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环境的建构,本文共7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 要 随着国家对高校体育战略的改革,人文环境纳入了大学体育新的课程范围。
人文环境对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文观以及世界观有很大的帮助。
加强高校教学中体育人文环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发展的需要和个体发展的需要。
摘 要:大学英语教学必须确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双主体”教学理念,采用“支架式课堂教学”“计算机网络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树立人文关怀意识,关注学生个体个性的发展,全面推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人文环境建构;大学英语
一、引言
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颜辉,)。
这种教育思想的突出特征是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及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重视终身教育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教育部高教司〔〕2号文件)。
在全面推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今天,人文环境的建构,对于作为高等教育重要一环的大学英语教学,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构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环境的理论依据 学校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主要场所。
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重新建构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环境。
要建构良好的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环境,必须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
建构主义理论(von,;陈琦,张建伟,1998),在吸收维果斯基、认知信息加工学说、皮亚杰、布鲁纳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教学理念,如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等,为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环境的建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动态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发展、变化的,任何知识意义都是相对于一定的时空与个体而言的。
语言也不例外,它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因此,教师要致力于让学生形成终身求知与学习的意识。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即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的。
建构主义学习观重视个体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对知识建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把握。
基于动态知识观和学习观,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强调情景教学,不仅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进行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是“教育要面向未来”思想的具体体现。
强调合作学习,认为合作学习可以创造开放、平等与和谐的学习环境。
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学会合作,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为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外语能力在本质上是一种交际能力,合作学习就是一种“社会交往”。
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抓住了外语学习的本质:交际能力的培养。
而“交际能力”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体现。
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导下的教师、学生角色的定位也不同以往。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
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高级拍档或合作者。
建构主义教学观既关注学生的中心主角地位,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建构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环境的实践模式 ,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的要点之一是:大学英语要求分层次教学并提倡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式学习(莫锦国,)。
同时,教育部还就大学英语改革提出了“课堂面授及计算机自主学习”的全新教学模式(陈坚林,2005)。
课堂面授是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直接接触,面对面地交流;计算机自主学习则是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及教育部提出的全新教学模式都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
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当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新的教学形式和手段,跳出单纯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框架,树立计算机主导教学的意识,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优良的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环境。
具体来说,建构“支架式课堂教学”“计算机网络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建构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环境的必由之路。
三者相辅相成,优势互补,不可或缺。
1支架式课堂教学
“支架”原指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而“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是一种隐喻,意味着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学生以“学”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大厦”,而教师的“教”则是帮助学生构筑“知识大厦”必不可少的脚手架。
教师提供支架的目的是将来能撤走支架,使学生能独立地学习,同时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教师提供“支架”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归纳讲解、启发式提问、开放式讨论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多方面的支持,包括情感的关注、环境的设置、兴趣的激发、适时的鼓励、愉快的心理氛围的创设等。
虽然实施“支架式教学”的渠道是多样的,但“支架式教学”与课堂教学却密不可分,必不可少。
此外,由于经验、能力等的限制,学生的自我知识建构难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而教师不仅应该是经验上的先导,而且还要对学生要建构的知识有系统性的掌握。
因此,通过“支架式教学”,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接受程度,适时适度地进行经验、技巧及知识等方面的铺垫,为学生铺就从旧知识到新知识自然过渡的无级跳板。
因而教师的“支架”作用能有效地避免或减少学生无谓的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知识建构保驾护航。
2计算机网络自主学习
在计算机网络自主学习中,网络这个巨大的`电子图书馆,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多媒体提供的网络化虚拟课堂中的各种情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语言输入材料。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个体差异,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个性化的交互活动。
由于语言所具有的天然实践性,这种交互活动就是语言学习的必然过程。
计算机技术的智能发展能够为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体现学生的个人差异,从而增强学习动机;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学生在虚拟的学习空间,轻松地学习交流,焦虑程度降低,个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网络自主学习中,学生自己确定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和地点,主要靠自身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来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这种自主学习需要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要在不依赖教师的情况下独立开展交互活动,需要较强的独立性;网络学习的全过程都是开放的,自然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3合作学习
如果说,“支架式课堂教学”和“网络自主学习”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为目的,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彼此合作、师生合作学会交际、学会协同等,是为了实现其非智力素质的发展。
合作学习是“支架式课堂教学”和“网络自主学习”的必要补充。
佛勒(lynne fowler,)及索罗曼(soloman,)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的从事网络自主学习的大学生属于冲动型和感觉型学习者。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喜欢讨论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乐意与他人一起学习”(陈剑光,胡弼成,2005)。
因此,合作学习,尤其是继“网络自主学习”之后的“合作学习”,是网络自主学习者思想、情感交流的最佳渠道。
学生因为不同的学习任务及学习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类型的合作需求,如:就自己不清楚的问题请教别人(如某一英汉文化差异);帮助别人解除对有关语言知识的误解(如某一歧义句的理解);就当前问题对其他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如互相批阅作文);就当前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辩(如各抒己见的口语对话);学习小组共同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如为一辩论题做准备)等。
合作学习的形式会因不同类型的合作需求而不同。
在“支架式课堂教学”之中及“网络自主学习”之余,合作学习的表现形式可能更多的是:①小组成员(自由组合)的相互合作;②小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③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而在“网络自主学习”中,合作学习可以表现出更大的自由:学生可以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选择使自己受益最大的学习伙伴;合作人数不限,可能是面对面合作,也可能是网上的学习合作。
四、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环境建构,目的在于突出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注重合作、负责精神的培养,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关注学生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潜能。
只有在良好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中,才能建构师、生两个主体之间的理解和对话关系,避免“教师中心”或“学生中心”的单一偏向,逐步确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双主体”教学理念,既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将支架式课堂教学、计算机网络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熔为一炉,从而构建优良的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 1] 颜 辉.当代美国教育技术 [ 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 2] 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1998〕 2号文件) [ z].
