已知物、高重复性、高灵敏度等特点再比如,液相色谱一质谱(lc-ms)联用可对代谢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同时也可避免气相色谱一质谱中样品前处理带来的困难与损失,另外,对于复杂的生物样品基质,即使含量非常低的代谢物类型也可被鉴别出,所以说液相色谱一质谱是最具应用前景的代谢组学分析技术之一。高效液相色谱一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因具有高分离度、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快速以及适用范围广等特点,也被广泛应用于代谢组学研究。

篇10: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药学研究领域的应用论文

3.1代谢组学在药物毒理学研究领域的应用

药物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是药物毒理学的首要任务之一。药物一般会直接或间接地使基因表达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在代谢物水平上进一步被放大,所以说药物的毒性作用与代谢物的变化紧密相关。代谢组学是在代谢物的整体水平上,利用高通量检测技术检测机体在药物作用后的各种生理生化指标,再结合传统的病理学终点,更深入地了解药物的毒性作用机制。slim等利用基于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炎症反应与磷酸二酯酶抑制剂(ci-1081)导致的血管损伤的关系时,发现ci-1081组和加入抗炎药的ci-1081组的谱图没有分开,得出是血管损伤而不是继发的炎症反应造成了ci-1081引起的尿代谢组图谱改变。王勇等在研究三聚氰胺影响儿童尿液代谢时也运用了代谢组学法,结果发现三聚氰胺利用肾结石导致的物理性损伤来干扰机体的柠檬酸代谢。因此,我们可将代谢组学应用于三聚氰胺导致的代谢异常的研究及三聚氰胺导致肾损伤的无创检测。

3.2代谢组学在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药物可影响人体的代谢并导致代谢物出现差异,因此可利用代谢组学分析代谢物的组成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理学的任务主要是研究药效学和药动学,这两个过程在体内是同时进行的且紧密相连。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是如何作用于机体的,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kaddurah daouk等比较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经奥氮平、利哌利酮和阿立呢唑治疗前后的代谢谱,并评价这三种抗精神分裂药物对脂类生化代谢的调节作用,发现除了都可以调节脂质代谢外,还各有其特有的效应:机体经奥氮平和利哌利酮治疗后,游离脂肪酸减少,甘油三酯升高,而阿立哌唑却没有这种效果。皮子凤等研究五味子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发现五味子是通过影响肠内菌代谢、脂肪酸代谢、色氨酸代谢、嘌呤代谢等通路对糖尿病肾病发挥治疗作用,也是采用了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来分析大鼠血清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而得以实现的。

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例如,由于个体间的差异对药物反应也存在差异,为了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可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实行个体化治疗。clayton等曾提出利用“药物代谢组学”的方法来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以大鼠给予扑热息痛做初步的动物实验,结果发现给药后大鼠的组织学检测结果与给药前其尿的生化代谢谱呈显著的统计相关。由此曹蓓等以为:“药物代谢组学”可以作为群体筛选的一个基础,根据个体的特殊情况来预测药物的作用结果,针对性地改变给药剂量或挑选某类药物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代谢组学方法应用于药理学研究具有巨大的潜力,对药理学的深入研究有推动作用。

3.3代谢组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将代谢组学应用于中药研究中,对认识中药产生毒副作用的物质基础、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正确认识用药剂量和疗程、配伍减毒,对中药质量控制和优选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等都很有意义。

中药成分复杂,表现出的低毒性往往会影响中药的使用,而研究药物低毒性的比较全面且灵敏的方法之一便是基于化学计量学的药物代谢组学。吕天等设置空白对照组和以柴胡总皂苷(ss)给药组大鼠,并于给药后的第3天和第5天取其尿液样本,运用uplc-ms代谢组学技术进行分析检测,获得了以质荷比和保留时间为变量的矩阵数据。结果发现给药累积剂量和肝毒性之间呈正相关,有累积肝毒性和明显的急毒性。

此外,同一药材由于采收季节、生产环境及加工方式等的不同,其所含化学成分的差异可能很大,其药性和临床用途也会有所不同。吴宏伟等利用基于的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建立了能够分析来源于不同地区的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longal)块根(中药郁金)和根茎(中药萎黄)的次生代谢产物的方法,利用主成分得分图(score plot)成功地区分了姜黄的块根和根茎样品,表明块根和根茎的次生代谢产物在表达上是有差别的;利用载荷图(loading)和t检验(t-test)发现了14种可能是导致姜黄根茎与块根药性差异和临床用途不同的化合物。yongli hua等运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当归经不同方式加工后提取出的多糖的保肝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尽管当归的加工工艺不同,但其提取出的多糖作用机制相似,都是通过干预脂质和氨基酸代谢来发挥护肝作用的。