[ 3] 陈 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 [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 4] von glaserfield,e.footnotes to“the many faces of constructivism” [ 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96,25(6):19.
[ 5] 莫锦国.大学英语自主式教学资源库开发初探 [ j].外语电化教学,2005(2).
[ 6] 陈坚林.计算机外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 [ j].外语电化教学,2005(4).
[ 7] lynne fowler.etc.learning styles and case tool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 db/ol].
[ 8] richard m.felder ,barbara a.soloman.learning styles and strategies,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 db/ol].
[ 9] 陈剑光,胡弼成.论网络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 [ j].大学教育科学,2005(3).
建构主义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
本文首先扼要地回顾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特征,以及该理论与传统教学理论的区别,继而探讨了该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启示.最后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提出在应用建构主义理论过程中如何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来提高教学质量.
作 者:袁晓红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2206 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 年,卷(期): “”(10) 分类号:h3 关键词:高等学校 科技创新 平台建设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浅析
建构主义是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已逐渐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它强调学习的.自主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这对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传统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作 者:刘闽英 liu minying 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泰安,271016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 “”(2) 分类号:h319 关键词:大学英语 建构主义 自主学习 多媒体教学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从建构主义基本观点出发,结合建构主义教学观,进一步探究了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提出合作学习、情境性教学等,对深化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 者:马丽亚 韩芳 作者单位:马丽亚(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51)韩芳(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8 “”(1) 分类号:h3 关键词:建构主义 教学观 大学英语基于文化图式建构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论文
作者:祝嫦鹤杨纯丽刘傲冬
论文关键词:图式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文化图式建构模式教学实践文化能力
论文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基于图式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出文化图式建构模式,以期在增强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其文化能力。本模式强调学生作为主动的知识探寻者,在教师和学生的配合下积极建构、调整和丰富自己的文化图式,以便在跨文化交往中适时激活相应图式,成功进行交际。并详细阐述了笔者在其教学中实施该模式的全过程,并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交流日趋频繁。信息时代和经济全球化使更多的人参与到跨文化交际中来。然而,由于不了解对方文化而使交际受阻,甚至失败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在外语学习中除了发展语言能力外,还必须发展文化能力,这样才能满足国际交流的需要。
20世纪8o年代,在我国外语教学界,以胡文仲、邓炎昌和刘润清为代表的学者倡导在教学中要进行“文化导入”,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今天,发展学生的文化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外语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学生的文化水平却不容乐观。本文作者曾用王振亚(1994)设计的文化试卷测试长春师范学院59名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测试结果显示学生的文化能力远低于其语言能力。就这一问题,作者认为主要归咎于以下五点原因:一些外语教师自身缺乏目标文化背景知识,在教学中自然省去文化信息;学生一味地追求考试的高分,而各种考试却很少考察语言背后的文化内容;许多教师把文化教学看成是语言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简单罗列;文化知识的传授简单机械,缺乏系统性;学生是文化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学习热情不高。
那么怎样才能在英语教学中真正发展学生的文化能力呢?本文作者试图从图式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念中找到答案。
二、理论背景
1.图式理论
barltet(1932)认为图式是一种背景知识,读者(听者)就是基于这种背景知识来理解和回忆语篇的,理解是读者(听者)和语篇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语篇引发了读者先前的相关信息或图式。因此图式被认为是经过抽象和概括了的背景知识。人们趋向根据自己已有的图式来理解和解释事件或现象。研究表明,适时激活相应的、完整的图式会使人更好地理解某一事物。
图式有各种表现形式,他们互相包含构成一个系统。而每一个存在的图式都留有“空白”,可以添充各种各样的信息。carrell(1988)把图式分为两类:内容图式(关于语篇内容的背景知识)和形式图式(关于语篇形式、修辞结构的背景知识)。文化作为图式的一个构成因素其作用不可低估。在一种文化氛围里成长的人自然会带有其特定文化的特征。这些文化图式影响着一个人观察世界的角度、对过去事情的记忆方式以及对于某种情景的理解与判断。
那么,如果建立的图式存在某种缺欠,例如:图式缺省(指一些概念为某一种文化特有)、图式冲突(两种文化的不一致现象),那么就会对跨文化交际起到阻碍作用。人们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游刃有余,就必须尽可能地多接触目标文化并建立相应的图式。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又称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piaget。他创立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说,并坚持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认为,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piaget(1971)的认知建构主义认为一个人是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意义建构,而且他头脑中原有的模式也会根据新的经验加以修改。vogotsky(1978)的社会建构主义则强调在学习者和教师、同学之间应建立一种合作、互助关系,教师和同学适时的帮助会提高学习者的学习速度和质量。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知识积累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建构性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应当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和全新的教学方法。
三、文化图式建构模式
本文基于以上两个理论,提出了文化图式建构教学模式。
本模式(如图一)强调文化学习应该是教师、学习者和同学在课上及课下的互动过程。处于中心位置的学习者可以是班级中的任何一名学生。学习者和同学之间的箭头表示在文化图式建构过程中的商讨和合作。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箭头表示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和评估者。
在文化图式建构过程中,学习者由知识的'被动接受对象转变为主动探寻者。在教师的指导及同学的合作协助下,学习者比较、分析中西方文化之异同,从而建立相关图式或调整已有图式。当然,这种文化图式的自主建构和调整是在老师的指导、监控、补充和评估下完成的。
本模式主要探讨以下三种文化图式建构方法:
(1)文化知识习得法
此方法主张由学生自己挖掘诸如书籍、杂志、报纸、影音及网络等资源,直接接触关于目的语的文化知识,从而满足自我建构文化图式的需要;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开设英美概况、欧洲文化入门等专门文化课,以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文化知识。师生间可以在课上、课下交流读书心得,好书互荐,思想沟通。
(2)语言蕴含法
此方法强调挖掘蕴含在语言形式(语音、词汇和语法)中的文化因素并加以分析。例如: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唯物主义/materialism,贫农/poorpeasant,社会主义/socialism,政治运动/politiclacampaign等,这些成对儿的词看似一对一翻译过来,其实他们之间的文化内涵有很大的差别,不对其加以文化识别就很有可能造成交际误解。而如牛/cow,蝠鹿/batanddeer,蟋蟀/circket等词的象征意义也有很大差别,因此有必要区分他们的文化色彩。
(3)深层剖析、对比法
此方法强调透过文化现象,深入地感受、分析目的语言文化。学生通过对比中、西两种文化的异同,能逐渐意识到目标文化中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社会准则,从而把握整个社会的文化形态和价值体系,从宏观上建立相对完整的文化图式。这三种方法是有机结合的,应灵活运用。学生在增强文化敏感性的同时,应该通过文化,更好的把握、理解英语这种语言的特点,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四、教学实践
1.背景介绍
笔者讲授大学综合英语的教学对象是大学本科一年级新生。首先,把全班同学按5至6人分成若干小组,每一组配一名组长,担任组长的学生须有较好的英语基础,而且工作热情高,责任心强。其主要负责组织小组活动完成笔者布置的任务,帮助组员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配合老师做好同学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沟通工作。为保证及时、有效的沟通,师生问建立了电话和电子邮件联络系统。
所选用的教材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其为立体化系列教材,书本及配套的录音磁带和多媒体光盘保证了学生能随时查阅相关资料,并根据查得信息进行预习和复习。
2.教学过程
笔者计划用六个课时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前,笔者先介绍其主题,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预先的资料收集工作,往往是从英文杂志、报纸、书籍和网络中找到相关的故事、评论、电影剪辑、报告等。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对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并要求撰写一篇与主题有关的报告。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须预习课文。 课时i