由此可见,代谢组学在中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已取得了很多的重要成果,而且随着代谢组学体系的逐渐完善,将会与中药研究更加紧密。所以代谢组学在中药研究方面的应用前景是不可估量的。

4结束语

近年来,代谢组学发展迅速,在药学研究领域已逐步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然而,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代谢组学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逐步完善,例如在分析技术和研究领域方面都可以继续创新和拓展。在分析技术方面,代谢组学的每种分析技术都有其优势和不足,若将其整合进行优势互补,使分析结果能统一、交叉验证是代谢组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就代谢组学自身而言,代谢产物的标准值数据库也将进一步完善,可参考的价值也越来越大,越可靠。在研究领域方面,代谢组学将广泛应用到药物作用靶点的发现、新药的开发、中药现代化研究等领域,甚至可以深入藏医药基础理论、维吾尔族医药理论及其临床诊疗现代化研究中。以上这些都说明代谢组学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值得我们去研究,并将其发展和完善。

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新兴学科,已是目前的热点研究领域,并在多个行业中得到应用,尤其在药学研究领域,如药理学、毒理学、药物筛选、药效评价、中药研究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相对于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来说,代谢组学有着较明显的优势,例如代谢组学的研究标本容易获取,种类较少,前处理也较简单;代谢物可以放大蛋白质合成和基因表达时细小的差异,从而使检测更简便。尽管如此,代谢组学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分析技术不够成熟,选择的体液是否具有代表性,提供参考的数据是否全面、可靠等,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

篇11:在健美操教学中培养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研究论文

在健美操教学中培养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研究论文

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主流,各学科教学都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健美操的生命,健美操教学更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本文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探讨了在健美操教学中如何培养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女大学生;创新能力;健美操教学

创新能力是未来社会和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目前创新教育已经渗透到学校教育中,成为热门课题,体育学科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无例外。健美操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融音乐、舞蹈、体操、艺术为一体,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尤其是女大学生。同时健美操教学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能为学生提供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给予学生充分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由于笔者学校大部分为女大学生,健美操教学中几乎没有男大学生参与,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女大学生,并对如何培养她们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旨在给他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教学参考。

1、概念的界定

狭义的创新能力就是通过对已经积累的知识经验进行科学加工和创造,以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和新品种的能力,它是以感知、记忆、思考、想象等能力为基础,体现了智力品质的综合性,表现出探索性和求新性。广义的创新能力也包括利用现有知识去重现前人已经探索的发现过程的能力。学生创新,多数是要学会广义上的创新。

国际体操联合会制定的健美操竞赛规则对健美操编排的“创新”是定义为:“成套健美操动作的创新是指成套动作的设计、过渡动作、组合动作的编排、队型的变化是新颖的、与众不同的、不可预见的,通过运动员的动作表现和音乐的完美结合体现出来的。”学校健美操教学主要以大众健美操为主,与竞技健美操不同,其创新是指学生在健美操教学中,对基本步伐和基本手臂动作的组合,方向的变化、手臂动作的变化在学生掌握的健美操基本理论与实践技术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发明或改造的创新性活动。这种创新是属于初级性的创新。以学生的基础为基准点,随着基础的提高,这种新意的要求也就越高,并且这种创新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健美操教学中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创新意识、创编能力和领操带操能力的培养。

2、对女大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

学源于思,动脑思考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要培养女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教师要富有创新意识,在教材的选择、内容的充实、知识的更新、教法的多样化等方面,都要力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授知识是健美操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不要把教学单纯的看成是纯知识的交流,而是通过知识的传输过程使学生把知识化为能力,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课堂充满新意,激起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图解观察和观看录像,使学生认识什么是形体训练、什么是搏击健美操、拉丁健美操、高低冲击力、街舞、艺术体操等等。教师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加深理解,从而获得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练习中因势利导,只给学生练习内容,而方法则由学生自己选择编排,如教师教授几个基本步伐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将其衔接起来,结果会是形式多样,花样繁多。