在第一节课中,师生共同探讨本单元主题,每组选出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汇报资料收集情况并宣读总结报告。学生之间资料共享,交流心得。例如在学习第一单元时,围绕“waysoflearning”这一主题,有的小组谈学习感受,有的谈中西方学习理念差异,还有一个小组谈到了中国教育体制;再如学习第六单元时,学生围绕“women,halfthesky”这一主题,谈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有的讲了关于成功女性的故事,另有谈中国妇女角色的变化,还有的谈女权主义。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些范例证明学生在课前作了比较充足的准备,能自觉地寻找素材,激发、调整和丰富已有的文化图式。笔者在课堂的最后会进行总结性评论并进行必要的补充。
课时ii,iii
在接下来的两节课中,师生共同处理课文中的单词、短语和难句,扫除语言障碍。在此环节中,笔者同样采用了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把课文分成几个部分,以任务的形式分给小组。学生事先会查字典及借助参考书进行准备,课堂上充当老师的角色对文章词、句进行讲解,与其他同学形成互动。在讲完每一部分后,教师给与补充和提示,强调教学难点、重点,并对文章的整体结构进行把握。学生在扫除语言障碍后,主要挖掘蕴含在语言中的文化信息。例如,在学到第六课“i’mgoingtobuyhtebrooklynbirdge”时,学生对第四段中描写女强人能干的一个方面――“aspotlessapartment”产生了疑问,一定是她自己收拾家么?她有钱,完全可以雇人为她打扫屋子啊!笔者意识到这是文化图式冲突导致的。因为在中国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夫妻很忙,就可能雇佣一个保姆照顾家,打扫卫生,而且费用相对不高;然而在美国雇佣人力是很昂贵的,而且美国人崇尚自己动手的精神,因此可以断定她是自己收拾家,而非雇人打扫。
课时ⅳ,v
扫除语言障碍后,在接下来的两节课中,学生深刻挖掘课文中的文化因素,补充并完善图式。从课文体裁、篇章结构和逻辑论证顺序等方面人手,分析西方人写作特点,从而发现其思维习惯。笔者在这一环节中会设计一些“openquestions”,譬如“作者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作者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其逻辑顺序如何?”、“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技巧怎样?”、“文章表现出哪些现实意义?”、“就文章中的主题,比较一下中、西文化的异同”等问题。在学习第七单元“thegloirousmessinessofenglish’’时,笔者从“为什么作者称英语是丰富多彩的,又是杂乱无章的?”这一问题人手,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顺序:陈述现象一回顾发展一解释原因。围绕“为什么是英语,而不是法语、日语有如此丰富的词汇,并成为国际语言?”这一问题,学生畅所欲言,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总结出的原因有:目前美国经济强大;英国在历史上多受到异族侵略,有机会接触到多种语言以及说英语民族愿意让自己的语言接受外来语等等。于是我们过渡到语言和人的关系上,得出的结论是只有讲英语的人才能决定英语的发展方向。接下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分析操英语种群的性格特点以至其整体民族特性。从语言这种表层现象寻找文化中蕴涵的深层原因,又运用深层原因解释表层现象。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决定语言,语言是文化的反映。
把这一部分做好并不容易,首先要求教师能清晰把握文章主题和篇章脉络,自己的文化图式相对完整。掌握大量的数据并进行透彻分析后才能做到条理清楚、言之有物。其次,学生往往停留在语言层面,不能很好的深入到背后的文化中去,这又要求教师要把任务、问题设计的环环相扣,兼具引导性和启发性。再次,学生对篇章结构、写作特点和写作技巧等方面理解的往往不够全面,因此教师的启发和补充十分重要。
课时vi
在最后一个课时里,根据老师设计的不同的任务,学生以演讲、讨论、写作等形式巩固、完善关于本单元的文化图式。有时笔者会设计一个小测试来检查学生理解知识的程度。
至此,学生通过激活、修改和补充等方式建立起本单元的文化图式。应该再次强调的是笔者已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学生作为知识的积极探索者,已开始尝试从各种渠道获得文化信息,并从表层和深层加以分析和把握。同时,学生对文章的语言、篇章结构、文章脉络和题材特点理解得更加透彻,丰富了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并同时提高了语言能力。
五、结果与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以下问题:
(1)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文化敏感度要求较高,笔者时常感到自己知识的欠缺,因此在设计任务、指导学生、总结经验等方面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2)一些学生缺乏信心或羞于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3)学生开始很不适应这种自主的文化建构模式,总是期待教师直接传授知识;
(4)学生和教师均感到文化内容灵活多样,有时难以把握吸收到文化图式系统中的内容和途径;
(5)学校能提供的英文资料相对有限,学生在校内上网也并不总是便捷。
尽管如此,在一学期的教学中还是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学生对各种文化现象更加敏感,也更热衷于从对比的角度加以分析,最令人欣慰的是他们已开始自发地探索文化知识并乐于和同学、老师交流心得。从而,使我们坚信只要增强对目标文化的敏感度,丰富相应的文化图式,就会提高学生的文化能力。
六、结语
运用文化图式建构模式进行英语教学并不是忽略语言教学,而是在建立文化图式的过程中更加透彻地体会、理解语言。当然,其真正实施还需要教师、学生、学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本文所提出的模式只是一种探索式的尝试,希望其结果能对大学英语教学有所裨益。
论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本文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分析了其与语言教学的.关系,探讨了它对大学外语教学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提倡在英语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注重情境化的创设,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做好教学评价.
作 者:徐娟 作者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8 “”(40) 分类号:h3 关键词:建构主义 英语 教学