2.2 对女大学生创编能力的培养

2.2.1 注重基本功训练,为创编打好基础

健美操虽是技术性很强的实践课, 但它也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首先应让学生在理论上掌握健美操的基本知识, 并结合具体实践, 讲解创编健美操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以及如何去选配合适的音乐和恰当的动作等。

健美操教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有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根据女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首先要有一定的基本功。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是无基础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基本动作的传授,从不同的.方位、角度和动作的基本要素方面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动作的结构,从而获得动作多样化改编。这些基本动作都很简单,但是却是创编的基础。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动作,学生才能把不同的基本步伐和手臂动作组合起来,成为不同的动作组合。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介绍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乐感,以及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创编知识介绍在教学中要适时地介绍健身操的创编原则、方法和步骤。同时也要将美学渗透到教学中,大学生正处于在走向成熟的最后阶段,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表现的尤为突出,教学中所再现出来的美的姿态、动作、线条、形态、身体配合,在音乐的伴奏之中能够使学生追求美的天性得到满足,通过自编操、自选音乐,培养建立审美心理和感知美、鉴赏美、评价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

2.2.2 培养学生自我设计能力和锻炼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创编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设计能力和锻炼能力,进一步提高创编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很难有很大收益的,只有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才能确保教学效果得以巩固,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并在以后能不间断的自学心的动作,使健美操运动成为终身锻炼的项目。

在熟练了基本步伐后,可随机在课堂给学生一定时间,由教师自由分组,编排动作组合,可以分组进行练习,然后几个小组分别在课堂上表演,看哪一组改编的动作既新颖独特,又趣味性强。在熟练了基本套路之后让学生分组课后创编,改编基本动作组合套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集体创编一套简单的动作组合,并选配好音乐,用文字和图解记写好成套动作,但编排时要注意创新,注意造型动作、队形的变化和同学间的协作等,保证有一个完整的乐曲时间,动作要连贯、实效,自编的内容形式不限。可在期末时抽出一次课进行表演,教师评判打分,所得分数可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

2.3 对女大学生领操带操能力的培养

在健美操教学中,安排学生课前自编组合动作,轮流带准备活动。学生可任选两种到四种基本步伐,编8×8拍动作,带领大家做准备活动。这样学生在自教自学中,不仅锻炼了编操、领操带操等能力,而且语言表达能力、音乐节奏感及自身的表现力等综合能力都有所提高。

3、结论与建议

创新是健美操的生命,培养女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健美操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并有助于学生掌握健美操专项技术,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求教师自身必须有创造力,教师要依靠创新,结合健美操项目的特点,开发女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改变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和领操带操能力,使教学从“教师中心型”向“学生自主性”转变。

参考文献:

[1] 公小晶.浅议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探索,.4

[2] 凌月红.创新教育在高校健美操中的实践[j].体育学刊,(5)

[3] 王洪.健美操教程[m]. 人民体育出版社,

[4] 马艳芬.健美操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3)

[5] 傅芳香.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j]. 韶关学院学报, 2003.3

篇12: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新近系沙湾组层序地层学研究论文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新近系沙湾组层序地层学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根据陆相地层层序在地震剖面和电测曲线上的识别标志、合成记录标志以及岩石类型组合特点等方面的特征,将车排子地区新近系沙湾组划分出1个二级层序、2个三级层序。其中层序ⅰ为辫状河三角洲层序,层序ⅱ湖泊层序。各层序又可以根据其特点划分为3个体系域,即低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并初步分析了层序与含油气性的关系,预测了不同层序的勘探重点和目标,认为层序ⅰ的低位域和层序ⅱ的湖侵域为寻找岩性油气藏的有利部位。

论文关键词:车排子地区,新近系沙湾组,层序地层格架,体系域,岩性油气藏

1区域地质概况

车排子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区划上归属准噶尔类前陆盆地前隆—隆后斜坡带斜坡带,是盆地西部隆起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凸起面积大且长期继承性隆升,为西部隆起的主体。该凸起西北方向抬升邻近扎伊尔山,南部紧邻四棵树凹陷,向东以红车断裂带与沙湾凹陷以及中拐凸起相接。

2层序地层格架

层序的划分和界面的确定可首先在地震剖面上找不整合面及其对应的整合面,做全区追踪对比。然后采用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建立地震反射与地层层位的对应关系,将地震剖面上的层序界面转到测井资料上,进行验证对比。

2.1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与层序划分结果

地震剖面的标志层序界面一般为不整合面及其对应的整合面,可以在地震剖面上找到不整合面。地震反射结构特征主要有:(a)削顶和冲刷充填;(b)地层沉积;(c)底超和顶超。在车排子地区沙湾组的顶部和底部的地层中界面上超和削蚀现象清楚可见。

合成地震记录标志在车排子地区的排字号单井中,主要等时界面在合成地震记录中,其层速度有高差异特征。

岩性标志沙湾组泥岩或砂岩、砂砾岩与下伏古近系安集海河组泥岩或砂岩、砂砾岩等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岩性界面明显;而沙湾组大套泥岩的开始与上覆塔西河组粗粒岩之间也呈不整合接触,呈现明显的岩性界面。

电性标志层序ⅰ底界面之下自然伽马曲线和深中感应测井曲线均为中高值,界面之上自然伽马曲线和深中感应测井曲线均为低中值;界面之上一般呈钟形、箱形组合,而界面之下则以漏斗型组合为特征,其曲线幅度多呈突变关系,深中感应测井曲线变化尤其明显。

根据上述标志,将沙湾组划分2个三级层序,并对每个层序进行了体系域的划分。层序ⅰ大致对应沙湾组一段,层序ⅱ大致对应沙湾组二段和三段。

2.2体系域的划分及特征

根据在湖平面变化周期中的位置不同将层序划分为低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初次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是划分各体系域的界面。研究区层序ⅰ为辫状河三角洲相层序,层序ⅱ主要为湖泊相层序,每个层序可分为低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

低水位体系域在车排子地区湖泊相层序中,低水位体系域形成于层序发育的早期,位于层序的底部,顶界为初始湖泛面,底界是层序的底界面。低水位体系域湖水范围较小,多分布于坡折带自之下,湖盆和物源区高差大,洪水期洪水携带大量物质迅速入湖,在盆地边缘形成冲积扇或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湖侵体系域湖侵体系域的顶界是最大湖泛面,底界面为初始湖泛面。发育于可容纳空间增大至最大增长速率之间。这一时期湖泊最深,水体分布最广,厚层暗色泥岩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岩石类型。研究区层序ⅰ湖侵域沉积体系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层序ⅱ湖侵域沉积体系类型为滨浅湖沉积。

高水位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位于层序的最上部,顶界面为层序边界,底界面为最大湖泛面。高水位体系域发育于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最大至增长停止或开始减小之间的时间段。

3层序与含油气性的关系

车排子地区沙湾组油气条件主要受层序格架控制。工区南部层序ⅰ主要以砂岩、砂砾岩为主,夹薄层灰黑色泥岩,砂体百分含量高,是一套好的储集岩;上部泥岩较薄,盖层质量低,故形不成有效的油气藏。工区中北部层序ⅰ的低位域以中粗砂岩为主,是一套好的.储集层;上部被初次湖泛面所覆盖,形成垂向的遮挡层,湖侵域的大套泥岩形成有效盖层,利于形成正常式储盖的油气藏,该层序是研究区内沙湾组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最有利的部位。

层序ⅱ是车排子地区沙湾组湖盆范围最大时期的产物,泥质含量普遍较高,储集条件差。湖侵域内稳定沉积的厚层滨浅湖泥岩是车排子地区重要的区域盖层之一。层序ⅱ为湖泊相层序,砂体连续性不好,若油源条件好,可形成透镜状岩性油气藏。经实际勘探证明,在排2井区的层序ⅱ湖侵域都发现有高产油流。湖侵域内滩坝、砂坝砂体是该层系岩性油气藏的勘探重点。

4结论

通过对车排子地区沙湾组层序地层综合分析研究,可得出如下两点主要结论:

(1)研究区目的层可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2个三级层序。其中层序ⅰ为辫状河三角洲层序,层序ⅱ主要为湖泊相层序,每个层序可分为低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

(2)对层序展布和含油气性的关系分析认为,在工区北部层序ⅰ的低位域可以形成地层—岩性油气藏;在工区中南部层序ⅱ的湖侵域可以形成岩性油气藏。

参考文献

1 纪友亮,张世奇.陆相断陷湖盆层序地层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年:17~29.

2 纪友亮,张世奇.层序地层学原理及层序成因机制模式[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年:108~156.

3 顾家裕.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模式[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5年,22(4)12~17.

热门推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